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飲食百科>養生保健>

飲食養生的基礎知識

養生保健 閲讀(3.2W)

飲食為健身之本。飲食養生,是指合理地攝取食物中的營養,以增進健康,強壯身體,預防疾病,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孫思邈曾經説過:“安身之本,必資於食”。早在兩千多年前,《內經》就為人們設計了一張合理的食譜。《素問·髒氣法時論》雲:“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個食譜有主食,有副食,各種食品齊全,且主次搭配合理,人體維持生命活動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都有,是一張科學的食譜。1993年,我國營養學家根據美國“食物金字塔”,結合我國國情,提出了中國居民食物金字塔雛型,內容大致有8條:食物多樣,穀類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每天吃奶類、豆類或其製品;經常吃適量魚、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葷油;食量與體力活動相適應,保持適宜體重;吃清淡少鹽的膳食;飲酒應適量;吃清潔衞生、不變質的食物。此“建議”的原則與《內經》是一致的。

飲食養生的基礎知識

1.合理調配

由於食物的種類多種多樣,所含營養成分各不相同,只有做到合理調配,才能保證人體正常生命活動所需要的各種營養。

(1)五味,指辛、甘、酸、苦、鹹五種味道。五味與五臟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的關係,對人體的作用各不相同。《素問·至真要大論》説:“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人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説明五味對五臟有其特定的親和性,五味調和則能滋養五臟,補益五臟之氣,強壯身體。

(2)粗細結合,是指主食中的五穀相雜。五穀,是稻、麥、薯及豆一類食物,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為人體提供了必須的熱量和能量。所謂五穀相雜,是説人們每天的主食,不可單一化,應粗糧與細糧相結合,才能符合人體的營養結構,滿足人身氣、血、津液等物質生成的需要。在五穀中,一般認為上等的粳米、麪粉為精細品,而高粱、玉米、大麥之類為粗糧。因此,無論從營養學角度,還是從防病延年的角度來看,都應五穀相雜,粗細結合,否則不僅不能滿足人體營養的需要,嚴重的還會產生腳氣病等營養缺乏症。

(3)葷素搭配,是指進食菜餚時,當有葷有素,合理搭配。葷指肉類食物,素指蔬菜、水果等。中醫養生學歷來是講究素食的,如《遵生八箋·延年卻病箋·飲食當知所忌論》説:“蔬食菜羹,歡然一飽,可以延年。”但講究素食,並不等於不吃葷菜,因肉類對人體尤其是青少年的生長髮育,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看,也主張既要葷素搭配,又要以素為主。因葷素食的合理搭配,能滿足人們的營養需要。而素食不但有補益的功能,還有疏通胃腸,幫助消化的作用。素食中含有較多的維生素C、維生素E以及大量的纖維素。素食的五大優點,即增加營養有助消化,防止某種營養缺乏症的發生,防止肥胖,有利於血管的疏通,防癌治癌。

(4)寒熱適宜,一方面指食物屬性的陰陽寒熱應互相調和,另一方面指飲食入腹時的生熟情況或冷燙温度要適宜。食物除五味外,還有寒熱温涼等不同的性質。

此外,進食時食物的寒熱也須講究,應適合人體的温度。孫思邈更進一步指出:“熱無灼脣,冷無冰齒”(《千金翼方·養性·養性禁忌》)。意即進熱食時,口脣不能有灼熱感;吃寒食時,也不能使牙齒感覺冰涼。這是因為過食温熱之品,容易損傷脾胃之陰液;過食寒涼之物,容易損傷脾胃之陽氣。從而使人體陰陽失調,出現形寒肢冷、腹痛腹瀉,或口乾口臭、便祕、痔瘡等病症。

2.食飲有節

食飲有節,是要求飲食不可飢飽無度,並且進餐要有規律,養成定時定量的良好習慣。

(1)中醫養生學強調飲食必須要定時、有規律。所謂:“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呂氏春秋·季春紀·盡數》)。有規律地定時進食,可以保證人體消化吸收過程有節奏地進行活動,使脾胃功能協調配合,有張有弛,維持平衡狀態。我國傳統的飲食習慣是一日早、中、晚三餐,各餐間隔的時間約4~6小時,這比較符合生理衞生的要求。《養病庸言·六務》説:“早餐必在寅卯之間,中餐必在午前,晚餐必在戌前,此精其時也。”經現代研究證明,早上7點前後、中午12點前後及晚上6點前後,這三個時間內人體的消化功能特別活躍。

在做到每日飲食定時之外,為了適應生理活動和工作勞動的需要,還必須注意一日三餐的合理分配。一日之內,人體的陰陽氣血隨晝夜變化而有盛衰的不同。一般來説,白天陽氣偏盛,能量消耗多,機體代謝旺盛,需要的營養也必然多,進食可多些;夜晚陽衰陰盛,活動量相對減少,靜息入睡而代謝緩慢,進食可少些。

(2)飢飽適度,是指飲食定量要合理適中,不可過飢過飽,否則便會影響脾胃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不健康不利。中醫學認為,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是依賴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若飢而不能食,渴而不得飲,氣血生化無源,臟腑組織失其濡養,則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如《靈樞·五味》説:“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反之,飲食過量,或經常攝入過多的食物,或在短時間內突然進食大量的食物,超越了脾胃正常的消化能力,亦可加重脾胃負擔,損傷脾胃功能,使食物積滯於胃腸,不能及時消化,一則影響營養成分的吸收和輸布,二則聚濕生痰化熱,變生他病。

3.飲食宜忌

飲食宜忌,指飲食調和、飲食衞生、飲食保健等方面的內容,是飲食養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1)飲食所宜:一是食宜新鮮。新鮮、潔淨的食物,既保持了其中的營養成分,又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同時還防止了病從口人。二是食宜細軟。孔子曾説:“食不厭精,膾(kuai,細碎的肉)不厭細。”(《論語·鄉黨》)細軟的食物,易於消化吸收,不會損傷脾胃。故《千金要方·養性·道林養性》明確指出:“一切肉惟須煮爛”。

三是食宜細嚼緩咽。進食時應從容緩和,細嚼慢嚥,這對消化有很大幫助。因為在細嚼緩咽過程中,使口中唾液大量分泌,能夠幫助胃的消化。

四是食宜專致愉悦。《千金翼方·養性·養性禁忌》中説:“食勿大言”、“飢不得大語。”説明古人主張進食時要專心致志,集中注意力,不可一邊吃飯一邊思考其他事情,或邊看書報邊吃飯等,如此心不在“食”,既影響了食慾,納谷不香,又不利於消化吸收,久之還會引起胃病。樂觀愉快的心情可使人食慾大增,並促進胃液分泌,增強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2)飲食所忌。《金匱要略·禽獸魚蟲禁忌並治》曾指出:“凡飲食滋味,以養於生,食之有妨,反能為害。……不閒調攝,疾病競起。”意思是説人們之所以進食各種食物,是為了滋養身體,但吃了不相適宜的食物,反而會危害人體,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飲食養生也應重視其禁忌。

4.三因制宜

人的生理、病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春夏秋冬氣候的變遷,東南西北地勢的高下,個體長幼體質的差異等。因此飲食養生必須根據具體情況區別對待,掌握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的運用原則,靈活選食。

(1)因人制宜,即重視飲食的個體特異性,根據體質、年齡、性別等不同特點來配製膳食。以體質而論,陽虛陰盛之體宜食温熱而不宜寒涼;陰虛陽盛之體宜食清潤而不宜辛辣。痰濕體質的人,宜食清淡利濕之品,少吃肥甘油膩;素體脾胃虛者,宜食温軟之品,忌吃粗硬生冷。過敏體質之人,又應慎食海腥、魚蝦之類,以免誘發風疹塊、哮喘等病。

(2)因時制宜。一年四季有寒熱温涼之別,食物性能也有清涼、甘淡、辛熱、温補之異,故飲食攝養宜順應四時而調整。《飲膳正要卷二·四時所宜》明確指出:“春氣温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寒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冬氣寒宜食黍以治其寒。”

春三月,氣候漸温,萬物復甦,人體肝氣當令。《千金要方·食治·序論》中有“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之説。其意是要求少吃酸味食物以制肝木旺盛,多吃甜食以增強脾的功能。一般認為春宜甘温平淡,再適當地配合具有清肝疏肝作用的食物,如小白菜、油菜、胡蘿蔔、芹菜、菠菜、薺菜、馬蘭頭、菊花腦、荸薺等。

夏三月,暑氣當令,氣候炎熱。人體消化機能下降,食慾普遍不振。因此,夏季飲食應以甘寒清淡,富有營養,易於消化為原則,並少吃肥膩、辛辣、燥熱等助陽上火、積濕生熱之品。宜食西瓜、黃瓜、綠豆、扁豆、玉米、薏苡仁、豇豆、豌豆、冬瓜、絲瓜、西紅柿、楊梅、枇杷等。清淡的飲食能清熱、防暑、斂汗、補液,還能增進食慾。此外夏季出汗較多,津液虧乏,故多吃些新鮮蔬菜水果,既可滿足所需營養,又可預防中暑。肥膩食物一般難以消化,特別是在長夏季節,易使濕困脾虛,因此要忌食。

秋三月,炎暑漸消,金風送爽,氣候偏於乾燥,且肺氣當令。故在飲食方面多選擇甘潤性平的食物,以生津養肺,潤燥護膚。如梨、柿子、香蕉、甘蔗、菠蘿、百合、銀耳、蘿蔔以及乳品、芝麻、糯米、蜂蜜等。另外,秋季人體腸胃內虛,抵抗力較弱,是胃腸疾病的多發季節。此時要特別注意飲食衞生,防止病從口入,雖然天氣尚有餘熱,也不可多食瓜果,貪涼飲冷,以免損傷脾胃。

冬三月,氣候嚴寒,萬物調謝,朔風凜冽,冰凍蟲伏,易傷陽氣,故飲食宜選温補的食物,以助人體的陽氣,尤其是要補助腎陽。如牛肉、羊肉、狗肉、桂圓、紅棗、核桃仁等。在調味品上,也可多吃些辛辣的,如辣椒、胡椒、葱、姜、蒜等。不過,冬令飲食雖以温熱為宜,但亦要注意到人體內在的生理變化。因為氣候雖冷,但人體腹內較温,故温熱的食物亦不宜吃得過多,否則有耗陰傷精之弊。又由於冬季人體生理活動處於抑制狀態,新陳代謝相對較低,而且人的消化能力有所增強,還不易“上火”。所以根據中醫學“冬藏精”的自然規律,冬月進補才能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滋養五臟,培育元氣,提高人體的抵抗力,為來年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無怪乎民間有“今冬進補,明年打虎”和“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俗語。

(3)因地制宜。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地理特點、氣候條件,人們的生活習慣也不相同,故應採取相適宜的飲食養生方法。例如我國西北地區,地處多高原,氣候較寒冷、乾燥;東南地區,地勢偏低窪,氣候較温熱、潮濕。根據這一特點,在飲食上應有所選擇,以適應養生的需要。通常是高原之人陽氣易傷,宜食温性之品以勝寒涼之氣;又由於多風燥,耗損人體陰液使皮膚燥裂,故宜用滋潤的食物以勝其乾燥。而平原之人陰氣不足,濕氣偏盛,要多食一些甘涼或清淡通利之品,以養陰益氣,寬胸祛濕。總之,根據地區的不同,正確選擇對身體有益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