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母嬰>幼兒教育>

孩子交朋友 家長要不要關心

幼兒教育 閲讀(2.43W)

3--6歲的兒童,就開始希望有人和他一起玩,玩就是交友。他們交友的方式是互相交換玩具。他們常説:“誰和我玩,我就把我的玩具給他玩。”入學後的兒童,更善於交友,他們經常互通有無,並常在一起做作業。以後,隨着年齡的增長及知識的豐富,開始根據興趣、志向有目的地選擇朋友。這些,都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也是孩子逐漸離開父母、家庭,走向社會,適應社會必然經歷的過程。兒童通過這些交友活動,可以滿足其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可以開闊眼界,促進身心發展,並可促進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記憶力、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所以,父母要支持和關心兒童的交友活動,而不能限制這一活動。

孩子交朋友 家長要不要關心

但是,有些父母對孩子的這一活動不放心,總擔心孩子出去玩會受到別的孩子的欺負或發生口角、打架等,成天把孩子關在家裏。儘管在家裏安排了彈琴、繪畫、學外語、寫字等許多有益的智力活動,但是僅限於此,孩子是不滿足的。這不但不符合兒童生理、心理髮展的需要,對他們形成活潑、合羣、有競爭性、有獨立性等良好性格不利,而且容易使他們養成任性、自私、孤僻、退縮、內向等不良性格。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父母不應當給孩子劃過多的禁區。要知道,他們既是父母的孩子,也是社會的一員,並且最終是要走向社會的。

兒童在交往過程中,彼此之間發生一些小的矛盾和衝突是難免的。對兒童來講,這能促使他們慢慢地瞭解“自我”與“他人”的關係,知道蠻橫、不講理、任性和胡鬧在社會上是行不通的,並從中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這是育兒工作中求之不得的好事。當然,矛盾和衝突是需要預防的。

但方法只能是正確誘導。決不能因怕出現矛盾、衝突,就不讓孩子出門交友。

我們提倡孩子交朋友的目的是讓孩子多接觸同齡人,在交往中互相取長補短,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更好地發揮智力,使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避免不良的性格產生。但是,父母對孩子的監護責任並沒有減輕,更不是放任不理。

隨着年齡的增長,到了國小高年級及國中,孩子的獨立活動能力增強了,社會交往面擴大了,這時父母要特別關心孩子交友的情況。古人云:“告訴我誰是你的朋友,我就可以知道你是個什麼人。”這是很有進理的。因為朋友之間“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其影響有時會大於父母及老師的教育。兒童性格的形成,除了家庭影響外,大多與他們所交往的朋友有密切關係。所以,父母在允許孩子交朋友的同時,還要及時關心他們所交朋友的情況。孩子的朋友來家裏,要抽空和他談談,詢問其學習及家庭情況。必要時,還要向老師瞭解孩子經常和什麼人來往,彼此的學習、表現如何,總之要做到心中有數。

除了積極引導孩子在交友中互相學習、激勵前進外,還要告訴孩子,對朋友要以城相待,對好友的不足要幫助改正,並防止沾染上壞毛病和發生不良行為。對那些缺點嚴重、行為不端的兒童夥伴,父母有責任讓孩子與其中斷聯繫。這些,都是育兒工作中值得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