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戰史風雲>

抗戰史南京是如何被侵華日軍所攻佔的?

戰史風雲 閲讀(1.48W)

“南京大屠殺,是國人心中永遠的痛。 ”

抗戰史南京是如何被侵華日軍所攻佔的?

一、守還是不守?

1937年北平(現在的北京)盧溝橋事變後,日軍大舉侵華,一路南下。南京,當時中國的首都,國民政府在守與不守的問題上有很大的糾結。因為,在之前的淞滬會戰中,國民革命軍損失慘重。盧溝橋事變後,中國政府為了扭轉戰局,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鋭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參戰,中日雙方共有約80萬軍隊投入戰鬥,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蔘戰,三個月後,上海失守,國軍死傷30萬人。上海被日軍佔領後,南京直接暴露在日軍鐵蹄下。作為中國的首都,任何人都明白,日軍會很快進攻南京;而國軍剛剛在淞滬會戰中遭遇重創,要想守住南京,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11月17日,蔣介石在南京召開高級軍事會議,會議只有一個議題,就是守不守南京。李宗仁首先表態:“南京在戰術上是絕地,敵人可以進行合圍,它的後方又阻於長江,根本無路可退,不能堅守。”白崇禧認同:“我軍經過淞滬戰役,部隊殘破,減員尤其嚴重,根本無力防守南京。”張羣也表示同意:“為了讓南京城免遭戰爭破壞,應該在外交上爭取主動,放棄南京。”陳誠等都主張放棄南京。只有蔣介石反對:“南京一定要守,不能放棄。”蔣介石在日記中解釋了要守南京的理由:“南京孤城不能不守,對上、對下、對國、對民,殊難懷也。”明知是孤城,很難守,卻必須要守,因為南京是中國的首都。如果一槍不放地把首都拱手讓日,國人會怎麼看政府的抗日?世界會怎麼看中國的抗日?作為中國的最高軍事長官,蔣介石既然決定了要守南京,就面臨下一個棘手的問題了,誰來守?很明顯,中日軍力相差太大,而日軍對南京是志在必取,選擇誰守南京,幾乎就是選擇誰去殉國。所以蔣介石向大家詢問:“哪一位將軍願意擔此重任?”時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執行部主任的唐生智起立:“我來!現在敵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國父陵寢所在地,值此大敵當前,在南京如不犧牲一二員大將,我們不僅對不起總理的在天之靈,更對不起我們的最高統帥。本人願死守南京,和敵人拼到底。我們要以有力部隊固守南京,掩護前方部隊的休整和集中,以阻止和延緩敵人的進攻;守南京的任務是艱鉅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只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蔣介石很感動:“孟瀟(唐生智的字),很好!很好!”當即任命唐為南京衞戍司令長官。

二、戰前的準備

留給唐生智的南京防禦部隊基本上都是淞滬大戰的戰場上撤退下來的部隊,也就是説,是殘餘部隊。當時的首都警戍總司令部參謀長處長譚道平負責統計南京各部隊人數,他確定南京的政府軍只有8.1萬人,其中3萬人是臨時徵的兵,連怎麼開槍都不是很清楚。所以,政府知道南京是守不住的。既然守不住,當然就不能讓平民在戰區送死。早在盧溝橋事變後,南京市民就開始向外地遷移。隨着11月12日上海的淪陷和11月20日南京政府的遷都,南京又開始了第二次遷移。第36師師長宋希濂回憶,到12月初,南京全市945544人,經過撤退,還有30多萬人在城內。唐生智受命後,以重點防衞帶動全城固守的戰略思想,將部隊分為外圍陣地和復廓陣地兩個梯次配備。唐生智每天都去首都戰地視察軍事狀況,常對軍官説:“我們平時常説抗戰、抗戰,難道只是叫人家犧牲的嗎?我們作為長官,更應該以身作則。”唐生智命令把所有的渡輪和船隻都調到長江上游地區,禁止任何部隊從下關渡江北撤,還安排胡宗南的第1軍守備浦江,以武力制止任何部隊由南京向北岸渡江。唐晚年回憶:“南京我明知不可守,這是任何稍有常識的人都會知道的,也有人説我辦蠢事(指守南京),但我覺得世上有些事情也是要蠢人辦的,南京是我們的首都,我們不能夠輕易地把它送給敵人。”蔣介石在離南京前夕,和宋美齡專程看望唐生智:“孟瀟兄,你的身體還沒有恢復,有勞你守南京,我很難過。”唐生智回答:“這是軍人應該做的事,我可以做到臨危不亂,臨難不苟,沒有你的命令,我決不撤退。”

日軍為確保攻佔南京,準備了6個師團,1個旅團,獨立2個野戰重炮旅團另3個野戰重炮,攻城重炮兵聯隊,7個攻城重炮兵大隊,1個重型臼炮大隊,1個重炮中隊,16個高射炮隊和3個後備山炮隊,21個獨立汽車隊及其他支援部隊,總共30萬兵力。日軍的獨立重炮兵大隊,裝備有45年式240毫米榴彈炮,其1發重達200公斤的炮彈在當時中國戰場上沒有什麼工事可以阻擋得住。

三、南京保衞戰

1937年12月1日,日軍下達了進攻南京的命令,日軍持續轟炸南京城,將中華門,水西門附近炸的沒有1座完整的房屋和街道。12月4日在句容以東40裏與國軍前哨部隊發生了交火,南京保衞戰開始了。在優勢日軍面前,國軍進行了英勇地抵抗,多個陣地出現守軍全部犧牲的壯烈場面。9日,日軍司令官鬆井石根勸降:“日軍百萬既席捲江南,南京城亦在包圍之中,戰局大勢已極明顯,故今後之抵抗,有百害而無一利。”唐生智不予理睬,繼續命令各部隊“應以與陣地共存亡之決心盡力固守,決不許輕棄寸土。”在保衞戰中,唐生智的衞戍司令部被密集的炮彈擊中,他讓司令部的參謀人員到地下室集中辦公,自己與副司令仍留在原地繼續指揮戰鬥。11日,日軍繼續猛攻國軍各處防守陣地,但是在中國軍隊的拼死抗擊中,日軍仍然沒能攻進南京城內。12日凌晨,日軍的飛機、大炮猛烈轟炸南京城牆,南京城破。日軍從雨花台右側突入,駐守在雨花台的第88師官兵六千餘人全部在戰場上壯烈殉國。

11日晚,蔣介石致電唐生智:“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以圖整理而期反攻。”唐生智於當夜與副司令長官及參謀長研究後,決定於14日夜開始撤退。唐生智回憶説:“次2日一早,就召集總司令、軍、師長開會,我先將蔣的命令宣讀一遍,再將撤退部署每人發一張(用油印印好的)。對於各部隊的撤退時間、先後、路線都有詳細規定。除了廣東的兩個軍(鄧龍光和葉肇部)按計劃突圍,宋希濂部遵照命令由浦口撤退以外,其他部隊都沒有按照命令實行。”其實,撤退的命令並沒有及時告知擔任督戰任務的第36師。

開完會後,第71軍軍長王敬久、該軍第87師師長沈發藻等根本未回指揮所;教導總隊隊長桂永清回到富貴山地下室指揮所後告知幕僚撤退任務,即留參謀長邱清泉處理文件等,自己單獨先去下關。而第66軍軍長葉肇及第83軍軍長鄧龍光參加會議後,私下研究決定,不遵守唐生智令第83軍掩護其他部隊突圍後再於次日晨6時突圍的命令,兩軍由葉肇統一指揮,按計劃由正面突圍,向指定地點轉進。應最後撤退的徐源泉第2軍團負責固守烏龍山要塞以掩護其他部隊撤退和突圍,但12日下午就坐船提前渡江至長江北岸。這些提前撤退的部隊打亂了整個撤退的部署,沒有撤退的部隊也跟着撤退。各部一窩蜂全部湧向南京下關渡口,而督戰的第36師由於沒接到撤退的通知,為了阻止國軍各部隊撤退,雙方還發生了交火。南京城完全陷入混亂,已不可能進行有效的抵抗了。

13日,日軍攻佔南京。在佔領南京城的前6個星期內,日軍屠殺了放下武器的俘虜數萬人、平民20餘萬人,總數達30萬人以上,,是為南京大屠殺!

結語

南京保衞戰,8萬裝備極差的國軍與30萬日軍激戰10天,戰場犧牲3萬餘,沒有一支部隊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