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戰史風雲>

德川家康圖謀佔領台灣 曾派出200多艘戰船攻台

戰史風雲 閲讀(1.61W)

台灣、澎湖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但屢遭外人侵略。福清人、明內閣首輔大臣葉向高(1559-1627)雖長期在朝廷為官,但他始終密切關注海洋社會,尤其關注台灣、澎湖的安危。他力主收復台灣、澎湖,為祖國統一作出了積極貢獻。

德川家康圖謀佔領台灣 曾派出200多艘戰船攻台

葉向高與台灣

台灣在明代稱為“東番”、“雞籠”、“淡水”等。1590年,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於萬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592-1598)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當時葉向高只是中層官員,但始終關注台灣的安危,認為日本侵略朝鮮後,必然覬覦台灣,借詩句表達了擔憂:“屬國東南久晏安,長鯨何事顛狂瀾。諸番半苦倭奴暴,邊吏全驕漢法寬。強怒樓船皆出戍,度遼橫海各登壇。扶桑回首猶烽火,愁絕秋風壁壘寒。”

不出葉向高所料,豐臣秀吉侵略朝鮮的同時,也對中國東南沿海頻頻侵擾,台灣局勢一度告急。萬曆十九年(1591年),葉向高因守母制回家,途徑江西鉛山,聽到倭警後,寫下了“旅況尊中盡,冥搜象外幽。忽傳烽火急,臨眺且銷憂”、“海上誰刊戰伐勛,居人盡説戚將軍。青磷夜泣殊方鬼,赤羽秋搖故壘雲。一自營門沉太白,只令窮島起妖氛”之句。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日本出使呂宋的使者原田喜右衞門返回途中經過台灣,以日本“關白”名義向台灣發出“招諭書”,威逼台灣人民向日本稱臣納貢。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豐臣秀吉病死,德川家康掌權,繼續圖謀佔領台灣。明朝政府在澎湖設置遊兵,加強了對澎湖、台灣的巡守。不久,日本指派欽門墩率戰船200多艘,準備侵略台灣。明朝廷早有防範,侵略者的陰謀未能得逞。

萬曆三十年(1602年),沈有容率領福建水師24艘船隻向台灣進發。經過幾番激戰,打敗了在台灣集結的倭寇,取得海戰全面勝利。此役揚威海疆,是明軍第一次到台灣剿滅外國侵略者,極大地振奮了東南沿海軍民的抗倭信心。連江人陳第參加了該戰役,將此役過程記載在撰寫的《東番記》和《舟師客問》中,成為後人瞭解、研究台灣的原始文獻。葉向高獲悉好友沈有容打敗倭寇的喜訊後,欣然賦詩以贈:“二十年前早識君,酒酣曾頌豹韜文。天涯久憶鴻書斷,海上頻傳露布聞。家世龍頭推太史,功名燕頷屬將軍。扶桑萬里無烽火,簫鼓樓船日徵曛。”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葉向高借石湖澳浯嶼水寨落成之機,對沈有容的平倭之舉予以高度評價:“……賴諸大夫及將軍之力,赳赳桓桓,干城茲土,用馳於戒心,此百世之伐也”“……沈將軍經營拮据,不遺餘力,亦安能令草創之區,一朝完繕,使士卒如歸,忘其轉徙之若是也?而將軍又不敢即安,乘風破浪,與倭力角而勝之,其功於茲寨亦豈小哉?使自此而守土者紆畫周防,益懷徹桑之慮,而將士皆戮力同心,務殄凶逆,微獨清源,即全閩皆有賴矣,是可述也。”六年後的八月二十一日,倭寇從浙江流竄到福建福清的萬安千户所,在草嶼島大肆掠奪居民財物。沈有容聞訊後立即予以反擊。葉向高再次讚賞其平倭之舉。

從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起,日本浪人山田長正率眾不斷侵擾台灣,並在小琉球島(高雄南部的小島)駐紮,尋釁生事,謀圖侵犯雞籠(基隆),後又登陸台灣,在花蓮採金。為反抗日本的侵略,明朝廷屯軍逼走倭寇。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日本人有馬晴信奉命率兵侵擾台灣,偵察台灣沿岸港灣,調查台灣物產,計劃開展日本與中國內地在台灣的中繼貿易,並“招諭”台灣向日本入貢。有馬晴信的侵擾遭到台灣人民的抵抗。萬曆四十年(1612年),福建巡撫丁繼嗣寫信給葉向高,就日本佔領琉球徵詢他的意見。葉向高回信曰:“琉球即折而入於倭,倭之借寇以通貢亦必然之勢,如此則濱海之禍將不可言,來叫所云嚴查而拒絕之,其策亦無以易此也。”葉向高同時上書朝廷:“臣聞琉球已為倭奴所並……窺伺中國之謀,心甚叵測……東南之事,甚為可憂……”對日本佔領琉球后可能危及東南沿海表示憂慮。從葉向高給丁繼嗣的另一信可見一斑:“今所慮者,彼既吞琉球,漸而據雞籠、淡水,去我愈近,驅之則不能,防之則難備,是剝膚之災,而將何策以處也。”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日本再次武裝侵略台灣,極力主張佔領台灣,作為日本發展南洋貿易的基地。次年,倭寇騷擾東南沿海,當地水師防範不力,料羅(今屬金門)、大金堡(今屬霞浦)兩地失陷,倭寇大肆屠戮當地居民。

退居林下的葉向高聞訊後,立即給福建按擦御史李凌雲去信:“林下病夫,久不敢通候,海警驟傳,敝邑人懲於戊午之破城,屠戮甚慘,皆有譚虎之懼……”葉向高在信中還對內地奸民私通倭寇之事提出看法:“鄙意以為閩中之患不在倭而在內地之奸民……長此不已,其害更甚於倭,即倭來,亦此輩勾之,此腹心之病,未易卒除,亦未易言也。”葉向高同時建議金學曾重新啟用自己的好友、水師將領沈有容,還致信福建海道副使韓壁哉推薦:“故將沈有容,人皆以為可用,倘取來,緩急亦得力也。”葉向高在給沈有容的一封信中説:“久不相聞,良深瞻憶,僕在倫扉奉職無狀,愆戾歸來,伏枕杜門……敝鄉今歲海警乍聞,人情惶憂,鹹欲借重幹成……希速命駕以慰此邦想望也……”隨後,沈有容被任命為水標參將。沈有容到任後,整肅海紀,訓練兵士,大力加強海防建設。

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倭寇村山秋安所部的3艘大船在東沙島觸礁拋錨,上島劫掠財物。沈有容兵分三路對其合圍。村山秋安被迫與沈有容談判,67名倭寇繳械投降。東沙之役是明朝東南沿海抗倭歷史上生擒倭寇最多的一次戰役。葉向高聞訊後十分高興,再次賦詩以贈:“海門一夜狂飆起,長鯨吸盡滄海水。濤作浪奔蜃窟翻,樓船下瀨皆披靡。是時賴有沈將軍,衝鋒破浪掃妖氛……君從塞上來閩海,意氣相看還不改。燕頷功名萬里傳,東番片石今猶在。”

葉向高與澎湖

17世紀初,荷蘭重視發展工商業,逐漸強大起來。擺脱西班牙統治後,乘機東擴,爭奪在東方海上的貿易權。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派遣殖民軍艦隊司令韋麻郎率領船隻抵達印尼的萬丹港,在海南澄海縣人李錦唆使下,賄賂福建市舶太監高寀,企圖佔領澎湖羣島作為貿易據點。澎湖羣島由90個大小島嶼組成,低潮時總面積為141平方公里,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荷蘭殖民者“駕大艦,攜巨炮”,以“通貢市”為名,對我國沿海進行侵擾,企圖奪取澎湖和台灣,作為其控制對華貿易和劫掠中國財富的基地。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七月十二日,韋麻郎率領船隻向澎湖發起進攻。明朝駐守澎湖只有春秋兩季的水軍,季節一過就撤回大陸。七月正是明朝春季戍兵撤回廈門的時間,韋麻郎一夥乘虛而入,輕而易舉地佔領了澎湖,並以互市為名,在島上伐木築屋,以圖久居。通過奸商再次賄賂高寀,向漳州官員提出通商請求,還吸引沿海居民潛載貨物私自前往交易。消息傳開後,朝廷上下議論紛紛,擔心荷蘭把澎湖變成戰略據點,強烈要求趕走荷蘭侵略者。

福建巡撫徐學聚、南路參將施德政認為,當初廣東縱容葡萄牙在香山澳通商,結果葡萄牙強佔香山澳,使廣東不得安寧。假如讓荷蘭以通商為藉口佔據澎湖,危害非同一般。於是指派浯嶼將軍沈有容予以抗擊。沈有容受命之後,下令禁止沿海商人與荷蘭人私自貿易,同時親率20艘船隻駛抵澎湖,嚴正指出:“中國朝廷規定,凡不是朝貢的國家,一律不準通商。你們在這裏不能通商獲利,就應早日撤離澎湖!”韋麻郎置若罔聞。同年十月二十五日,沈有容的船隻包圍韋麻郎,韋麻郎才灰溜溜地撤出澎湖。歐洲的“海上霸王”同明朝軍隊的首次武裝較量,以不流血的方式結束了。此次事件為澎湖留下一塊“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的碑記。據説,韋麻郎臨走時,請畫師為沈有容畫像,以示尊敬。

明朝對於荷蘭不斷騷擾澎湖,出現“戰”、“和”兩派。以葉向高為代表的主戰派,力主用武力解決澎湖問題。天啟二年(16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駐印尼雅加達總部命令雷約茲率領17艘船隻、1000多名侵略者,再度進犯澎湖。首先在媽宮澳(馬公灣)登陸,建築城堡,又在鳳櫃尾、金龜頭、蒔裏、白沙、八罩諸島建設城堡。同年7月,雷約茲率領2艘船隻到達台灣西海岸,從安平入台江測量水道,為以後入侵台灣做準備。時任內閣首輔大臣的葉向高聞訊後,當即給兩廣總督胡應台陳述利害關係:“紅夷犯粵,澳夷御之,則澳夷於粵亦有助矣。如其棄之,是又一紅夷也。台下酌量處置甚合機宜,敬服敬服。今紅夷之禍,且移於閩,閩人皇皇憂之,而無策以御也。不知台下可以計粵之餘,而計及閩否?閩粵齒脣之邦,毋曰非吾賜,履之所及也。”要求胡應台密切關注澎湖局勢,尋找時機予以抗擊。

荷蘭侵佔澎湖後,除了強迫居民和從福建沿海擄掠來的漁民修建工事外,還派人與福建當局交涉,要求通商貿易、解除海禁,遭到拒絕後,他們以澎湖為基地,進攻廈漳泉三地。廈漳泉三地羣眾在福建總兵徐一鳴率領下奮起反抗,取得階段性勝利。葉向高聽到喜訊後,立即去信徐一鳴,對其頑強抗擊予以高度評價。

天啟三年(1623年),葉向高獲知閩省商民悄然前往澎湖與荷蘭人私下貿易活動後,同時致信甫上任的福建巡撫南居益、福建右布政使陸完學,坦陳對目前狀況的擔憂。葉向高給陸完學的信中説:“要之所憂,商不在夷,而在奸民之勾連接引,相與為暴……若敝郡福清、長樂之間,亦有一種販私鹽之奸徒,縱橫海上,殺人掠貨,與泉漳同,若不設法嚴禁,亦將胥而為夷矣……”他還寫信給福建巡按御史喬承詔,要求其果斷抵抗侵略,為福建當局出謀劃策,就如何作戰提出自己的見解。隨後,主戰派官員南居益任命抗倭名將俞大猷的兒子俞諮皋擔任福建副總兵,決心武裝抗擊荷蘭侵略者。南居益一面給葉向高去信反映福建水師糧草不足、準備徵收軍餉的問題,一面到閩南的軍中部署軍務。葉向高給南居益回信,對其行動表示讚賞,並説:“加派(軍餉)雖累民,而有田之家力亦能辦,惟窮民困苦,然亦三分之一耳。邊餉方急,生亦不敢以桑梓之故,遽擬免也。聞台下欲巡行海上,生意開府嚴重,須算有定策,方可以牙纛臨之,如尚未有以控制此夷,而輕於一行,將為彼所窺矣,何如何如?”不久,荷蘭對廈門發起進攻。失敗後,不但沒有撤出澎湖,反而在澎湖的風櫃仔新築一城。

荷蘭人到處掠奪,造成東南沿海貿易受到嚴重侵害,使福州米價大漲,發生饑民搶米風潮。葉向高得知福州米荒後,立即給陸完學去信,要求其迅速、妥善處理搶米風潮,還多次給南居益寫信,表示對澎湖局勢的憂慮。一信説:“頗聞谷價大騰,饑民肆掠,恐因此生釁……”另一信説:“閩中災害已甚,米穀不通,殊有可慮,其仰煩台下之經畫……”葉向高希望南居益到任後,及時解決缺米問題,以免釀禍。葉向高還給福州知府潘師道寫信:“荒旱已及……生家(即葉向高家)薄田僅有數百畝,亦為旱魃所困,業告小孫,但小有盈餘,即捐以濟人,無奈何則賣產賑濟,亦當不吝也。”此後,荷蘭加派軍力修築堅固的城堡,企圖長期霸佔澎湖。天啟四年(1624年),南居益從廈門調集5000多名精兵,數次向澎湖發起進攻。

福清人劉應寵(天啟二年升水標遊擊將軍)受南居益之命“……渡澎,分道並進,奮厥師……紅毛披靡,悉登舟遠遁。”劉應寵打了大勝仗。雷約茲迫於壓力,率艦離開澎湖。劉應寵以“戡平紅毛績,升南路副總兵。”此後,他又數次到澎湖抗擊荷蘭侵略者,聲名遠揚。

澎湖之役勝利後,南居益給葉向高報喜。葉向高回信對其親臨戰事表示肯定。信曰:“紅夷(荷蘭人)已漸遁……皆台下宏猷偉略之所震讋也……台下為海邦計,竭盡心力,海邦之人,凡有血氣無不頌戴,謂從來開府所僅見,事定之後,疇庸進律自有崇褒……”另一信曰:“驅逐紅夷,毅然決斷,尤非尋常遲迴顧慮者所敢望。又躬履行間,出沒風濤,即生長海上者尚或難之,此功成,閩當萬世戴之矣……”為了表示對該戰的慶賀,葉向高還撰寫長文,詳細敍述澎湖之役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