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文史百科>

道家儒家算是同根而生 為什麼它們又如此不同?

文史百科 閲讀(3.15W)

(指點江山談“儒釋道”第二十九期)

道家儒家算是同根而生 為什麼它們又如此不同?

易學,博大精深,傳説是由周朝皇室所著,對後人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其中儒道兩大思想體系就是由這一學術中衍生而出的,這麼説起來的話,儒道兩大思想其實算的上是同根而生,那麼為什麼它們卻又各不相同呢?

其實很簡單,因為這兩大學説的創始人所研究的側重點不同,他們着重看的是兩部不同的易學典籍。其中儒學關注的是《周公·易象》,而道學的關注點則在《文王·周易》上,這兩部書的最大不同之處,就是後者沒有姬旦為小成王教授的部分,因此儒學講究德道,而道學則宣揚道德。關於這一點的區別,我覺着可以參考入仕與出仕的關係,一樣都是入朝為官,但是進入的方式卻截然不同,一種是有緣由的,另一種則是將入朝為官作為了奮鬥的方向,而造成這兩種方式差異的原因,就是起源於上述兩部典籍的不同之處。

因為西周當時流行宗法制,所以老一輩的精華都只傳授給嫡長子,因此只有後來繼任西周君主之位的,才能夠閲覽由姬昌所著的《周易》,這是屬於他們的權利。也正是因為相同的道理,由姬旦所著的《易象》也就只有魯國的接任者才能夠閲覽,這是屬於他們這一派系的傳家寶。

從公元前一千多年到公元前五百年,這大約五個世紀的時間,晉國人都沒有機會觀閲《周公·易象》一書,一直到後來在公元前540年的時候,晉國國君才派遣手下的使者前去,接着拜訪國事的由頭才有機會觀閲了一次,而實際上就算是周公的旁系後裔都是沒機會見到的,而另一部《文王·周易》就更是連姬旦都難以一睹真容,尋常的諸侯羣雄就更不必説了,在當時這就相當於國家機密,豈能是想看就看的?

至於孔子,也是因為機緣巧合才得以觀閲到《周公·易象》這本書的,首先他是魯國人,然後他又做了司寇,雖然僅僅一年時間便被人辭退了,後來被迫開始周遊列國,但在這短短的一年時間裏,他還是有不少收穫的,或者説收穫了他這輩子最為重要的財富——借閲《周公·易象》這部書的機會。當時他作為國家高幹,因為政事前去周王室拜訪,最終得以認識了位任太史一職的老子。

老子當時利用職務之便,已經先觀閲了更加系統的《文王·周易》,而且可以説是達到了熟稔於心的水平,思想境界自然非常之高,比孔子不知道領先了多少倍。兩人見面之後,孔子當即發現了他的不俗,心裏微微的有些吃驚,而經過一定時間的瞭解後,他才明白了緣由,知道了他能達到這般境界的憑仗是什麼。

礙於規定,老子沒有將這本書借給孔子,但是卻透露一個非常重要的訊息給他,那就是在魯國的太史館裏,藏有一部《周公·易象》。這絕對是一個爆炸性的消息,孔子自然是滿心感激,回去之後立即前去太史館借閲,細細的讀了起來,直到爛熟於心,對書裏的道理全都領悟透徹之後,這才作罷,而當時他已經是年逾花甲了。

雖然如此,但是這兩部古書仍舊是很多人難以想象的存在,無論是孔子他們,亦或是現在乃至以後的大思想家,都不可能將它們全都讀懂,這並非是人們的愚鈍,而是歷史的限制,不在大腦的運算範圍之內。當人,毫無疑問它們的作用實在是太大了,以至於就算是受其皮毛的恩惠,也一樣能夠得到很多的益處,現如今兩千多年過去了,從它們身上得到好處的人不計其數,因為每個人注重的地方不一樣,對文章的理解不同,每個人得到的感受自然也就不一樣。

老子得到的思想傳承比較完整,相對來説孔子的就只能算是殘缺版本的了,而完整版與閹割版的居然是代表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思想,這一點從道家的出世和儒家的入世就能夠看得出來,兩派推行的主義也完全不同,一個講究自然,另一個則信奉人文。

相對後世來説,儒家思想應該更受統治者歡迎,不過關於這點或許又不能這麼理解,因為説起來儒家思想在傳承這麼多年裏,很多東西都為了迎合社會環境而反覆修改,現今的儒家跟當時的儒家或許又是截然不同的一種情況,而這一點恰巧也能用儒家直到漢武帝后才被重視的事實來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