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戰史風雲>

平型關大捷與平型關戰役的區別 不是同一場戰爭

戰史風雲 閲讀(3.23W)

抗日戰錢爭初期的1937年9月中旬,中國第二戰區為保衞山西,阻止日木侵略軍南下進犯太原,在晉東北內長城平型關一線組織了山西境內的首次大規模的平型關戰役。戰役期間的9月25日,八路軍115師為配合正面防守的國民黨軍隊,在平型關東側靈丘縣喬溝一帶伏擊日軍後續部隊,殲敵千餘人,繳獲大批軍用物資。與此同時,獨立團在靈丘以東的騷馬嶺阻擊增援平型關的日軍一個多聯隊,殲敵300餘人。八路軍出師抗日取得了首戰大捷。

平型關大捷與平型關戰役的區別 不是同一場戰爭

幾十年來,涉及平型關抗戰的著作和文章,多把八路軍的平型關大捷和第二戰區的平型關戰役混為一談,有的還明確寫道‘平型關大捷就是平型關戰役”。其實,歷史上的平型關大捷與平型關戰役並不是一回事。

戰役是指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進行的一系列大小戰鬥的總和,是軍隊為達到戰爭的局部或全局性目的,按一個總的作戰企圖,在統一指揮下實施的,屬於戰爭與戰鬥間的作戰行動。

“七七事變”之後,日軍開始大舉進攻中國,突破張家口,佔領大同,逼近平型關。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把前線總指揮部設於雁門關下的嶺口村一所窯洞,並同行營人員及八路軍總政委周恩來會商,制定了《第二戰區平型關戰役計劃》。其“作戰方針”為:“本軍以利用山地殲滅敵人之目的,以主力配置於天鎮、陽高、廣靈、靈丘、平型關各地區,以一部控制大同、渾源、應縣附近,以策應各方面之戰鬥,相機轉移攻勢。”以此拉開平型關戰役的序幕。

平型關戰役中國方面前期總指揮為第六集團軍總司令楊愛源,後期總指揮為第七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投入兵力為第六集團軍、第七集團軍、以孫楚為軍長的第33軍、以劉茂恩為軍長的第15軍、以高桂滋為軍長的第17軍、以傅作義為軍長的第35軍、以陳長捷為軍長的第61軍、以郭宗汾為軍長的第2軍、以王靖國為軍長的第19軍、以朱德為總司令的第十八集團軍等11個軍約15萬兵力,從1937年9月3日製訂作戰計劃開始,至10月2日中國軍隊全線撤退結束,歷時一個月。日本侵略軍方面參戰部隊,有日軍板垣徵四郎中將為師團長的第五師團(在日軍內部號稱“鋼軍”)、察哈爾派遣兵團(後改稱蒙疆兵團)、滿洲國靖安軍。平型關戰役共經歷較大會戰和戰鬥二十多次,是抗日戰爭初期一箇中等規模的戰役。平型關戰役中,出現了程繼賢團、樑鑑堂旅、姜玉貞旅等一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團體,成為我國抗日救亡歷史上的壯麗篇章。平型關戰役,重創了日本侵略軍,打破了日軍“一個月滅亡山西,三個月滅亡中國”、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遲滯了日軍進攻,打亂了日軍的侵華計劃。國共軍隊相互配合,創造了平型關大捷的光輝戰例。日本最精鋭的板垣師團主力在平型關遭到了劉茂恩將軍率領的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第十五軍的全力攻擊,該軍共殲滅日軍22000餘人。平型關戰役當時處於抗戰初期,處於敵強我弱的大形勢下,中國方面傷亡遠遠超過日軍,本次戰役以失敗告終。但中國軍隊浴血奮戰、誓死抵抗、勇於犧牲的民族精神,卻在本次戰役中得以體現,這種民族精神使抗日戰爭由速戰速決轉入持久戰,最終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平型關大捷是指1937年9月25日,第十八集團軍115師根據第六集團軍制定的“25日在平型關出擊計劃”,在平型關設伏,殲滅日軍板垣師團21旅,配合了友軍的正面作戰。平型關大捷,殲敵1000多人,毀敵汽車100輛,馬車200輛,繳獲步槍1000多支,輕重機槍20多挺,戰馬53匹,另有其他大量戰利品。這是中國抗戰開始後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它粉碎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熱情。

平型關大捷是平型關戰役的組成部分。綜觀平型關大捷過程可知,沒有當時全民族抗戰的形勢,就不可能有平型關大捷;沒有當時第二戰區組織的平型關戰役,沒有11個軍對平型關日軍的英勇抗擊,就不可能有平型關大捷;沒有友軍的正面戰場的浴血奮戰、壯烈犧牲,就不可能有平型關大捷。平型關戰役由國民政府國民革命軍第二戰區所領導、歷時一個月,戰場範圍達數百里。而平型關大捷指該戰役間,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十八集團軍第115師在平型關一帶配合作戰、成功伏擊日軍輜重部隊的戰鬥,為平型關戰役中的一次傑出的重要戰鬥,我軍傷亡人數低於日軍,是一次成功的戰鬥、勝利的戰鬥。關於平型關戰役,中國文史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晉綏抗戰》一書,刊登了時任61軍軍長陳長捷撰寫的《平型關戰役經過》,以三萬多字進行詳述。平型關戰役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它是我國抗戰初期的一大壯舉,閃爍着民族團結精神的光輝。

平型關大捷,是八路軍出師華北抗日前線第一仗,也是平型關戰役中戰鬥最慘烈,戰果最輝煌,影響最深遠的一次重要戰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部署,先期東渡黃河的115師在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的率領下,於1937年9月19日至22日進抵靈丘縣上寨、下關地區隱蔽待機。

23日,八路軍總部命令115師立即向平型關、靈丘間運動,相機側擊進攻平型關之敵。該日上午,115師在上寨村北國小校召開作戰會議和連以上幹部動員會,決定由楊得志685團、李大佑686團、張紹東687團在平型關東側約10華里長的喬溝峽谷古道,分段伏擊殲滅敵人。陳錦華688團作師預備隊。楊成武獨立團和騎兵營負責阻擊廣靈、淶源方向增援平型關的敵人。24日午夜,115師主力冒雨向設伏地區開進。25日晨7時,從靈丘城開來的日軍後續部隊進入喬溝伏擊區域,115師各團同時向日軍發動猛烈攻擊。在我軍出其不意的打擊下,日軍汽車、馬車被炸翻,道路堵塞,敵人慌亂反擊。我軍各部衝下公路將敵軍分割數段,展開白刃格鬥。日軍在兩名中佐軍官指揮下,進行反撲。經過4個多小時的拼殺,溝內大部分敵人被殲,而爭奪老爺廟高地的戰鬥成了這次伏擊戰的焦點。686團副團長楊勇、3營長鄧克明,帶領戰士們向先期佔領老爺廟高地的四五百名敵人猛烈進攻,以一個尉官隊為骨幹的日軍瘋狂反擊,6架日軍飛機也前來助戰,戰鬥十分慘烈。140餘人的3營9連大部分犧牲,生還的十幾人也都負了傷。楊勇、鄧克明雖身負重傷,仍指揮戰鬥。在685團、687團配合下,經過3個多小時的血戰,老爺廟高地終被我軍牢牢控制,該地區敵人全部被殲,取得喬溝伏擊戰的完全勝利。

八路軍平型關之戰殲敵1000餘人,擊毀敵汽車100餘輛、馬車200餘輛,繳獲九二式迫擊炮1門、步槍1000餘支、機槍20餘挺、擲彈筒20餘個、炮彈3000餘發、戰馬53匹、日幣30餘萬元,以及大批其他軍用物資,僅軍大衣就夠115師1.5萬人每人1件。與此同時,獨立團在騷馬嶺擊潰了從淶源增援平型關的日軍近兩個聯隊,殲火敵人300餘人,創造了抗戰初期中國軍隊以少勝多的模範戰例。八路軍平型關首戰大捷,是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仗,也是在抗日戰場上中國軍隊第一次主動向日軍發動攻擊並取得全勝的戰鬥。大捷的喜訊當晚通過無線電波傳出後,震驚中外,舉國歡騰。26日,毛澤東致電祝賀我軍取得的第個大勝利,朱德、彭德懷冬程從五台總部到115師駐地靈丘冉莊祝賀,並幫助總結平型關戰鬥經驗。蔣介石也兩次致電祝賀嘉勉。全國各軍政要員、各黨派、團體紛紛祝賀,國內外媒體爭先報道八路軍勝利的消息。驕橫的日軍在平型關遭受了意想不到的打擊,在東京大本營也引起了極大震驚。八路軍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大大振奮了中華民族的士氣,鼓舞了全國人民團結抗戰的信心,提高了共產黨八路軍的聲威,對華北戰局和全國抗戰形勢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中共黨史、中國抗日戰爭史和解放軍戰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首戰平型關,威名天下揚”,平型關大捷寫進了《八路軍軍歌》。

平型關戰役,是全面抗戰開始後華北戰場上的第一個大戰役,也是第二次國共合作後國共兩黨軍隊首次團結對日作戰。

1937年9月中旬,日軍侵佔晉北重鎮大同及廣靈、渾源等縣城後,敵第5師團的進攻矛頭指向內長城戰略要隘平型關,企圖突破平型關後與雁門關外的敵察哈爾兵團會合,南下太原進而佔領山西全省。為保衞山西,9月18日,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在雁門關下的太和嶺口召開軍事會議,制定平型關作戰方案。在此前後,在山西前線的中共中央代表周恩來和八路軍領導人朱德、彭德懷,先後三次會見閻錫山,商談八路軍入晉作戰、後勤供應及平型關作戰方略,周恩來還應閻之邀起草了第二戰區作戰方針。

平型關戰役初定的作戰計劃是:以逐次抵抗的方式誘敵深入到平型關西側的繁峙縣砂河以西地區,然後截斷平型關要隘,集中兵力從五台山、恆山南北兩面發動鉗擊,會殲日軍於濾沱河上游的大營―砂河間盆地內。其兵力重點部署在平型關、團城口、茹越口、雁門關、陽方口等主要防線上,閻錫山將內長城防線劃分為:右地區總司令楊愛源、副總司令孫楚,部署第33軍、17軍、15軍,以平型關、團城口為重點;左地區總司令傅作義,部署第61軍、34軍、19軍、35軍,以茹越口、雁門關為重點;預備軍為八路軍及第71師、72師。八路軍第l巧師在平型關東側靈丘地區相機配合,側擊進攻平型關之敵。

第二戰區平型關戰役部署兵力8萬餘人,戰線長達200餘公里。第二戰區司令長官行營設在雁門關下的太和嶺口,閻錫山坐鎮指揮。戰役前線指揮部設在平型關以西15公里的大營鎮,總指揮為第6集團軍總司令(由副總司令孫楚代行)。

日軍在平型關線先後投入兵力約2萬餘人,第5師團主力萬餘人從靈丘、渾源進攻平型關,察哈爾兵團萬餘人從恆山西側助攻策應。

9月20日,日軍侵佔了應縣和靈丘兩座縣城。當日,第5師團長阪垣徵四郎下達了進攻平型關的命令。21日傍晚,日軍第21旅團主力侵入平型關地區。午夜,5000餘日軍配以坦克、裝甲車各20輛,向平型關、東跑池、團城日線陣地發動猛烈進攻,歷時旬日的平型關戰役正式展開。守軍第17軍和第33軍獨立第8旅據守工事進行反擊,戰鬥異常激烈,陣地數次易十敵手,又失而復得,雙方傷亡慘重。為確保平型關防線,23日,閻錫山急令傅作義率預備軍增援,並調第71師、72師、新編第2師加強平型關防線。同時要求八路軍配合作戰。朱德、彭德懷遂命115師立即向平型關、靈丘間出動,機動側擊進攻平型關之敵。

9月24日,傅作義率兩個旅到達平型關前線。該日,日軍增兵5000餘人,分別向平型關一線各陣地發動進攻,東、西跑池及1886.4高地陷十敵手。傅作義、楊愛源與115師聯絡參謀商定,於25日拂曉守軍第71師和且5師合擊團城11之敵,鞏固平型關北側防線。

24日深夜,八路軍115師冒雨設伏十平型關東側喬溝線。25日拂曉,日軍第21旅團步騎兵千餘人及運送軍用物資的兩個輔幣中隊開始進入喬溝峽谷古道。7時許,115師伏擊戰打響。激戰7個多小時,喬溝內日軍被全部殲滅。為擴大戰果,第343旅卞力又乘勝向為、跑池之敵追擊,將該地區之敵壓縮包圍。但守軍末按預定計劃出擊,致使日軍2000餘人向團城11方向突圍逃竄,失去了消火更多敵人的良機。

正值傅作義指揮部隊向平型關之敵反攻之際,敵第5師團主力轉攻團城口、鴉鷂澗陣地。守軍第17軍前沿部隊因連續激戰3晝夜,傷亡2.6萬餘人,多次請求閻錫山、孫楚支援末果,一氣之下竟退出要隘團城口陣地,致使東西跑池以北約2公里長的防線主要陣地被敵搶佔,給平型關防線造成極大被動。鑑於楊愛源、孫楚協調指揮不力,閻錫山命傅作義前往大營全權指揮平型關作戰。傅作義組織守軍第71師、獨立第8旅、第72師進行反攻,奪回鷂子澗高地,並將敵軍壓縮於東西跑池溝內,才穩住了平型關防線陣腳。

26日,閻錫山決定放棄砂河地區決戰計劃,集中兵力在平型關外殲滅敵軍。日軍第42聯隊由蔚縣增援平型關。27日,日軍步、炮、空協同向迷回村帶陣地全面進攻。守軍第71師214旅3個團向六郎城、鷂子澗日軍發動反擊,第434團與敵奮力拼殺,因突入太深而陷敵包圍,團長程繼賢與千餘名官兵壯烈犧牲。29日,敵軍又以兩個聯隊的兵力向守軍陣地發動進攻,敵我雙力激戰呈膠着狀態,日軍終末突破平型關防線,守軍也無法全殲敵於平型關外。

為策應進攻平型關的第5師團,日軍察哈爾兵團獨立混成第15旅團於28日猛攻平型關西北要隘茹越口陣地,守軍三個團前往支援也末能阻止日軍攻勢,茹越口陣地被敵佔領。29日敵人由茹越口南下進攻繁峙縣北側的鐵甲嶺陣地,守軍第203旅奮力抵抗,旅長樑鑑堂及1400餘名官兵全部陣亡,鐵甲嶺陣地失守,該部日軍又於30日攻陷平型關以西65公里的繁峙縣城。

繁峙縣城失陷威脅到平型關守軍的側後,30日晚,第二戰區在東山底村召開了緊急會議,由於缺乏決戰決勝的信心,閻錫山下令放棄平型關陣地,全線撤退至忻口線,至此平型關戰役結束。

在平型關戰役中,八路軍115師將士浴血奮戰,取得了具有重大軍事和政治意義的輝煌勝利。正面防守的國民黨軍隊,在戰役中雖然暴露出其戰略戰術上存在的缺陷,以及晉綏軍與中央軍內部協調配合上的問題,但由於廣大官兵的奮力抵抗給日軍以沉重打擊,遲滯了日軍攻佔太原的進程,贏得了集結力量部署忻口防線的時間。在戰役中,守軍先後有上萬名官兵為國捐軀,其中旅長名,團長、代理團長四名,營連長數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