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飲食百科>養生保健>

中醫説“時間”也是一劑良藥

養生保健 閲讀(9.53K)

人體生病需要吃藥,需要打針,需要飲食,可我們忘記疾病的治癒還需要時間,正如中醫所説,時間也是一劑良藥,但中醫中的時間不僅指療病的過程,其還包括一日十二時,一年十二月。《靈柩》中提到:“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在中醫中,講究順應天時,天人合一,不同的時間進行不同的養生活動,合適的時間行使適宜的養生方法,唯有如此,時間方為一劑良藥。

中醫説“時間”也是一劑良藥

中醫之中有時間

什麼是時間?時間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我們心中非常明瞭它的意義,卻很難對它做出解釋。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中説,時是對物質運動過程的描述,間是指人為的劃分,時間是思維對物質運動過程的分割、劃分。結果的結果就是我們對時間的概念更加地模糊,在中醫中,也有很多地方提及到時間的概念,其與人體的健康、養生、臟腑機制等密切相關。

《黃帝內經》説:“陽氣盡則卧,陰氣盡則寐”,中醫擅將陰陽比天地、晝夜,其中陽便是晝,陰便是夜,而晝夜便是時間的交替。這句話中的卧為入睡,寤為睡醒,即睡眠與醒寤是陰陽交替的結果,而陰陽交替之時是養生的關鍵時刻,所以順應天時入睡有助於人體養陰、養陽。

《黃帝內經》還提到:“子時大睡,午時小憩”,其中子時為晚上23點至凌晨1點,午時為中午11點到下午1點,這句話是為子午覺入睡原則,而子午時即為人體養陰養陽的最佳時刻。

唐代詩人張繼在《楓橋夜泊》中曾説: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所謂夜半也是時間的概念範疇,其為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對應地支的子時,即夜晚23點至凌晨1點。《素問·三部九候論》:“病水者,以夜半死。”水病,陰病也。夜半子時,陰極死也。《黃帝內經》有云:“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這句話的意思是夜半子時,人體陰氣最盛,陽氣衰弱;過了夜半,陰氣漸衰陽氣漸長。所以子時休息,最能養陰,睡眠效果與質量較其它時刻均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靈柩》中寫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除了春夏秋冬這四時代表時間,朝則、日中、日入、夜半等均為時間。

中醫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所涉及時間與養生、時間與健康的地方亦不可勝數。

中醫説時間是一劑良藥

中醫説時間是一劑良藥,這句話的意思包括三個部分,第一,服藥時間的重要性;第二,順應天時的重要性;第三,臟腑開闔的重要性。

第一, 服藥時間的重要性

服藥時間包括服藥的時刻和服藥的時程兩個方面。

在生活中,無論是服西藥還是服中藥,我們都講究在什麼時刻服,飯前服還是飯後服,睡前服還是早起服,提前半小時還是推後一小時等,所有這些都講究時間。比如清熱解毒之藥、滋補之藥宜空腹服,安眠養神之藥宜睡前服。

對於服藥的過程,其實世間萬物,無論任何變化都是一個過程,都是一個時空概念。時間是衡量變化的度量工具,沒有變化就沒有時間,而變化是一個過程。治病、養生也是如此,也需要時間去癒合、去改變。

第二, 順應天時的重要性

中醫講究順應天時,天人合一,所以人體的代謝機制也應與大自然相協調,故人體養生、治病要順應大自然的陰陽起合。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宜養肝,夏宜養心,秋宜養肺,冬宜養腎,子時膽經當令宜睡覺以養膽,丑時肝經當令宜入眠以養肝,寅時肺經當令宜熟睡以養肺,辰時胃經當令宜飲食以養胃等。所有這些都在強調順應天時、順應自然的重要性。

第三, 臟腑開闔的重要性

年有十二月,日有十二時,中醫認為,人體就是一個天然的生物鐘,十二時辰各有十二官當令。所謂十二時辰,其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的,其根據各個時辰動物的活動規律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各對應地支的子時、丑時、寅時、酉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所謂十二官,則是人體十二臟腑的總稱,為五臟六腑外加心包絡,即心、肝、脾、肺、腎、膻中(心包絡)、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中醫認為十二時辰各有十二官當令。所以各個臟腑的濡養、開闔需根據對應時間進行調理

結語:中醫擅講十二,十二時辰,十二官,十二經絡,十二經穴,十二經筋、十二生肖等,其皆與十二時辰相聯繫,所以,人體治病養生、健康長壽等均與時間不可分割。唯有利用好時間,方能使其成為一劑良藥,濡養臟腑,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