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風雲人物>

沈有容第一個登陸並守衞台灣島的中國將軍!

風雲人物 閲讀(1.46W)

明朝將軍沈有容的最高級別官職,是都督同知,在明王朝是正二品,有明一朝,做到這個官職同時身經百戰立過戰功的,可以説一抓一大把,想打出個青史留名,貌似是個高難度動作。

沈有容第一個登陸並守衞台灣島的中國將軍!

但沈有容的知名度,卻還是很高的,早在還是北方邊軍一小兵的時候,他的一位領導,就對他有一個極高的評價:“敢當險戰,可當險戰也。”言下之意是説:多難打的仗,他都敢打,而且都能打的贏。對於軍人來説,這是一個至高無上的評價,做出這個評價的人更不一般,他就是明朝最牛的抗倭將領,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戚繼光。

而他戎馬生涯,也同樣幹了一件和領導相同的大事:絞殺倭寇。其中絞殺成果最大的一次,正是保衞台灣。

1,北方一小兵

沈有容,明朝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57年)生人,字士弘,號寧海,安徽宣城人,史載“少有大志,性寡言。”是個少年老成的武將胚子,功夫練的好,自小在當地就“弓馬嫻熟”。二十二歲那年,沈有容在應天府參加武舉考試,考取了第四名。這在當時也算是個小“新聞”。是年應天府武舉的前十名,沈有容是其中最年輕的一個。當時的武舉,從科目上比文舉還高難度,不但要功夫好,還要考策論兵法,年少毛躁的小年輕基本沒戲。剛過弱冠之年的沈有容,算是爆了一個冷門。

“爆冷”之後的沈有容,如果按照一般武舉人的人生軌跡,應該在家繼續發奮準備,等着來年考武進市。然而他卻偏偏做出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決定:主動去北方參軍。這在當時看來是很“傻”的:明朝的武將和文官一樣,官場上除了看出身,就是看功名,功名越低越不被待見,舉人雖然也能做軍官,可都要從不入流的小官幹起。至於沈有容為什麼要這樣?以後來他的老搭檔陳第的筆記看,後來沈有容給陳第説,當時他就是一心想上陣殺敵,做夢都想,一天都等不及了。所以就毅然去北方從軍了。這個説法,表面看來有些“表決心”,但觀他的一生,他卻真的是一個這樣純粹的人:不為立功,不為升官,就為殺敵保國。

“純粹”的沈有容,在放棄了考武進士的機會後,在明朝九邊重鎮之一的薊鎮,做了一個旗牌官,這個官職聽着很威風,京劇裏常出來,其實説不好聽了,就是一個傳令兵。而且他投軍的時候,是明朝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當時薊鎮的總兵是戚繼光,在他的鎮守下,因之前幾年屢次挫敗蒙古入侵,北邊的蒙古部落,早就被打的稀里嘩啦,別説入侵,連靠近薊鎮邊境的膽子都沒有。薊鎮也就因此好多年沒仗打,軍人是要靠打仗立功的,沒仗打,也就意味着沒有立功的機會。立不了功,升官當然免談。

沈有容在薊鎮的頭三年經歷,歷史上記錄比較少,他這個人寡言少語,不太愛表現,可讓人瞠目的是,他的官運卻好的很,先做旗牌,沒多久就升了,才有了三年時間,就升成了千總,相當於現在的團長。沒立功,沒打仗,升官卻快,他憑什麼?

就憑一個人的眼光:戚繼光。

沈有容唯一運氣好的是,他是給戚繼光做旗牌,而作為一個身經百戰的老將軍,戚繼光最大的本事就是看人,武藝嫻熟且沉穩冷靜的沈有容,當然入了他的法眼,看上了就好好栽培,一步步的提拔鍛鍊起來,可剛鍛鍊了不到三年,變故卻發生了,這是明朝萬曆十年(1582年)的事情,當時明朝權臣張居正病逝,隨即遭到萬曆的清算,生前的封賞榮譽全都給追奪沒了,清算完死人後,萬曆又開始清算活人,只要是張居正親信的,無論如何也不能再用,張居正活着的時候,戚繼光就是頭號親信,這下可倒了黴,“平級調動”打發到廣東去了。好不容易有了點前途的沈有容,這下後台倒了,貌似是一點前途都沒有。

可二十五歲的沈有容,他的前途也恰恰從此時剛剛開始。首先是戚繼光臨走的時候,和繼任的薊鎮總兵楊四畏交接工作,着重推薦了沈有容,其中就有那句評語:“敢當險戰,可當險戰也。”戚繼光前腳沒走多遠,和平了將近十年的薊鎮,一下子又戰火漫天了,眼見着戚繼光離職,憋屈了多年的北方韃靼部落反彈了:進攻了。

萬曆十年,韃靼部連續發動了多次對薊鎮的進攻,多次在邊境殺掠士兵搶奪馬匹,甚至一次性俘虜了幾十個巡邏的明軍。堂堂大明,怎能如此稀里嘩啦。可這時候的薊鎮總兵楊四畏,就和他名字裏的“畏”字一樣,是個膽小如鼠的人,開始幾次小敗仗還能遮掩,可後來敗仗越打越多,捂是捂不住了,不打個勝仗,跟領導沒法交代。可誰能打勝仗呢?楊四畏想起了戚繼光的評價:沈有容。

沈有容就這樣臨危受命了,他是在萬曆十二年,受命以千總的身份鎮守薊鎮的要衝燕兒河,可到了以後,就偏偏碰上了“最難打的仗”,他剛到地方佈置工作,三千多韃靼騎兵就殺來了,而這時候的沈有容,身邊居然只有29人,這樣的仗,貌似岳飛都沒法打,危急時刻沈有容當機立斷,帶領29個勇士躲入明朝要塞“空心敵台”中,用火器射殺韃靼騎兵,明史上説他操作火槍,整整一天的戰鬥一個人射殺了七十個韃靼騎兵,雖然有誇大嫌疑,但一個29人的軍堡,血戰一天擋住韃靼騎兵卻是事實。結果一天的戰鬥後,沈有容重傷多處,立下戰功,也因此名震全國。

在薊鎮立功後,後來的沈有容又調到了遼東重鎮,因為他善於使用火器,因此被任命為遼東軍隊的火器教練,期間參加了李成樑討伐韃靼炒花部以及兩次征討女真葉赫部的戰鬥。在攻打葉赫部的戰鬥中,當時的葉赫部據城死守,明軍多次強攻都被擊退。後來沈有容發現了敵人城牆的弱點,率領突擊隊硬衝,一舉攻破敵人,立下破城頭功,之後被榮升為欽總,這是明朝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的事。

這時候的沈有容三十四歲,按説做到這個職務,也算提拔的快了,可沈有容腦袋裏卻沒有“當官”這根弦,一心想着做事。攻打葉赫部的戰鬥,讓他深感明軍戰鬥力低下,為國防大計,他上了一道奏摺,提出了整頓軍隊戰鬥力的幾條建議。可這道奏疏卻擺明了要得罪人:説明軍戰鬥力差,這不是嘲笑領導無能嗎?連帶着當初卓拔他的遼東總兵李成樑也一起得罪了。這下可捅了馬蜂窩,雖然沈有容只是被申斥了一頓,但領導的“小鞋”很快就穿來了。

次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悍然進犯朝鮮,李成樑乾脆把沈有容打發到明朝徵東大軍經略宋應昌身邊做貼身保鏢。這種活沈有容哪裏做的了,幹了沒多長時間,就和領導處不來,最後在明軍進入朝鮮的前夜,英勇善戰的沈有容,以“母多病”為由,被打發回安徽老家照料老母了。

2,差點打上日本本土

從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萬曆朝鮮戰爭爆發開始,沈有容在家整整照料了三年老母,盡了孝道也當了看客,眼見着前方打的歡,自己卻插不上手。這時候的明朝,在第一次抗倭援朝中擊敗了日軍,接着雙方開始了“和談”,所謂的和談,只不過是豐臣秀吉為了準備戰爭而使的緩兵之計,談判談了三年,啥都沒談下來,等着豐臣秀吉準備就緒了,立刻撕破臉:談個頭,接着打!

而沈有容的機會,也就因為這次“接着打”來了。

因為這時候的福建巡撫是金學曾,這是一個很有眼光的人,早在豐臣秀吉第一次侵朝時,他就堅決認定豐臣秀吉狼子野心,竭力反對和談。不但有眼光,這個人更很“瘋”,他給明朝提出了一個瘋狂的戰略,以至於後來許多人認定:如果照他説的辦,當時的日本很可能就亡國了。

集中所有的水師,發動對日本的進攻,直接攻打日本本土,滅亡日本!

如果以當時兩國的水師實力論,明朝確實遠遠強於日本,這時候的明朝,和葡萄牙等西方殖民者打了多年交道,海軍裝備也早就鳥槍換炮了,無論是艦船噸位,還是火炮火力,都要遠遠壓過日本,但是渡海遠征不是小事,明王朝上下,都記着當年元王朝征討日本失敗的前車之鑑,當年的元王朝,各方面力量更遠遠壓過日本,可兩場颱風刮過,就把元帝國的無敵艦隊刮沒了……

金學曾提的這個計劃,是得到當時在位的萬曆皇帝批准的,以後來的兵部資料看,那時候的明朝,主要在兩個區域集結了海軍,一個是天津,山東沿海,一個就是福建沿海。負責福建一路的總兵,是當時的另一個名將童元稹,但這種大規模艦隊的跨海東征,也需要專項人才,當時的海戰已經以火器為主了,尤其需要善於使用火器作戰的將才,作為這方面的專項人才,在家照料老母的沈有容,終於盼到了他期待已久的召喚。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沈有容被任命為福建海壇把總,這是一個負責海壇水師訓練的要職,可謂是當地水師的“總教官”。但在家閒了多年,沈有容還是老脾氣,上班第一天,眼看着身邊將領庸碌無能,二話不説就要辭職,急的金學曾好話説了一籮筐,直到答應沈有容:他可以全權處理,這才讓沈有容肝火平息。

之後的幾個月裏,沈有容在福建訓練水師,更新裝備,把這一支海軍打造成了福建水師的精鋭,就等着朝廷一聲令下,千軍萬馬殺向日本去。

等了幾個月,一直等到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的春節都過了,先前的攻擊日本本土,卻一直就沒信了。一直又等了幾個月,望眼欲穿的沈有容總算等來了信:別忙活了,日本鬼子投降了。

原來先前牛氣哄哄的豐臣秀吉,因為朝鮮戰爭戰局不利,急火攻心外帶歲月大,一蹬腿就煙氣了,而日本侵朝的二十萬大軍,除了少部分退回日本本土外,大部隊都在朝鮮被全殲了。

消息傳來,金學曾還是很“瘋”,他上奏説可以趁此機會直搗黃龍,徹底平滅日本。還是想跨海東征,但萬曆不幹了:當年他之所以同意“跨海東征”,是為了儘快結束朝鮮戰爭,因為這時候的明朝,在西南有播州土司楊應龍叛亂,西北有韃靼順義王扯立克叛亂,實在沒太多精力兼顧朝鮮,早打完了早拉倒。沈有容辛苦一年多,算是空忙一場,但他的好運也來了,早年在薊鎮,碰上了膽小的楊四畏,後來在遼東,碰上了愛給人穿小鞋的李成樑,如今在福建,總算遇到了一個賞識自己的好領導金學曾。

就這樣沈有容紮根福建了,事實證明,金學曾對沈有容,那真不是一般的好,先讓他在廈門負責水師,後來又陸續調到泉州等地,哪裏有倭寇就把他往哪派。這時候的東南,雖然大規模的倭寇侵擾絕跡了,但也時常有小規模的日本倭寇流竄作案,對這幫人,沈有容的態度就一個字:殺。基本是走一路殺一路,碰上倭寇就不留活的,打起來不趕盡殺絕不算完。幾乎每年都能砍一堆日本人頭回來,最瘋狂的一次,他在泉州碰上了倭寇,一路追殺,帶兵變追邊砍,一直追到兄弟部隊把守的廣東境內,把幾十個鬼子全殺光了,這才提着鬼子頭大搖大擺的回來,可這件事卻又給他惹禍了,廣東的將領自然不爽:你這不是欺負到我家門口來了嗎?告狀!接着就又人誣告沈有容殺良冒功,這是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1年)的事。組織上派調查組,查了好幾個月才還了沈有容清白,但本來金學曾是想提拔沈有容的,這樣一來全耽誤了。

3,踏上台灣島

升官沈有容是不在乎的,讓我打仗就好。這一年十二月金學曾調任,繼任的福建巡撫朱運昌也很器重沈有容,這個朱運昌不像金學曾這麼瘋,主張增修沿海衞所,加強防禦。沈有容受命修繕廈門重鎮石湖水寨,結果,沈有容只用了一年時間,不花上級一分錢,就憑着往年殺敵得的獎勵,外加賣掉舊水寨材料的錢,就把新水寨修成了。但修的好不如修的巧,石湖水寨剛落成,一支倭寇艦隊就撞進來了,不是普通的海匪流寇,而是日本的正規軍:德川家康幕府的政府軍。

按照日本有關史料的記載,當時的德川家康,在征服了琉球羣島之後,就動了征服台灣的念頭。

萬曆三十年(公元1603年)十一月,德川家康經過精心準備,派出了由七艘軍艦組成的遠征艦隊。之所以才用了七艘,一是覺得台灣主要是土著,比較容易對付,二是這場戰鬥時以偷襲為主,太大容易暴露目標。關於這支水軍的領袖,日本史料的説法大都含糊其詞,不過從最後的戰果看,大概是不好意思説。讓他們“不好意思”的人,就是沈有容。

事實上沈有容確實是這股倭寇的“黴頭”,本來要偷襲台灣,誰想路上遇到了颶風,竟然給吹到了廈門沿海,還偏偏就是石湖水寨對面,大好機會怎能放過?接着就被沈有容一頓猛打,還好跑的快,接觸了幾下就溜了。但這撥鬼子也確實不知死,事情到了這一步,竟然還想在中國沿海“撈一票”。結果之後幾天,他們繞過沈有容的防區,在福建沿海大肆擄掠,完了又調轉船頭,在台南登陸,在台灣安平建立了據點,到了這時候,他們倒還沒忘了德川家康的任務:佔領台灣。

這次倭寇入侵時間,是嘉靖晚期倭寇被平滅後,四十多年來福建遭到的最大一次倭寇劫掠。新官上任的朱運昌氣的發昏:剛當巡撫就碰上這事,不報仇臉往哪擱。沈有容心裏也憋着火,打了這麼多年倭寇,這次竟讓倭寇從我眼皮底下跑了。小鬼子,你要跑回日本去我沒辦法,現在跑回台灣嘛,那你就是嫌自己活得長了。

領導很氣憤,將軍很憋氣,後面就該辦事了,朱運昌隨即密令沈有容:跨海東征,把這股倭寇給我幹掉。話容易説,事可不容做,在沈有容之前,明朝政府軍所有的水師將領,也只有俞大猷曾有一次渡海東征台灣的壯舉,就那一次,還因為不熟悉水道,到了基隆就跑回來了。而這一次倭寇的竄犯路線,和當年的林道乾一模一樣,就是駐紮在水道縱橫的台南,你不熟悉水路,看你敢不敢來。

也許是認定了明軍不敢來,這撥倭寇在台灣囂張的很,四處姦淫擄掠不説,還向路過台灣的各國船隻強徵水費,理由是你過了我的地盤,就要交錢。此時的福建,已經是外貿大省,海外貿易是比税收大頭,不解決掉這股倭寇,福建的經濟都要受影響。要解決他們,就要渡海,要渡海,誰去?

沈有容去!從來沒有遠洋作戰,陸軍出身的沈有容,這次要率領一支海軍,跨海東征,消滅倭寇,因為,台灣是中國的領土,任何膽敢染指中國領土的強盜,都要付出血的代價。

但這次東征一開始就不順,沈有容是個持重的人,不打無準備之仗,一下子動用了二十四艘戰艦,之前的偵查也很細緻,派了士兵化粧成漁民反覆偵查,鎖定了倭寇所在的位置,接着辦事:十二月二十一日大軍出發,沒想到接着當頭一棒:艦隊剛過澎湖就遇到颶風,24艘戰船,刮的只剩下14艘,更要命的是,關於日本人有“神風”佑護的説法,又開始在明軍中流傳。關鍵時刻沈有容當機立斷:有多大的鍋下多大的米,24艘戰船的仗我能打,14艘的仗我也能打,他擲地有聲的給將士們説:就是剩下一艘船,也要給我開到台灣去,誰敢説撤退,我答應我的刀不答應。

歷史將永遠記住這一天:公元1603年一月十九日,沈有容率領的14艘經過颶風考驗的戰艦橫渡台灣海峽,在台南安平海域,與日本德川家康台灣“遠征軍”決戰,這是整個中國兩千年封建歷史上,中國軍隊第一次跨過台灣海峽,渡海東征,消滅侵略者,履行他們神聖的使命:保衞祖國神聖的國土---台灣。

日子很神聖,過程卻很簡單,這些年沈有容在福建別的沒幹,乾的最多的就是海軍素質訓練和火炮改造,訓練有素的中國海軍,輕鬆的給日本鬼子上了一場海軍戰術訓練課,三下五除二就把倭寇打的稀里嘩啦,按照史料上的記載,這場戰鬥中國海軍“殊死向前,以一當百,敵大敗”。

值得一提的是,在敗局已定的情況下,日本海軍紛紛把劫掠的財寶扔嚮明軍,意圖誘使明軍爭搶,自己好趕快脱身。但明軍早就經過沈有容嚴格的訓練,金銀財寶面前眼皮都不眨,照打不誤!結果,七艘日本戰船一艘沒跑了,統統被中國海軍打到海里喂王八。這場戰鬥的日軍傷亡,史料上説是“明軍斬首十五人”,其實這是明軍斬獲的日本人頭的數目,因為整個日本艦隊全沉到海里,撈人頭實在太困難。日本真實的傷亡數字,恐怕只有四個字:全軍覆沒。

這場戰鬥結束之後,出現了一段被歷代史家記錄的感人的一幕:台灣高山族原住民們扶老攜幼,簞食壺漿,迎接大明海軍的到來。一直在台南率領鄉親們殊死抗擊倭寇的台南高山族領袖大彌勒,率領部眾們犒勞明朝大軍,席間流淚説:“今終見王師,死無憾也!”是的,關於這一天,飽經風雨的台灣百姓,等待的太久了。這是為千千萬萬屈死在倭寇屠刀下的台灣同胞,酣暢淋漓報仇雪恥的一天。為這生生死死的一切,沈有容,儘管台南海戰不是一場大戰,但歷史有理由為他驕傲。

4,報恩戚繼光

就在沈有容勝利凱旋的時候,他這才知道一個噩耗:一直賞識重用的他的福建巡撫朱運昌過世了,跨海東征的多日裏,朱運昌一直牽掛着前線戰事,當時颶風大起,前方戰事不明,朱運昌焦慮不已,更身染急症,臨終之時依然對台灣戰事念念不忘。朱運昌的過世,對沈有容是個沉重打擊,他原本就是個只知埋頭幹活,卻不會處事的人,好不容易能遇到一個賞識自己的領導,命運卻給他開了這麼一個玩笑。

朱運昌過世後的那些天,沈有容多次痛哭失聲,甚至哭至昏厥,這位沙場上血染戰袍卻不流淚的鐵漢,卻也有如此鐵骨柔情的一面。

好在繼沈有容擔任福建巡撫的徐學聚,也是深知沈有容才幹的。朱運昌過世後,沈有容一度心灰意冷,也想回家侍奉老母。徐學聚知道後再三挽留,誠懇攀談,終感動了沈有容。而這件事情,卻成了後來他一生難以原諒自己的悔恨:沈有容之後在福建又鎮守兩年,本來有機會請假回鄉探母,卻又趕上荷蘭竄犯澎湖,沈有容以重兵壓境,怒斥荷蘭入侵,恩威並施逼退荷蘭艦隊,留下千古佳話。

緊接着他官升浙江參將,雖然福建巡撫徐學聚一再挽留,但沈有容卻去意已決:他已經有整整十一年沒有見過母親了,他真的想借機會回家探母。可還沒動身,喪訊就傳來了:沈有容的老母病逝。最後一面,為台灣嘔心瀝血的沈有容還是沒見到。

調任福建後的沈有容化悲痛為力量,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打倭寇上,只要從他防區過的倭寇,基本一個別想活。

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日本再度侵擾台灣,澎湖,金門地區,時任福建巡撫的黃承玄百般邀請,沈有容回到了福建,擔任水標參軍,第二年就打了個漂亮仗,將企圖竄犯台灣的倭寇明示有道部三艘戰船全部活捉。且自己的部隊不傷一人。這場酣暢淋漓的大勝後,福建百姓在莒江立碑紀念。

晚年的沈有容,在天啟年間,還曾調任北方,擔任山東副總兵,期間做的另一個重要的事,就是幫助家貧的戚繼光一家,刊刻了戚繼光的文集。兩位同樣因抗倭名揚四海的軍人,在早年薊鎮短暫的“人生交集”後,卻用這種方式走到一起。天啟四年(1624年),六十七歲的沈有容在山東任上退休,三年後去世。他的八個兒子中,有三個後來犧牲在明末抗擊清軍入侵的戰場上,可謂滿門忠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