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歷史解密>

花園口決堤事件中到底淹死了多少民眾?

歷史解密 閲讀(1.98W)

為保衞鄭州,蔣介石被迫下令開掘黃河大堤,引河水阻擋日軍

花園口決堤事件中到底淹死了多少民眾?

1938年6月,為延緩日軍攻勢,蔣介石下令開掘黃河渡口——花園口,造成黃河改道,使數百萬人流離失所。花園口決堤是抗戰時期的“三大慘案”之一,其是非功過,長期以來眾説不一。

借黃河阻擊日軍的建議,最早來自於蔣介石的德國顧問法肯豪森。1935年8月,他在一份關於抗戰的建議書中,指出在北方“最後戰線為黃河,宜作有計劃之人工氾濫,增厚其防禦力。”蔣介石在此處批註了“最後抵抗線”五個字,並未特別在意。①其後,陳果夫也有“我如能取得武陟等縣死守, 則隨時皆可以水反攻制敵”的建議。

1938年5月徐州會戰期間,日軍在數處切斷隴海鐵路,封鎖了數十萬中國軍隊向西撤退的道路。為保存實力,中國統帥部下令放棄徐州,主力向蘇北、皖北、豫東突圍。日軍佔領徐州後,繼續向西追擊中國軍隊。為阻止西進和從豫北、魯西穿插的日軍,很多軍政要員,也建議開掘黃河大堤,延緩日軍攻勢。

譬如,軍事委員會辦公廳副主任姚瓊建議,在“河北省之劉莊,魯省之朱口,倘即施以決口工作……則河必改道南向,一時造成氾濫區域,雖不能淹沒敵軍,至少可使其行動困難,全戰局情勢必將改觀……”軍令部高級參謀何成璞也建議,“倘施工決口,則黃河即循故道直奔徐州,不特大地氾濫,使敵機械化部隊失其效能,抑且足以摧毀其戰力,使其打通津浦之企圖仍歸泡影。”②由於當時情況尚未非常緊急,此議並未實行。

花園口決堤後,在黃河水災中受困的日軍

隨後,中國軍隊又在蘭封會戰中失利,蘭考、開封失守,鄭州告急。鄭州地處平漢、隴海兩大交通線要衝,其中平漢線是中國在北方能控制的唯一一條南北交通動脈,是軍事物資、部隊運輸的要道;隴海鐵路也是蘇聯援華物資運往各戰區的重要通道。同時,鄭州扼守黃河天塹, 是從中原南下、西進的必經之地。如果鄭州失守,洛陽、西安必失,襄樊、南陽也難保,那麼武漢岌岌可危。鄭州如此重要,當時中國卻無力防守,一方面在此地區的中國軍隊都是從徐州戰場撤下來的疲兵;另一方面,再從其他地區調兵增援,也已來不及。③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統帥部只能將開掘黃河大堤提上日程。

1938年5月31日夜,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黃河水利委員會與軍事委員會電話密商,確定要掘開黃河大堤。次日,蔣介石正式下達了決堤命令。6月9日, 中國軍隊在鄭州北郊的花園口決開黃河大堤,在以水代兵, 阻擋了日軍的同時,也造成了大片黃泛區。

延緩日軍攻勢,付出3萬平方公里土地、1250多萬人受災的代價

如上文所説,花園口決堤帶來的影響有正、反兩方面。對日本來説,黃河決口為日軍帶來相當困擾。依據日方《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1938年6月13日,為救援被困中牟的第14師團一部,日軍“從第五、第十、第一百十四師團、軍兵站部抽出工兵各約一箇中隊及架橋材料一箇中隊,配屬給第十四師團。隨後於16日又從第一軍調來獨立工兵第二聯隊主力及渡河材料一箇中隊。”6月15日,同樣被困大水中的第16師團,也從各處急調工兵,“然後向氾濫地區以外撤退”。6月16日—24日,日軍通過飛機,向被困的第14、16師團投下合計61噸半的補給物資。④

被大水所困的日軍,“狀極狼狽,自由分住於本城東北各街户……大抵裸身者十居八九,槍械等更屬不倫。後聞黃水到時,駐軍均在睡夢中,除被淹斃者外,存者均赤身逃出……後聞駐予西席家之敵軍士言:我軍共一小隊,計百二十五人,現所剩只七人,官長均死,正留待改編云云。要之,是役敵兵死於水者雖不及萬人,而軍器等損失十之八九。又聞河邊居民目睹者談,全師團之機城化軍器,過去時,計大炮七八十尊、坦克二百餘輛、卡車數百輛,迨撤退時,僅輕型坦克一輛、卡車數輛而已,其他軍械輜重,無一還者……此後敵軍至者,莫不先找黃河委會,對於河水必深加研究,益已成驚弓之鳥……”⑤其狀甚慘。

對中國來説,花園口決堤製造了一些有利於中國的態勢。首先,日軍謀劃進攻武漢時,原計劃將進攻的主力置於沿淮河向大別山北部地區方面,因為黃河水在淮河流域氾濫,影響物資運輸,只能將進攻主力改在長江。日方承認,武漢會戰時“淮河沿岸浸水嚴重,作戰行動十分困難。”這裏需要説明的是,日軍進攻武漢的時間是按照既定方針開展的,其被花園口決堤推遲6個月的説法並不能成立。⑥

其次,花園口決堤後出現大範圍黃泛區,讓日軍很難通過。改道後的新黃河成為中日雙方東西對峙的分界線。此後,直到1944年豫湘桂戰役,日軍才攻入新黃河以西地區,佔領河南中西部。這其中固然有日軍兵力不足的因素,但黃泛區阻擋更是重要原因。

花園口決堤固然有其軍事上的正面意義,但也為黃河沿岸的老百姓帶來巨大傷害。在決堤以前,國民政府對花園口附近百姓進行了疏散,當時“第一戰區長官部規定:每人發遷移費10元,叫農民迅速搬家。”“鄭州的專員和縣長組織代表團到工地來慰問,併到掘口附近一些村莊發放款,每人發五元逃荒費,動員老百姓限兩天內一律遷出去。下午在大堤上即看到老百姓扶老攜幼大車小輛的向西逃難,一直延續到第三天上午才逃完。”⑦由於這個疏散範圍很小,且補償只有5—10元,發揮的作用極為有限。

依照相關統計,花園口決堤後,被洪水衝擊最大的縣有44個,其中包括河南20個、安徽18個、江蘇6個,影響範圍約3萬平方公里,實際受淹成災面積1.3—1.5萬平方公里,淹沒耕地1993.4萬畝;有1250多萬人受災,390萬人外逃,89萬人死亡;經濟損失摺合銀元超過10億元。⑧

中央賑濟委員會進行的救濟活動

災民困苦流離,河南“泛區居民因事前毫無聞知,猝不及備,堤防驟潰,洪流踵至;財物田廬,悉付流水。當時澎湃動地,呼號震天……間有攀樹登屋,浮木乘舟,以僥倖不死,因而僅保餘生,大都缺衣乏食……又以飢餒煎迫,疾病侵奪,往往橫屍道路……株守泛區者,更是迫於餓饉,無暇擇食,每多以含毒野菜及觀音粉爭相充飢,草根樹皮,亦被羅掘殆盡、糠粕雜食,反為上撰,饑民面目浮腫,膚肌綻裂,或便祕脱肛,伏地慘呼……”⑨《申報》(香港版)也報道説:“黃水肆虐,污坑遍地,蚊子多,死屍多,難民們又經常露宿在外,遂致瘟疫流行。患霍亂、傷寒、痢疾的人很多,特別是得了霍亂,上吐下瀉,有的人半天時間就死去。花園口決堤不久,在黃水包圍的開封就發生了霍亂,死亡者眾多。”

好在花園口決堤後不久,國民政府就啟動了賑災。國民政府命屈映光帶200萬元撥款到河南辦理急賑,同時發放醫藥,控制疫情;在難民經過的地方設立施飯場、施粥場。1938年—1945年間,國民政府各級官員,以及歷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衞立煌、蔣鼎文,都曾赴災區慰問,救濟災民。黃泛區難民與其他難民還被前往西北、西南大後方墾荒,至戰爭結束,共墾荒1444209萬畝,大致相當於花園口決堤時淹沒的耕地面積。⑩

對於花園口決堤,在國民政府看來是“功在國家,害在地方”。決堤時,蔣介石也曾對負責指揮決堤的劉和鼎説:“這次決口有關國家民族命運,沒有小的犧牲,哪有大的成就,在這緊要關頭,切戒婦人之仁,必須打破一切顧慮,堅決去做,克竟全功。”事後,國民政府也將此次決堤,宣傳為日軍轟炸暴行所致。

註釋:

①《德國總顧問法肯豪森關於中國抗日戰備之兩份建議書》,《民國檔案》1991年第2期;②《鄭州文史資料(第2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河南省鄭州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6年,第3、4頁;③渠長根:《1938年花園口決堤的決策過程述評》,《江海學刊》2005年第3期;④《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二卷第一分冊)》,中華書局1979年,第81頁;⑤趙隱儂:《梁園淪陷前後(上)》,河南文史資料(總第55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河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1995年,第11頁;⑥馬仲廉:《花園口決堤的軍事意義》,《抗日戰爭研究》1999年第4期;⑦王果夫:《花園口決口紀實》,《承德文史(第3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河北省承德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1987年,第35頁;⑧⑩渠長根:《功罪千秋——花園口事件研究(1938—1945)》,華東師範大學2003年博士論文;⑨《<河南糧食志>專題資料選編(建國前部分)》,《河南省糧食志》編輯室1986年,第3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