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戰史風雲>

外媒 中方稱不打怎麼知道台灣空軍強於大陸

戰史風雲 閲讀(9.38K)

據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2014年12月刊報道,中國軍事工業界的若干消息來源表示:目前研製的主要作戰裝備,尤其是陸海空軍都完全針對跨越台海的作戰需要,而且這些主戰裝備已經下發部隊。經過5年的準備,目前的跨海作戰準備已經形成了以重型氣墊船、高速兩棲戰鬥車、武裝直升機、遠程精確火箭炮、無人機為主的渡海裝備。

外媒 中方稱不打怎麼知道台灣空軍強於大陸

中方認為在空中、海上,第三代戰鬥機、艦船,無論在數量、質量上都已經完全趕超了台海空軍,因此一旦開戰,台海制海權、制空權不在台灣一方。不過漢和認為,從第四次中東戰爭的經驗來看以色列、阿拉伯空戰的結果,台軍飛行員的技術能力還略微可以抵消中國戰鬥機的數量、質量優勢。對此中方技術人員認為:憑什麼説中國戰鬥機飛行員的技術優勢比台灣低?三代機的訓練時間在他們之上,不交手,無法下結論。關於台海空戰與第四次中東戰爭空戰的對比是錯誤的、不能接受的。目前雙方戰鬥機的質量是一代,台灣有的技術,中國都有,甚至超過,所有的中國預警機都是有源相控陣雷達制式。而第四次中東戰爭的阿拉伯、以色列戰鬥機差距依然隔代。以色列當年動用的是F-4、A-4,對應埃及的米格-21、蘇-7。

首先是速度、其次是火力,可以看出,中國軍隊的對台主戰裝備近年來貫徹的是速度、火力優先的開發方針。得益於出口,新一代的中國軍事裝備技術數據被外部世界大致上瞭解,裝備中國軍隊的同一類武器質量更高。例如AR1型多管火箭炮出口摩洛哥的射程是130公里,唯一一箇中國炮兵師自己裝備的是150公里射程,列裝的目的是實現對台海中線的火力壓制。2013年,解放軍陸軍開始接收AR3火箭炮,出口型射程220公里,自用型射程超過280公里。裝備這種火箭炮意味着台灣本島西部(北部、中部)主要機場、雷達基地、台北市被涵蓋。

火箭炮的部署,針對台北,是不是意味着戰爭中,無差別地出現大規模殺傷的情況?就此中方人員表示:彈種的技術運用不同。為中國軍隊列裝的AR2、AR3分別裝備了BRE3、BRE8型彈頭,使用衞星誘導,目前等待北斗全面完成,暫時可以運用格洛納斯衞星制導,攻擊的精度(CEP)低於50米,因此足以用於打擊總統府、軍兵種建築物之內的目標。很多年前在中國網絡上,傳説中國軍隊裝備了射程超過300公里、採用末段激光誘導的火箭炮,攻擊台灣,對此,中國軍隊的消息來源表示:不需要,300公里以上的攻擊目標,由戰役戰術導彈(彈道導彈)完成。本刊發現,中國的確為火箭炮安裝了GPS+末段激光誘導技術,它們是射程70公里的SR5,CEP小於3米,甚至比慣性誘導的彈道導彈精度更高,因此嚴格意義上講,目前多用途誘導火箭彈與彈道導彈只是稱呼不同而已,結構已經十分相同,都採用末制導系統。

一旦開戰,上述遠程火箭彈有可能對台軍雷霆2000系列火箭炮陣地、灘頭裝甲、火炮陣地實施大面積火力壓制,雷霆2000射程40公里。從電視錄像上看,AR2/3的射速與俄羅斯龍捲風火箭炮相同,2秒鐘一發。低空的火力因為直-9W、直-10、直-19武裝直升機的大批量裝備而得到強化,數量上,大大超過了台軍的阿帕奇等直升機,阿帕奇的總體性能在世界武裝直升機中是最強、最好的,但是數量只有30餘架,一旦失事,不能得到及時補充,直-10、直-19不存在這一問題。此外,由於較為小型化的機身,直-19的空中機動性、隱形性可能好過阿帕奇,一旦取得網絡空間優勢,直-19、直-10能夠為陸軍的AR2/AR3 火箭炮實施快速定位、戰損評估、毀傷評估等。而且可以從空中直接打擊台軍灘頭陣地。

中國陸軍、空軍在無人機的裝備速度方面遠遠高於台灣,因此戰爭中空中的第一次打擊,不一定來自直升機、攻擊機,殲轟-7、蘇-30MKK等前線轟炸機、多用途戰鬥機實施的是防區外(Stand Off)的戰術導彈攻擊。中國開始向烏茲別克、阿聯酋提供翼龍-1、向巴基斯坦提供CH-3、準備提供CH-4等無人機都是察打一體的打擊系統,裝備了藍箭7、AR1等射程7公里的反坦克導彈、小型高爆彈等,而且CH-4的作戰半徑、載重量越來越大。不過目前這些無人機還沒有看到出現在中國軍隊自己的演習之中。似乎只是用於出口。在阿聯酋打靶後期很成功。

為何中國軍隊自己不裝備上述無人機?是作戰思想不同,實際上中國軍隊已經裝備了大量的殲-6攻擊無人機,用於對台軍雷達站實施攻擊,因為中國空軍存在大量退役的戰鬥機,這批戰鬥機率先被改裝成了攻擊無人機,主要考慮到的是成本效應問題,至於翼龍-1、CH-4新型攻擊無人機,正在向中國軍隊推銷。而偵察無人機,早已大量裝備部隊,出現在閲兵式上。

因此比較10年前的對台作戰想定,目前中國軍隊將速度、火力定位為第一要素,此外,實現了立體化的多方向登陸作戰準備。在空中,裝備的運輸直升機越來越多,最後一批向俄羅斯訂購的米-17 數量高達55架,今年會交接完畢,接下來還在談判下一批米-17。過去10年,中國陸海軍的運輸直升機數量幾乎增加了300架,是發展較快的部分,全部陸航團正在朝旅改制就是這一原因,直-8也生產了不少,全軍目前已經擁有接近700架運輸直升機。重型氣墊船的裝備是5年前沒有的,兩種重型氣墊船、加上071大型登陸艦的運用,使登陸形成多點狀,在穩固獲得了制空、制海權之後,登陸地點可以在台海東部。總之,時速接近80公里的大型氣墊船的登陸,大大縮短了台灣海峽的自然距離,此外,第一次接岸登陸就可以實現裝甲、重裝化,在中國海軍陸戰隊演示的登陸圖片中,一艘國產氣墊船運送一輛96型主戰坦克,歐洲野牛氣墊船的載重量允許一次運送3輛99G型主戰坦克,用於重裝陸軍的後期登陸行動。

05型高速兩棲步兵戰車的出現,令人意外。這種高速戰鬥車第一次出現在巴黎的展覽會上,從此,人們從更多的角度瞭解到它的戰鬥性能。“這就是為橫跨台灣海峽研製的!”設計人員直截了當。設計的基本構想是,一輛登陸車,就是一個班的基本作戰單位,航程500公里,水上速度大於25公里時速,地面越野速度65公里,安裝105毫米滑膛炮和2部紅箭-73D型反坦克導彈,要求在首批登陸作戰中,能夠在火力上抗衡台軍所有的裝甲火炮,關鍵是速度。在演習中,05車實施了直接跨海作戰的演訓,不需要登陸船隊護送,自然就沒有換乘之説,從最接近台北的地段實施直接渡海,最長時間需要5小時,火炮在5000米之內可以發射反裝甲導彈,用於摧毀灘頭的台軍攻勢、火炮、裝甲陣地。05車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台海登陸的基本作戰樣式,成為陸戰隊、兩棲機械化師團部署的主要裝甲武器。目前還在換裝之中,90年代中期,中國軍隊倉促接受了一批63型兩棲裝甲車改裝而來的100毫米自行兩棲火炮,目前逐步被換裝。

因此重型氣墊船、05車的大批出現,使渡海作戰思想了超視距化。傳統的超視距登陸,是美軍上世紀70年代提出的,即第二次換乘地點必須大於海岸線40公里,因為當年的岸對艦導彈、火炮射程大致上只有40公里,為此美軍開始開發遠征戰鬥車(EFV),目前EFV尚未服役,計劃一再推遲,最新的計劃是在2015年服役,與中國版05型相比,EFV具備更好的機動性等,總體技術比05高,EFV採用的是水上出力2572hp的柴油機,05車的水上出力1176kW,因此EFV的水上時速達到46公里,路上時速72公里,乘員17人。34.47噸重量,比05車大許多。為了強化防護,兩種車輛都採用了複合裝甲,EFV使用的是陶瓷裝甲。直升機、重型氣墊船、高速兩棲遠程裝甲戰鬥車、無人機的大量運用,使台海軍事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物理距離被大大拉近,登陸時間大大加快。不過,令人高興的是,台海兩岸政治關係已經大大改善,和平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