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戰史風雲>

抗日戰爭史上“戰神”薛嶽殲滅了多少日軍

戰史風雲 閲讀(3.23W)

一次會戰:薛嶽稱粉碎日軍迷夢;日方戰史稱日軍無意攻取長沙

抗日戰爭史上“戰神”薛嶽殲滅了多少日軍

國軍將領薛嶽,因抗戰期間指揮長沙會戰“三戰三捷”,在坊間不但享有“戰神”之名,且被譽為“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譬如,曾有紀錄片如此扼要描述其功勛:“1946年10月10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第一次將自由勛章授予一名中國人,一位著名的抗日戰神,以表彰他在抗日戰爭中的攻擊,這位獲此殊榮的就是薛嶽上將。他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抗日第一戰將,殲滅日軍最多,僅他指揮的四次長沙會戰,就殲滅日軍十餘萬人。”

但揆諸史料,上述褒讚爭議極大。以前三次“獲捷”之長沙會戰為例——第一次會戰,按薛嶽之説法:“敵六路會犯長沙,預對國際宣傳:‘九月杪佔領長沙。’並取分進合擊戰法。但其一0六師團由奉新、靖安、上富、甘坊、找橋、銅鼓以趨瀏陽,須通過一九二公里山嶽地帶,道路崎嶇,運動、聯繫、補給均困,宜其為我各個擊破,非獨佔領長沙之迷夢為我粉碎,反而取笑國際。”

但日方戰史中,並不存在“第一次長沙會戰”。因此次作戰,日方意圖並非佔領長沙。其戰略目標是“為了促進在華中樹立中央(汪)政權的氣勢”,其戰術目標是“在最短期間內,捕捉敵第9戰區主力部隊,將其殲滅”。只不過,“重慶方面判斷我軍進攻目標為長沙”,故而在長沙周邊部署了相當兵力,“當發現我軍反轉後,又向國內外宣傳其勝利稱:‘日軍到底不能攻佔長沙,10月1日已行退卻。’重慶軍將此次作戰稱為第一次長沙作戰,並歌頌其作戰勝利。”

岡村寧次並在戰後總結教訓時強調:“(重慶軍已)決心放棄長沙。但我軍對之攻而不取,回師原防,敵則立即宣傳業已反攻奪回長沙,且對其作戰軍、師頒發獎賞,竭力鼓舞其士氣,由此看來,今後進攻作戰,一旦攻陷要地,即須予以確保。”“如指示第106師團暫時延期反轉,則我軍可立即攻陷長沙,且易於保持”

二次會戰:重慶高層承認吃虧極大,日方戰史稱國軍遺屍5萬餘具

第二次長沙會戰,重慶方面再次着力宣傳日軍攻佔長沙失敗,稱作“大捷”。但軍事高層洞悉內幕,並不認為此役獲勝。如軍令部部長徐永昌在日記中寫道:“一、湘北戰之序幕,敵人掃蕩大雪山時,戰區所報我軍如何轉出反包圍敵人等等,完全子虛,斯役我第四軍吃虧極大。二、敵人打過汨羅江以後,我軍已無有戰鬥力之軍、師。三、所報俘獲敵人不到十個,槍許有幾支,餘可想矣。”故大發感慨:“由謊報一點看我國軍人無恥,可謂達於極點。”另據王世傑披露,“當時薛嶽等之軍報,謂我軍始終未退出長沙,實屬謊報。聞委員長對此甚憤怒。”

日方戰史則稱:此役發動之目的,是鑑於第9戰區“自1939年秋迄未發動作戰”,因此決定“給予一次沉重打擊。但其目的並不在於奪取地盤和物資。”戰役推進期間,日方還破獲了“薛嶽長官准備由東方側擊我軍的會戰指導方案”,並隨後按該情報針對性調整佈局,結果發現中方陣地“與特情報告的陣地線完全一致”。由此不難理解國軍傷亡之慘重,按日方統計數據,此役國軍遺棄屍體54000具,被俘4300人;日軍戰死1670人,戰傷5184人,死傷戰馬2260匹。

9月27日下午,長沙失陷。當日,日軍司令官阿南惟幾在日記中寫道:“此次作戰在於粉碎第9戰區的戰鬥力,打開通向重慶的道路,豈能以佔領長沙、掠奪糧食等為目的?” 10月1日,日軍決定反轉,撤離長沙,其戰史反思道:“這樣秩序井然地佔領和撤退,毫未留下任何被佔領的痕跡。重慶方面卻不斷宣傳‘長沙未被佔領’,反而被敵利用進行反宣傳,產生了啼笑皆非的結果。”

三次會戰:薛嶽稱殲敵五萬有餘;日方戰史稱日軍戰死僅千餘人

關於第三次長沙會戰,第九戰區的戰報可謂相當輝煌。報告謂:“敵軍官兵遺屍五萬六千九百四十四具,馬一千二百三十二匹。其敵已焚化之陣亡及重傷官兵則遍地皆是。其輕傷能隨隊行動逃回之官兵,則尚不在此數之內。生俘敵鬆野榮吉炮兵大尉以下官兵一百三十九員名,軍馬二百六十八匹。”

對薛嶽該報告,重慶軍令部作了修訂。軍令部在會戰概要中謂:“十二月十七日至二十三日一週間,敵陸續抽調其……所屬各部隊,集中嶽陽附近地區,其總兵力約五萬餘。……敵之傷亡損耗,據俘虜敵各部隊官兵供詞綜合判斷,敵軍傷亡當在百分之六十五以上,損耗更無計矣。”據此,已可知薛嶽所報“遺屍五萬六千九百四十四具”,乃是浮誇之數。再觀日方戰史,其數據謂:此役,國軍遺棄屍體28612具,被俘1065人;日軍戰死1591人,戰傷4412人,死傷戰馬1766匹。

綜上,薛嶽於抗戰期間所指揮之對日作戰,固屬其不可磨滅之歷史功勛。然所謂的“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能否算恰如其分的褒讚,恐還有待商榷。下期《短史記》,即擬以第三次長沙會戰為例,剖析該褒讚之真實性究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