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母嬰>幼兒教育>

對待“小暴君”的温柔策略

幼兒教育 閲讀(2.83W)

也許你不是一個非常有耐心的媽媽,而你的寶寶呢,似乎又總在一遍遍地試探着你耐心的極限。

對待“小暴君”的温柔策略

當你感到火氣馬上就要上來時,也許,這裏的温柔策略能助你一臂之力。

辛 牧

洋洋是個人見人愛的乖巧寶寶,她有一個4歲的小表姐,叫豆豆。豆豆特別喜歡洋洋,每次小姐倆見面,豆豆都會表現出對小妹妹百般的熱情與關心:非要給她梳個小辮子、打打“預防針”……對此,還不會説話、走路的小洋洋只能忍受着一次次的

“折磨”。終於,洋洋1歲半了,會自己走路了,她發現,如果自己不高興完全可以不去理睬豆豆,如果豆豆還想給自己梳辮子,她就會像個小拳手似的進行自我防衞。

雖説,不論洋洋是用手打、用嘴咬還是捏掐,都無法讓喜歡“挑釁”的豆豆馬上退卻,但洋洋媽媽認為這也算是件好事,至少她的小洋洋已經能夠明確地表達自己的願望了。不過,當聽到洋洋反抗小姐姐成功時得意的咯咯笑聲,洋洋媽媽卻不免有些迷惑;而當她看到洋洋隨意亂扔東西,在公園玩時故意去碰撞別的小朋友,從別的孩子手裏搶玩具,甚至不分青紅皂白地去咬別的孩子時,洋洋媽媽感到簡直是忍無可忍。

為什麼這個年齡的孩子突然之間變得像個“小暴徒”?這裏,語言的使用是很關鍵的原因。因為當感到憤怒或受到挫折時,這個年齡的孩子更願意藉助“暴力”行為(他們的手腳,包括嘴的動作已經很靈活了),而不習慣於通過語言來宣泄、溝通。當然,性格因素也是原因之一。一旦衝動起來,精力充沛、外向的孩子比個性温順柔和的孩子要難於控制自己。而男孩往往比女孩更富攻擊性,這其中的原因是很綜合的,包括所受教育、成長環境以及荷爾蒙的差異。

最初,寶寶的攻擊性行為並沒有明顯的目的性。不滿1歲的寶寶有時也會亂打亂咬,比如狠狠地咬一口來表示對媽媽的親熱,但這些行為也許只是偶然的,寶寶並不知道這樣做會傷害到別人。然而,等寶寶稍稍再大一點時,你會很清楚地發現,他的進攻性行為已經帶有明顯的目的性了。他知道,當把小朋友撞倒時,他就可以搶到好玩的小汽車;當他咬媽媽的腿時,媽媽就會停止打電話了。這時,父母應該對這樣的行為進行干涉,否則孩子會認為他們的欺霸行為是無所謂的。那麼,如何用一種寶寶可以接受的方式對他們進行疏導,並讓他意識到自己行為導致的後果呢?不妨試一試下面這些温柔而有效的策略:

弱者中心法則

如果看到你的孩子正在欺負別的小朋友,你應該立即介入,去保護受欺負的一方,看看有沒有受傷(因為孩子還小,一般不會有嚴重地傷害)。然後,再蹲下來與欺負人的小傢伙面對面,讓他注視着你的眼睛,認真而嚴肅地告訴他:“不許打人,打人會讓人受傷。”這種語調態度會讓他意識到:大人在非常認真地警告他。對於這個年齡的孩子,不必強迫他認錯,因為他還無法理解“對不起”的含義,那樣做毫無意義。

最重要的是,你應該對受欺負的孩子表現出特別的關心。“豆豆姐姐哭了,你看到她臉上的傷痕了吧?我們該怎麼做才能讓她不哭呢?”通過這樣的關心,可以教導孩子富有同情心,並對別人的感覺作出反應。

跺跺腳唱個生氣歌

豆豆要搶洋洋手裏的玩具馬車,洋洋急了,又哭又叫。這時,媽媽過來安慰洋洋:“媽媽知道你生氣了,因為小姐姐拿了你的馬車,是不是?你應該生氣,來,讓我們跺跺腳唱個生氣歌。”這樣的做法不僅讓洋洋明白了自己為什麼會生氣(豆豆搶走了自己心愛的玩具馬車),告訴她這種感覺是正常的(你應該生氣),還幫她找到了發泄憤怒的健康方式(跺跺腳唱個生氣歌)。

為了避免寶寶過分衝動,平時就要幫助他們學會表達自己的感情。“不!”

“是我的”等一些簡單而強有力的詞語可以讓寶寶表達自己的想法,釋放他們的情緒,同時也讓大人關注到他的處境,這樣他就不會去傷害別的孩子了。

和平解決之道

當孩子稍微長大一些時,要教他學會用平和的方式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樣,當寶寶眼巴巴地盯着別的孩子吃冰激凌時,讓她知道,説聲“能讓我吃一口嗎”,遠比去搶奪要奏效。

對於這個年齡的孩子,他們還很難做到有效地控制住自己,還非常需要大人的幫助,這時,你可以幫助他們表達自己的感情,或是帶他們去玩別的玩具或遊戲,來轉移他們的注意力。通過這樣的方式,你會讓孩子慢慢地懂得,他們不可能總能得到想要的東西。因為現實的生活中有很多的不如意,不僅對大人,對孩子也一樣,體會失望的感覺,並學會找到有效的解決途徑,這會是一生的財富。

對於大多數寶寶來説,在父母愛的引導和示範下,都能順利學會剋制自己。也許,這個過程看起來挺漫長,但它最終會過去。相信當孩子一天天長大,你再去回想這段時光時,最令你回味的也許並不是對他們玩耍時魯莽表現的擔心,而是那個容易衝動、精力無窮的孩子帶給你的無比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