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休閒>世界之最>

第一個攻克漢字輸入大關的人 高級工程師王永民發明了“五筆字型”

世界之最 閲讀(2.36W)

第一個攻克漢字輸入大關的人是誰?“見字識碼”用26個拉丁字母進行編碼,以4個拉丁字母表示一個漢字。這種編碼方案建立在字音和字形的雙重關係上,見字就能識碼,見字就能打碼,不必死記硬背。由於每個漢字的字碼是固定的,就給計算機碼的存貯和軟件的應用來很大方便。下面就跟本站一起具體看看第一個攻克漢字輸入大關的人等相關內容。

第一個攻克漢字輸入大關的人 高級工程師王永民發明了“五筆字型”

第一個攻克漢字輸入大關的人

王永民,高級工程師,1943年生於河南南陽一個農民家庭,1962年考人中國科技大學。1978—1983年,以5年之功研究併發明瞭“五筆字型”,首創“漢字字根週期表”,進而又發明了25鍵高效漢字輸人法和字詞兼容技術。首次解決了計算機漢字輸入大關,獲得中、美、英三國專利。曾5次應邀赴聯合國講學。10餘年推廣普及“五筆字型”,使之轉化為生產力。

王永民發明“五筆字型”的意義絕不僅僅在於發明了一種叫做“五筆字型”的輸人法。他的發明,衝破了為漢字輸入設計大鍵盤的“主流”思想,使得漢字輸入能像西文一樣方便、一樣共享標準鍵盤、避免了中國PC的畸形發展。不難想象:假如每一台PC都需要配上一個特製的漢字大鍵盤,那麼,漢字必將在計算機領域被淘汰。

漢字輸入發展歷程

西方的拼音文字由字母組成,而且西方人使用鍵盤打字機已有很久的歷史,因此計算機輸入沒有障礙。而漢字是方塊字,每個字都不同,而且中國人也沒有使用鍵盤的傳統,因此計算機的輸入問題阻礙了計算機在中國的普及和發展。

第一個攻克漢字輸入大關的人 高級工程師王永民發明了“五筆字型” 第2張

1978年,上海電工儀器研究所部工程師支秉彝創造了一種“見字識碼”法,並被上海市內電話局採用,從而使率先使計算機的漢字輸入進入了實用階段。“見字識碼”用26個拉丁字母進行編碼,以4個拉丁字母表示一個漢字。這種編碼方案建立在字音和字形的雙重關係上,見字就能識碼,見字就能打碼,不必死記硬背。由於每個漢字的字碼是固定的,就給計算機碼的存貯和軟件的應帶來很大方便。這種編碼曾得到一定程度的應用,為建立中文計算機網絡和數據庫打開了大門,並使建立在電子計算機基礎上的照相排版印刷的自動化得以實現。

但是,使漢字輸入技術真正達到普及化,實用化的,是由王永民發明的“五筆字型”輸入法。這是一種真正達到成熟階段的漢字編碼方案。

1984年9月,五筆字型漢字編碼輸入法在聯合國做操作演示,達到每分鐘輸入120個字的速度,每個漢字及詞組的輸入最多4鍵,從此,計算機的漢字輸入問題得到了根本的解決。此後,漢字輸入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先進,但都是利用西文電腦鍵盤為漢字編制代碼,輸入代碼就相應完成了漢字的輸入。

第一個攻克漢字輸入大關的人 高級工程師王永民發明了“五筆字型” 第3張

現有的漢字編碼已有四五百種之多,主要可分為形碼、聲碼和形聲碼。五筆字型是形碼,它把漢字分解為若干字根,分別由字母代表;聲碼則是根據漢語拼音製作的編碼,如雙拼雙音輸入法;形聲碼是把形碼和聲碼的特點結合起來,將字根轉換成拼音進行編碼,兼有兩者的優長。漢字編碼正朝着日趨簡化的方向發展,語音識別輸入技術已逐漸趨於完善,並得到應用,使漢字電腦輸入變得越來越容易。由於漢字有數萬之眾,為了不佔用計算機的內存空間,於是出現了將漢字資源做成硬件的漢卡。漢卡能使計算機達到與處理英文同等的效率。80年代初的漢卡又笨又大,後來採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濃縮度達到幾萬分之一。漢卡的微型化為微型計算機的多功能化提供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