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傳統文化>

羌族人日常的主食是怎樣做出來的

傳統文化 閲讀(1.41W)

麪疙瘩:搭鍋燒油,把洋芋切成條狀置鍋裏稍炒加水煮沸,待洋芋二成熟時加酸菜(根據個人喜好),待鍋裏水或菜湯煮開時,將玉米麪或蕎麥麪用温開水拌捏成的顆粒狀傾入沸水中或菜湯中,煮熟既成。

羌族人日常的主食是怎樣做出來的

面片子:先將玉米麪或蕎麥麪用温開水拌捏成三柱體形狀,搭鍋燒油,把洋芋切成條狀置鍋裏稍炒加水煮沸,待洋芋二成熟時加酸菜(根據個人喜好),待鍋裏水或菜湯煮開是,就用刀將其所捏的面削入裏面,煮熟即可用。

饃饃:分燒饃和蒸饃兩種。原料是由玉米、麥子、青稞、蕎麥、胡豆等麪粉做成。燒饃的做法是將其麪粉摻水拌捏成直徑約20釐米、厚約3釐米的圓形餅狀,在雙手中顛簸,將平面顯現自然皺紋,放入平鍋(熬盤、煎盤)紋兩面微烤後,將饃饃放置於火坑裏用紅灶恢覆蓋,適當翻燒,當拍擊饃面有脆響聲音即可。吃饃是要吹饃面上的灶恢,所以就有了“三吹三打”的俗語。蒸饃:就是將各種麪粉發酵(羌區發麪時多用咂酒來發酵)後,做成各種形狀放入蒸籠或鍋中蒸熟既成。

烙饃:做法與燒饃相同,不同的是將做好的餅狀或月牙狀的饃放在平鍋(熬盤、煎盤)中炕熟既成。蒸饃、燒饃、烙饃在製作,還可以添加適當的辣椒、花椒、油、鹽、糖、核桃、麻子、香菜、肉丁和各類蔬菜為配料,使其做出來的饃風味各異。饃饃的形狀有月牙狀、圓形狀、千層饃、瓦底(餃子狀)和各種飛禽走獸等。其中,蒸饃細軟酥鬆,燒饃、烙饃香脆可口,由於可存放三至四天不變味,所以是出門旅行和野外短時間耕作時的最好必備乾糧。

攪團:用玉米、蕎麥麪分做成。將水滲入鍋中待燒沸時,攪入麪粉,邊灑麪粉邊攪,等到可以黏附於攪棒為宜,隨後滲少許開水蓋鍋蓋,蒸煮一至二分鐘後又繼續攪勻,再蒸煮五分鐘既成。攪的過程中次數越多,麪粉越有韌性,就越好吃。俗話説:“攪團要攪夠三百六十圈才好吃。”攪團熟後用酸菜、肉沫、葱蒜、花椒粉等調料配成調味制湯蘸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