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人羣>名人養生>

延年益壽 學學中國古代名人的養生九字訣

名人養生 閲讀(9.15K)

目錄:

延年益壽 學學中國古代名人的養生九字訣

第一章:延年益壽 我國古代名人養生九字訣

第二章:養生傳承 揭祕古代文人養生7法

第三章:古人養生保健對我們的啟示

我國古代有許多人人養生保健的方法值得我們學習,下面小編給大家盤點了一些古代名人養生妙招,趕快跟着小編一起到下文看看學學日常養生高招吧。

延年益壽 我國古代名人養生九字訣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中,養生的文化也十分豐富,而古代名人的養生文化是一直是我們的寶貴遺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吧。

名人養生“一德”

明代養生家呂坤説:“仁可長壽,德可延年,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

名人養生“二字”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認為,生在於“安”、“和”二字。“安”即靜心,“和”即順心,“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

名人養生“三戒”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名人養生“四法”

明代醫學家萬密齋指出:“養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慾,二曰慎動,三曰法時,四曰卻疾。”

名人養生“五知”

宋代周守忠説:“知喜怒之損性,故豁情以寬心;知思慮之銷神,故損情而內守;知語煩之侵氣,故閉口而忘言;知哀樂之損壽,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慾之竊命,故忍之而不為。

名人養生“六節”

明代醫學家江綺石説:“節嗜慾以養精,節煩惱以養神,節憤怒以養肝,節辛勤以養力,節思慮以養心,節悲哀以養肺。”

名人養生“七食”

清代養生家石成金指出:食宜早些,不可遲晚;食宜緩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過飽;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温暖,不可寒涼;食宜軟爛,不可堅硬;食畢再飲茶兩三口,漱口齒,令極淨。

名人養生“八樂”

石成金的“八樂”是:靜坐之樂,讀書之樂,賞花之樂,玩月之樂,觀畫之樂,聽寫之樂,狂歌之樂,高卧之樂。

名人養生“九思”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維,見德思義。”

養生傳承 揭祕古代文人養生7法

中華兒女自古都重視養生,古人常常投身於大自然,探幽覽勝,令人心曠神怡,疲憊、鬱悶盡置身外。下面就讓我來為大家介紹7種古人的養生方法!

逸遊法

北宋着名文學家蘇東坡説過:“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利用節假日外出遊覽,投身於大自然,探幽覽勝,能令人心曠神怡,疲憊、鬱悶盡置身外。

卧遊法

在年高體弱無力外出的情況下,將自己喜愛的山水畫貼於居室四壁,足不出户,卧而賞之。元朝名畫家倪瓚在《促顧贄見訪》詩中稱之為“一畦杞菊為供具,滿壁江山作卧遊”。

閒賞法

佈置好自己的庭院,在庭院裏栽花種草、飼鳥養魚,使環境清雅,能調節生活節奏,陶冶性情。明代詩人、戲曲家高濂曾着《燕閉清賞箋》,把鑑賞清玩作為文人養生的一項重要內容。

沐浴法

宋代文人沈存中説過:“衣服勤洗浣,以香沾之,身數沐浴……則神安道勝也。”《禮記·內則》也提出“五日則湯清浴,三日具沐”的要求。

散步法

南朝齊樑時思想家、醫學家陶泓景就説過“飽食,不用坐與卧,欲得行步務作以散之。”散步時須徐步緩行,老弱者不妨執杖相助。

靜坐法

北宋着名文學家蘇東坡十分推崇靜坐養生法,他曾在儋縣建一“息軒”,並題曰:“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睡眠法

南宋詩人陸游晚間讀書,一般不過晚10點。他説,睡眠是消除精神疲勞的最佳方法,文人經常熬夜思維能力下降,於身體健康無益。

現代的女性朋友們要記住,不是隻有老人才講究養生。懂養生的人,一般都走在意識潮流尖端,一般來説,學歷水平越高的人,越講究自己的身體健康,所以也就越關注養身。養生為了自己,為了自己往後的生活健健康康。

古人養生保健對我們的啟示

人們常將養生保健活動稱為“養生之道”或“養生之術”。“道”指法則、原則;“術”則指具體方法、手段。其特點是藴育在日常諸多行為之中。

中國傳統的“延年益壽”之法稱為“衞生”、“養生”、“厚生”或“道生”。“衞生”是保衞生命之義;“養生”是養護生命之義;“厚生”是厚待生命之義;而“道生”則是要求以上諸法皆要遵守一定的法度。《道德經》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誡人們要遵循自然界和宇宙的規律。

所謂“養生”就是根據生命規律,採用養護身心,保持或增進健康,減少疾病,以延年益壽的一種措施,也就是相當於現代醫學中所謂的“保健”活動。養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中華民族在維護人類健康和種族延續的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傳統性和延續性。

由於養生活動涉及到研究人的生命現象,其內容自然會貫徹到日常生活諸多方面,這就必然涉及到各種文化現象,因此古代養生的內容多分散在許多文化範疇之中,如醫藥文化、食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武學文化等。

歷代養生家由於各自的實踐和體驗的角度不同,他們的養生活動在調節飲食起居、服用藥物、採用醫術(鍼灸、按摩、推拿等)、練習武術氣功、修養精神、節制慾望、修養品德等方面各有側重,也各有所長,各有所用。

中醫養生的基本內容與特色

中華民族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藥、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1.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強調在養生過程中要符合自然規律,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人要與自然環境統一,也要與社會統一。正如《黃帝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2.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調攝,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保形全神”。

3.動靜結合: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主張運動健身,但中醫養生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正如《周易外傳》所説“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類經·醫易》所説“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4.綜合和審因施養: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藥……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辨證施養”。

養生之術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髮展與完善。其內容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術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鍊,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製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藥、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應用範圍廣,適合人羣較多。

6.藥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藥劑的選配調製。其製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藥;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藥膳”、“法膳”之稱。其應用範圍也較廣,適合人羣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藥、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藥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鍼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藥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羣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鍊形體,而乙需要着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着重調攝精神等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鍊或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養生需要了。

中西養生保健活動的大融合

“保健”一詞是現代名詞,即有保持健康、保衞健康之意。與傳統文化“養生”一詞有相似之意。但西醫保健的具體活動方式與中醫養生還有些不同之處:“保健”多為羣體活動,如開展羣眾衞生,除害滅病,接種疫苗,環境保護等羣防工作;而“養生”多為個體行為活動,因人為異。較少進行羣體養生活動,因為養生是建立在審因施養或辨證施養基礎之上的。

儘管如此,保健與養生的對象基本是一致的,即是面向健康的人,特別是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

不知出自何時、何地、何人,把“養生”與“保健”兩個名詞連在一起,尊稱為“養生保健”。現在見有“養生保健”書刊、“養生保健”學術團體,乃至“養生保健”國際學術交流活動等。這是一件自然而然,被醫界、藥界和保健品界歡迎的現實。這是當前古今中外,醫藥衞生學術與技術大交流、大融合、大匯通的結果。

總結:以上盤點的這些古代人養生經,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可讓我們延年益壽,生活的更加美好,趕快學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