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人羣>名人養生>

讓老子教你如何減壓

名人養生 閲讀(1.13W)

你在生活中壓力山大?我想多多少少都是會有的吧!如生活壓力,工作壓力,想知道古人是如何減壓的?讓老子來教你如何減壓。

讓老子教你如何減壓

讓老子教你如何減壓

近日,成都一男子因壓力過大拋妻棄子離家出走,南寧一男子疑因壓力大跳河……因為壓力大而尋短見的新聞屢見不鮮,讓人感歎不已。

壓力,無時不在,無人不有,而到了現代,這一問題越發嚴重,看似也越來越難解決。大家普遍以為,要排解壓力,首先需要自己調節,要休息好、想得開,甚至還可能需要心理醫生的參與,而光是“想得開”三個字,在不少人看來就很不容易做到。

但事實上,老祖宗就給我們留下了排解壓力的寶貴財富——哲學。我國的古老哲學,有的看似不合時宜、該拋卻,但事實上,許多哲學思想是哲學家人生經驗的精華結晶,在人們面對人生問題甚至低潮時,這些哲學經驗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比如道家創始人——老子,其所着《道德經》雖然不是一本養生書,但其中的不少哲理同樣可以用在養生上,給人提醒與幫助,讓人從一味的快節奏中解脱出來,適當地慢一些,脱離急功近利心態。人們通過了解其思想,也能夠去思考一些問題,明白自然與身體的規律,進而善待自己的身體與情緒。

在老子的思想方面,與現代人有關的是關於養生與處世方面的哲學。養生方面,老子主張要寡慾知足、致虛主靜、返璞歸真。在處世哲學方面,他主張要善柔、慎微、反察。

去甚去奢,知足者富

現代人的物質環境充裕,慾望的追求使人身心疲累。其中,慾望可以有很多種,舉凡對事業的慾望、學業知識的慾望、成名的慾望、金錢的慾望、物品的慾望、感情的慾望等,充溢着人的每一天,但對於慾望的追求,會使得人的精神消耗,影響到身體的運作。是以老子主張要保養精神,減少精神上的焦慮、消耗,保全精神是養生的首要工作,其次才是對身體上的保養。

所以他在《道德經》中提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就是説明聲、色、味會讓人的感官因為遭受過多刺激而失去作用,沉迷於打獵等會讓人心狂野難收,珍貴的寶物會讓人行為失控。慾望過多會讓人失去理性,沉迷於慾望的追求使心情失去平靜。但是,即便沉迷進去,想要的東西,並不見得就能得到,即使得到,還可能在之後想要更多,如此反覆,以致陷入無底的黑洞中,迷失了本性而不自知;但如追求不到,又會帶來情緒上的失落與不滿足,鬱鬱寡歡,精神上亦不平靜。

《道德經》中還提到:“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得到富貴,原以為能夠達成心願,但對這富貴能維持多久,不免又心生憂慮,擔心失去的一天;而若是得了富貴而驕縱,又會自己留下把柄,招來禍患。無論是從哪方面來看,這對精神與生命都有所危害,而且無論是對富貴、功名還是愛情的追求莫不如此,很讓人矛盾。

當然,老子並不只是提出了問題,也提出瞭解決方案,比如他指出,“知足者富”、“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人的慾望產生於不知足,若貪慾多求,則會處心積慮地想要追求,結果受傷的必然是自己。原本追求慾望是想要求生活更舒適、生活質量得到提升,但是卻使得自己不得安寧,精神惶惶不定,也沒有心情去享受生活,反而帶來更大隱患,這就得不償失了。所以老子説:“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就是説,人要拋棄、除去過分、過多、過大的追求,少些慾望與知足常樂,才能獲得精神上的平靜,從而達到養生目的。

致虛守靜,天下自定

在養生哲學方面,老子講究致虛守靜。人的心裏每天充塞着一大堆煩文瑣事,老是想着等下會怎麼樣、等下要做什麼,記事簿上也記滿行程,讓人沒有一絲喘息空間,好像不這麼做就顯不出自己的地位與重要。這樣看似忙碌,但精神上其實十分空虛,往往又要藉着更多的忙碌去填補。

在老子的思想裏,道的最高境界是“虛無”,“無”的作用極大,雖無卻有,無為卻無不為,是以“虛”、“無”的功用最大。大家一定認為,“虛”、“無”就是沒有,既然沒有,那還能有什麼用處?

所謂“無”,看起來什麼都沒有,但用處其實不小,關鍵在於觀察的角度。比如空水瓶才能盛水,空房屋才能住人,空箱子才能裝物,它們若是實的、滿的,至少作為容器裝東西這一屬性便不再有用。是以正因為“無”,才能顯出它的用處來。

人每天朝夕營營,正是由於心內不虛、不無,隨時受到物質、慾望、瑣事牽絆。是以老子主張要致虛,讓心無為、無慾、無智、無身,內心不填塞東西,心裏虛空之後,才能容納更多,否則心中每天充滿各種紅塵瑣事,連思考與體會的空間都沒有,就只是每日匆忙、機械地重複而已。

要達到“虛”的境界,要致虛,主要是要“守靜”,要“守靜”仍然是要去除慾望。老子認為:“無慾以靜,天下將自定。”天下萬物都是出於虛靜而後又歸於虛靜,但人常會有慾望,會妄動不安定,會想追求、追逐,而這樣無法達到虛、靜的境界。人這種行為是違反自然規律的,因為一旦內心充塞慾望,則無法平靜,所以主要還是在於去除內心慾望,將心思保持在空明寧靜的狀態,唯有在心思靈明平靜時,才能夠看清一些道理,才能明澈如鏡,不受矇蔽。

老子還講求返璞歸真,正如其所言:“大人者,不離其赤子之心者也”,“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所謂赤子之心,是指天然的資質,就是本性。當人還是嬰孩時,並沒有過多不當的慾望,無知無慾,此時也是精神消耗最少之時,隨着年齡增長,煩惱、思慮與慾望愈多,人的精神上受到的壓力愈多,也就更容易產生精神上的疾病。老子以為,人應該將心思心境歸於如嬰孩時純真的心態,不追名逐利,不爭無慾,這才是善於保養人的精神的養生之法。

問題要分兩面,老子主張寡慾值得學習,但寡得過分則會讓人消極,這就不值得效仿了,畢竟生活是充滿希望的,人也應該有生活的目標。

總結:古人減壓是不是很贊!呵呵~希望能幫助你堅持繩上的壓力。(文章原載於《家庭醫藥·快樂養生》,刊期:2012.06作者:王熙章,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