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飲食百科>常見疾病>

到底是怎麼了——春天頭暈噁心

常見疾病 閲讀(2.65W)

春節過後,冬天的腳步越走越遠,萬物復甦,春日漸漸甦醒,很多人都期待春來的來臨,但是有一羣人他們在春天會有頭暈噁心的現象。很多人為這可能是春天特有的春困。事實真的是這樣麼,答案先不告訴大家,請大家跟隨我們的腳步,來一起解讀春天頭暈噁心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到底是怎麼了——春天頭暈噁心

春天這種濕潤的天氣,很容易滋生細菌的,特別是這個季節的濕度特別高,很容易引起頭暈、噁心現象的發生,我們的身體即將受到挑戰了,很多體質差的人就很容易患上季節病的。

不過,這種濕漉漉的環境,對於我們的身體養生就提出了特別高的要求。福建省藥膳研究會會長葉錦先教授就提醒大家:《黃帝內經》謂之“春主肝”,肝臟在春季活動比較旺盛,但肝木易克脾土,稍有不慎容易損害脾胃。這一時節,若雨水過多,濕氣過盛,不僅渾身會有沉重感,濕邪還易困擾脾胃,會出現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所以,在這一時期,一定要注意對脾胃的養護,健脾利濕。

説起來,春天固然有明媚的無邊春色,但很多人最煩的也是濕氣最重的春天,鹹濕、陰濕、寒濕……各種濕氣都讓人周身不舒坦。幸好藥膳能調理,不打針不吃藥。本週,大家不妨跟隨葉錦先教授一起喝碗春天的湯,煲粥、泡酒……也許這就是春天裏最好的“祛濕大法”了。

“濕”是怎麼回事?

春天氣壓經常偏低,呼吸不太舒暢,身體的氧氣供應便不足,因而感到頭暈、疲倦、精神不振。缺氧也會導致血液流通受阻,四肢得不到血液的供養,就會痠痛麻痺。此外,潮濕的空氣黏住毛孔,令水分無法經毛孔散發,以致停留在體內,令身體機能受濕阻以致呆滯。由於人體有七成是水分,若水的運行停滯不順,身體便會處於“濕”的狀態,症狀是四肢沉重、脾胃不和等諸多不適。

“雖説立春意味着春的氣息來臨,但在福州,則多在立春後至驚蟄前是最寒冷的日子,寒潮多襲、春雨連綿,人體常受風寒之邪,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此時痺痛更甚,所以要祛濕。”葉錦先老中醫提醒大家,一定要重視這個“濕”字。怎樣才知道你有沒有“濕”的狀態呢?一個人若“濕重”,表現為倦怠、手重腳重、食慾下降,嚴重者甚至不想喝水,口有古怪甜味。據他分析,形成濕底的原因。

祛濕佳品

祛濕類食物有促進水濕排出的作用,宜於治療濕症。葉錦先教授列出以下多種食材藥材及其功效,大家可以對症搭配選用。

1.南瓜:補脾利水,解毒殺蟲。宜於脾虛食少腹脹。

2.鯉魚:利水消腫,下氣,通乳。宜於脾虛水停於胃,寒濕泄瀉。外感病者忌食。

3.茯苓:利水滲濕,健脾補氣止瀉,寧心安神。宜於脾虛水停於胃,寒濕腹瀉。不宜與米醋同食。

4.薺菜:清熱利水,涼血止血,平肝降壓。宜於濕熱胃痛,濕熱泄瀉,血熱吐血、便血。

5.金針菜(黃花菜):清熱利濕,解毒,通乳。宜於濕熱胃痛,濕熱泄瀉。虛寒症忌食。

6.萵苣:清熱利尿,通乳。忌與金針菜同食。

7.冬瓜:利水消痰,消熱解毒。宜於濕熱泄瀉。虛寒泄瀉者忌食。

8.鯽魚:補脾利水。宜於脾虛水停於胃,脾虛泄瀉。不宜油炸,不宜與薺菜同食。

9.蠶豆:清熱利濕,健脾澀精。宜於濕熱泄瀉。氣滯腹脹者忌食。

10.赤小豆:利水除濕,通乳,解毒排膿。宜於濕熱泄瀉。

11.小麥:補氣益力,除濕止瀉。宜於脾虛泄瀉,濕盛泄瀉。不易消化,不宜多食;虛寒症忌食。

12.薏苡仁(薏米):健脾利濕,清熱排膿。宜於脾虛水停於胃,脾虛泄瀉,寒濕泄瀉。

13.玉米:補中健胃,除濕利水。宜於脾虛泄瀉,濕熱泄瀉。

14.砂仁:化濕行氣,温中止泄,安胎。宜於氣滯濕阻,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胃腹脹痛,寒濕泄瀉。不宜久煮。

15.白豆蔻:化濕行氣,温中止嘔,健胃消滯,解酒。宜於氣滯濕阻,胃脹腹痛,食慾不振,嘔吐。熱症、陰虛症忌食,不宜久煮。

有很多的方式能夠解決春天頭暈噁心這樣的情況,以上的這些方式是我們蒐集到的一些有用的方式,很多人都通過上面的方法解決春天頭暈噁心的情況,因此隆重的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選擇一個適合的方式來驅逐這樣的頭暈噁心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