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飲食百科>常見疾病>

乙肝防治存在四誤區

常見疾病 閲讀(1.53W)

對於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簡稱慢性乙肝)的防治,公眾中存在着一系列誤區,集中表現為四個方面——

乙肝防治存在四誤區

誤區一:避免與乙肝病毒感染者日常接觸

乙肝病毒傳播主要通過血液、母嬰和性傳播。一般的日常生活接觸 ,比如共同進餐、一起工作,都不會傳播乙肝病毒。成年人即使發生急性乙肝,轉變成慢性乙肝的比例也只有5%,不必過分緊張。

預防乙肝的最好辦法仍然是給尚未感染乙肝病毒的正常人注射全程的乙肝疫苗,使其產生保護性抗體。與乙肝病毒攜帶者接觸應注意避免皮膚、黏膜的破損。世界衞生組織目前推廣預防乙肝的策略是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兒童補種和高危人羣接種。我國也要求,嬰兒出生以後24小時之內接種疫苗,越早越好。

誤區二:慢性乙肝一定會母嬰傳播

據統計,我國乙肝病毒攜帶者有9300萬人,其中有些是育齡女性。乙肝母親會不會生出乙肝寶寶?

如果母親是慢性乙肝患者,應積極接受抗病毒治療,病情得到控制後再懷孕;如果母親是乙肝病毒攜帶者,則不需要進行抗病毒治療,可以懷孕,但要加強隨訪。在分娩過程中應加強對新生兒的保護,新生兒出生後應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使他們感染乙肝病毒的風險大大降低。

誤區三:追求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轉陰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轉陰,是許多慢性乙肝病人的夢想。

目前的確有一些藥物,例如長效干擾素等,有助於提高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轉陰的比例,但也只能使少數患者實現這一目標。因此患者一味追求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轉陰是不現實的。

實現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轉陰就像贏得了金牌,而能夠贏得銀牌也很好。對於e抗原陽性患者而言,這個銀牌就是實現e抗原血清學轉換(即e抗原消失,出現e抗體,也就是大三陽轉為小三陽)。如果實現了e抗原血清學轉換,這説明人體的免疫功能有所恢復,患者日後發生肝硬化、肝癌的風險會大大降低。

誤區四:乙肝需要終身治療

近年來,隨着抗病毒治療觀念的深入人心,以往那些自稱“治乙肝,幾個月包好”的虛假宣傳越來越沒有市埸,但與此同時,患者似乎走上了另一個極端,即認為乙肝需要終身治療。

慢性乙肝需要長期治療,但絕不是終身治療。從患者的長期利益考慮,終身服藥也是不合理的。合理的治療方案應該是有限的療程,就是經過一段時間科學的抗病毒治療,最終幫助患者實現停藥,而且停藥後病毒仍舊受到持續抑制、病情不會反覆。對於實現有限療程的治療策略而言,替比夫定是目前最有優勢的藥物。

二、怎樣預防乙肝

乙肝疫苗預防:

接種乙肝疫苗是預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乙肝疫苗的接種對象主要是新生兒,其次為嬰幼兒和高危人羣。未感染乙肝的社會人羣也屬於接種對象。乙肝疫苗全程接種共3針,按照0、1、6 個月接種程序。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後24h內接種。對HBsAg陽性母親的新生兒,應在出生後24h內儘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最好在出生後12h內,劑量應≥100 IU ,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乙肝疫苗,可顯著提高阻斷母嬰傳播的效果。

傳播途徑預防:

大力推廣安全注射(包括針刺的針具),對牙科器械、內鏡等醫療器具應嚴格消毒。醫務人員應嚴格按照《醫院感染管理辦法》中的相關規定,在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及分泌物時,均應戴手套,嚴格防止醫源性傳播。服務行業中的理髮、刮臉、修腳、穿刺和紋身等用具也應嚴格消毒。注意個人衞生,不共用剃鬚刀和牙具等用品。進行正確的性教育,若性伴侶為HBsAg陽性者,應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對有多個性伴侶者應定期檢查,性交時應用安全套。對HBsAg陽性的孕婦,應避免羊膜腔穿刺,並縮短分娩時間,保證胎盤的完整性,儘量減少新生兒暴露於母血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