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飲食百科>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型減肥

中醫養生 閲讀(3.04W)

中醫認為:肥胖是人體失調的一種現象,大多因為脾、腎兩個臟器功能陽氣不足或情緒刺激,出現功能紊亂,導致消化不良而致廢物堆積,臟腑內熱氣過盛,脂肪在皮膚下漸漸增加。通常肥胖有下面4種原因:

中醫養生型減肥

1.濕熱滯脾型:

這就是所謂的食慾旺盛的“大食客”,吃得多而且容易餓。只要強制節食,就能暫時瘦下來,一旦控制不住食慾又會反彈。通暢面色紅潤、口乾、胃痛(進食後緩解)、便祕。這類人的通病食體內有“火”,能去火、清熱,體重也會減輕。

2.脾虛不運型:

這類肥胖者因脾虛而導致消化功能下降、代謝異常、食慾不振,平時容易疲勞、胸悶、腹脹、身體沉重,症狀感覺晚上重、早晨輕。一般通過調節脾胃,促進消化吸收功能,排出體內積累的廢物,就可以達到減肥的效果。

3.痰濁內盛型:

此類型人臀部和大腿浮腫,也就是下半身比較胖。其實吃得並不多,只是總覺得手腳無力,肢體睏倦、頭暈目眩,即使口乾了也不想喝水。這是因為身體的排泄功能比較差,多餘的水分在體內積聚造成的水腫、肥胖。

4.脾腎陽虛型:

這一型人體內陽氣不足,血液流動緩慢,新陳代謝活動減弱,最終導致肥胖。他們經常氣短乏力、腹脹、腹瀉、怕冷、愛出汗。多注意補血、補充元氣就可以健旺脾腎功能,減輕體重。

針對不同的“胖因”,可以採取不同的方法,讓減肥減得很有道理,進而減得很有效果。

清熱:

減少日曬,做温和的運動。體熱的人本來就陽氣盛,如果在陽光下曝曬,吸收陽氣,等於是雪上加霜。靜態運動例如瑜伽有利於調節體內器官功能,撫平情緒波動,讓體內的熱燥漸漸平息下來。可建議顧客參與美容院開設的瑜伽班。

調脾:

美容師可選擇這種方式幫助顧客減肥,手掌從心窩開始按摩,經左肋下,向下到小腹,向上經右肋下回到原處。如此按摩36圈,然後從心窩開始向相反方向按摩36圈。這樣做可以按摩到肝、脾、腎在腹部的穴位,平緩調整臟器功能,活血通絡,使皮膚及皮下脂肪的毛細血管開放,加快新陳代謝,促進皮膚組織的廢物排出。

利水:

按壓膝蓋下方四指、再向外移一指處的足三裏,腳踝外上方約4指處的豐隆穴,可以健脾胃、祛痰濕,以利尿、消脂。此外,可叮囑顧客在進餐前半小時按壓臍下六寸、左右旁開兩寸的不容穴,可以有效控制食量,從而不會進食太多。

補氣:

在按摩美體常規穴位之外,還有4個穴位經常按摩,可以調節體內氣血。它們分別是腹部肚臍下方約1.5寸的關元穴,肚臍下方約3寸處的氣海穴,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1橫指處的足三裏穴,下肢內踝上3寸、脛骨後緣處的三陰交穴。

可以減肥的中藥中,有很多都是我們日常的食物,堅持吃,就可以越來越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