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野史祕聞>

燃放爆竹歷史悠久 最早的爆竹是用來祭祖的!

野史祕聞 閲讀(2.7W)

過年燃放爆竹,在中國的歷史相當悠久。民俗學認為,爆竹起源於先秦時期已存在的“爆祭”活動。古人燃放爆竹,一般要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啥事燃放、怎麼燃放?各個朝代的習俗各有不同。

燃放爆竹歷史悠久 最早的爆竹是用來祭祖的!

爆竹起源於先秦時期已存在的“爆祭”

先秦時期已存在的“爆祭”,是燃燒柴火以“敬神驅邪”的一種宗教行為。《周禮·春官》篇所記載的“九祭”中的第三祭,即是“爆(炮)祭”。“爆”,其實就是燒,但其與一般燒火不同的是燃燒時要發出聲響。這是先秦時期流行的一種“用火”方式,《詩經·小雅》中的《瓠葉》詩即稱,“有兔斯首,炮之燔之”。

竹子在燃燒時,因受熱會猛然炸裂而發出很大的響聲,最能達到“爆”的效果,所以竹子成了當時最受歡迎的一種燃料,故“爆竹”流行開來。宋代,爆竹又衍變成了“燎竹”,宋代文人袁文的《甕牖閒評》書中有“歲旦燎竹於庭”的記載。其對“燎竹”的註釋是:“燎竹者,爆竹也。”

在西漢辭賦家東方朔撰寫的《神異經》中有這樣一種説法:“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長尺餘,袒身,捕蝦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嘗以竹着火中,爆烞而出,臊皆驚憚。犯之令人寒熱。”這裏所説的“山臊”是一種模樣怕人的猴科靈長類動物,又名“山魈”,如今在非洲仍然常見。或許是山臊身上帶有傳染性極強的病毒,“犯之則令人寒熱”,人接觸山臊後即生病,所以古人視之如妖魔鬼怪,傳説中怪獸“年”即是它的化身之一,故古人“爆竹”以驅之。

《神異經》是部志怪小説,儘管對其作者尚有爭議,但該書成書當不晚於六朝。這説明至遲在六朝時期,古人仍通過爆竹驅魅辟邪,並已移植於過年風俗中。從民俗史料所記來看,南朝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也曾記載了當時的過年風俗:正月七年級天矇矇亮的雞鳴時分,人們便起來,“先於庭前爆竹,以劈山臊惡鬼。”

過年燃放爆竹唐宋時期最為盛行

“爆竹”的產生原本是一種民俗現象,但其能廣泛流行,據説與一個名叫李畋的唐代道士有關。《異聞錄》記載,李畋“鄰人仲叟為山魎所祟,畋命旦夕於庭中用竹著火爆之,鬼乃驚遁。至曉,寂然安貼”。從《異聞錄》所記來看,李畋的“爆竹”仍是傳統的焚燒方法,與現代的爆竹完全是兩碼事情。説他以小竹筒裝硝,導引點燃,以硝煙驅散瘴氣,不過是傳説而已。

過年燃放爆竹,唐代開始盛行。唐詩中爆竹有許多描述:“亂騎殘爆竹,爭唾小旋風”(元稹《生春二十首》)、“桃枝堪辟惡,爆竹好驚眠”(張説《嶽州守歲二首》)、“新曆才將半紙開,小庭就聚爆竿仄”(於鵠《早春》)。

過年燃放爆竹之風到宋代更為普遍,宋代文人所記比唐代更加豐富:“城中爆竹已殘更,朔吹翻江意未平”(陳與義《除夜二首》)、“爆竹一聲鄉夢破,殘燈永夜客愁新”(黃公度《乙亥歲除漁梁村》……當然,最著名的還是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其中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成了過年時最流行的名句。

然而,這時廣泛流行的爆竹並不是用火藥製成的,而是當時流行的一種“燎竹”風俗,即燒真竹子,又叫爆竿。現代鄉村仍能看到的燒“歲火”現象,便是此遺俗,歲火越旺越吉祥。

用火藥為原料的爆竹始於北宋末期

用火藥為原料的爆竹,出現於北宋末期。但那時使用火藥的爆竹叫“爆仗”,與軍事行為有關聯。據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七)“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條,此叫法源於軍中一種儀仗形式的表演,“出場凡五七對,或以槍對牌,劍對牌之類”。表演開始的號令,叫“爆仗”,“忽作一聲如霹靂,謂之‘爆仗’”。

這種“爆仗”即是現代爆竹的雛形,如果不用火藥當原料,是不可能有“霹靂”那樣怕人聲響的。因燃放時聲響如炮,時人又稱之為“炮仗”。

用火藥引燃的爆竹,到南宋時已很流行了。南宋人施宿於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編撰、陸游作序的《會稽志》記載,“除夕爆竹相聞,亦或以硫黃作爆藥,聲尤震厲,謂之‘爆仗’。”

宋末元初,爆竹已成時人過年時必備的“年貨”,燃放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周密的《武林舊事》“歲除”條稱,“至於爆仗,有為果子人物等類不一。而殿司所進屏風,外畫鍾馗捕鬼之類。而內藏藥線,一爇連百餘不絕。簫鼓迎春。”“一爇連百餘不絕”,就是將單一爆竹編連接在一起,這種放法,時人俗稱為“編炮”,與現代燃放方式已無區別。因炸時如舞長鞭般響震,又被叫做“鞭炮”。《武林舊事》中這段記載最重要的地方,不是燃放方式,而是引燃爆竹的方式,開始使用“藥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