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戰史風雲>

敵後反“掃蕩”鬥爭 成功牽制了大量的日偽軍

戰史風雲 閲讀(2.3W)

抗戰以來,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迅速擴大,敵後軍民開闢了廣大的抗日根據地,人民軍隊和解放區政權已成為巨大的抗日力量,對日軍佔領區構成重大打擊,嚴重破壞了日本的統治,極大地牽制了日軍兵力的轉移使用。為此,日軍將抗日根據地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將進攻重點轉移到抗日根據地來。從1941年起,日軍集中在關內半數以上的兵力,對我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的大“掃蕩”:由華北偽政權配合,在華北推行“治安強化運動”;由汪偽政權配合,在華中推行“清鄉運動”。為此,我抗日根據地廣泛開展了反“掃蕩”、反“清鄉”的偉大斗爭。

敵後反“掃蕩”鬥爭 成功牽制了大量的日偽軍

一、華北抗日根據地反“掃蕩”、反“治安強化”

1941年初,緊隨百團大戰之後,日軍對我華北根據地進行了瘋狂的報復,實施野蠻的“掃蕩”。敵華北方面軍30萬人和偽軍10萬餘人,從春季到冬季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的平原和山區進行“掃蕩”,實行野蠻的“三光政策”,甚至施放毒氣和進行細菌戰,製造無人區,妄圖消滅抗日根據地。魯西、冀魯豫、冀東、冀中等平原根據地軍民,苦戰經年,分別粉碎了日軍千人以上的“掃蕩”69次,其中萬人至7萬人的“掃蕩”9次,殲滅了大量敵人,粉碎了敵人的第一、二、三次“治安強化運動”。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由於深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戰爭的洪流無法自拔,為了鞏固佔領區以支持大規模戰爭,將敵後抗日根據地作為主要作戰目標。 為此,加強了對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這時,敵華北方面軍已增加到25萬人,偽軍也達到30萬人。從1942年2月起到年底,日軍持續向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進攻。太行、太嶽、晉西北、晉東、北嶽、冀南、冀中、冀魯豫和山東等地的軍民,連續作戰,發揮各抗日根據地黨政軍民的整體力量,開展反“蠶食”鬥爭,“把敵人擠出去”。全年共粉碎日軍千人以上的掃蕩77次,其中萬人至5萬人的大“掃蕩”15次,粉碎了敵人的第四、五次“治安強化運動”。解放區人民基本上制止了日軍的“掃蕩”、“蠶食”,扭轉了不利的局面。

1943年,華北各抗日根據地軍民繼續進行反“掃蕩”和反“蠶食”戰鬥,同日軍作戰24800餘次,殲滅日偽軍18.1萬餘人,攻克據點740多處。期間,冀魯豫軍區和太行軍區,於7月底和8月,先後發動衞(河)南、林(縣)南戰役,殲滅偽軍1.2萬人,開闢了衞南、豫北根據地。經過一年的戰鬥,使山區根據地得到發展,平原根據地也得到恢復。八路軍由被動轉變為主動,戰爭形勢發生了有利於共產黨的顯著變化。

二、華中抗日根據地反“掃蕩”、反“清鄉”

1941年,華中日軍11萬人和偽軍15萬人,對華中抗日根據地不斷進行“掃蕩”和“清鄉”。同時,國民黨的一部也向淮南、淮北、鄂豫邊區等根據地進攻。華中根據地軍民在敵頑夾擊下,艱苦戰鬥,粉碎了日偽軍的“掃蕩”和“清鄉”,並阻攔東犯的國民黨軍於津浦路西,鞏固了津浦路東的抗日根據地,發展了浙東、皖中和鄂豫邊區根據地。

1942年,華中日軍共有29萬人,偽軍也增至16萬人,從2月到12月日偽軍集中大批兵力,繼續向抗日根據地進行“清鄉”、“掃蕩”,重點指向蘇中、蘇南地區,這兩個地區的軍民經過半年的戰鬥,取得了反“清鄉”鬥爭的勝利。在淮海、淮北和淮南地區,粉碎了日軍的冬季“掃蕩”。在浙東區和鄂豫皖區,粉碎了日偽軍的“掃蕩”和“清鄉”,堅持和發展了敵後抗日遊擊隊。

1943年,華中根據地軍民全年共進行了4500餘次反“掃蕩”、反“清鄉”、反“蠶食”戰鬥,殲滅日偽軍3.6萬餘人,扭轉了困難局面,鞏固了革命根據地,為轉入攻勢作戰創造了條件。

從1941年到1943年,日軍的殘酷“掃蕩”,加上國民黨軍的包圍封鎖和嚴重的自然災害,使敵後抗日根據地出現了嚴重的困難。但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經過抗日根據地軍民的頑強戰鬥,使日軍的企圖遭到可恥的失敗。從1943年秋開始,敵後抗日根據地得到恢復和發展,敵後軍民愈戰愈強,扭轉了戰爭形勢,逐漸轉入反攻階段。

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的抗日鬥爭,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在與日寇進行殘酷鬥爭中,通過嚴峻考驗,成長、成熟並壯大起來,成為抗擊日偽軍的主要力量,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