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母嬰>幼兒教育>

孩子吃醋、獨佔 如何應對?

幼兒教育 閲讀(1.89W)

1、對3歲之前的孩子而言,世界是大人的,媽媽是自己的.

孩子吃醋、獨佔 如何應對?

因為0-3歲,特別是1歲以前,孩子們的主要依戀者是媽媽,在他們看來,自己跟媽媽就是一體的,是共生的,他們是牢牢依附媽媽而生存的。他們的一切生理需求(吃喝拉撒睡)和心理滿足(積極的關注、温柔的眼神注視、輕柔的撫觸等),都需要通過媽媽的幫助而得到解決。因此,他們不允許別人介入到自己和媽媽中來,一旦別人(如爸爸)對媽媽表現出親密行為,他會覺得自己的主權受到了侵犯,因此會不滿、傷心,難過甚至哭鬧。

2、父親如果能夠從孩子1歲半左右開始,多陪伴孩子.那麼孩子即使有獨佔媽媽的念頭,也不會出現如上述案例中的強烈情緒反應.

孩子若此,父母需反思:爸爸對孩子的成長介入得過少?是否很少陪伴孩子?而將孩子大都丟給媽媽?

若是如此,爸爸就需要改變自己了。生活中大多數爸爸都保持着這樣一種觀點,“孩子那麼小,不需要我。”這其實是在為自己偷懶找藉口。孩子首先是家庭的義務和責任,不僅孩子需要爸爸,妻子更需要丈夫。爸爸最好每天能跟孩子有獨處的時間,最少15分鐘到半小時,讓孩子跟爸爸培養感情。另外,多組織家庭活動,增加三個人一起活動的時間,如平時可一家三口玩一些親子游戲。

對於孩子的吃醋行為,爸爸不要爭一時的輸贏或想要急切地糾正他的行為,要知道,孩子跟大人一樣,沉溺於自己的某個情緒時是很難聽到別的聲音的,他只是迫切地想要證明媽媽是他的。意識到孩子有這個問題,記在心裏,今後逐步引導孩子即好。而在當下,不妨試着轉移孩子的注意,如孩子想推爸爸的手,爸爸可假裝在跟他玩“抓手與躲避”的遊戲,將可能引爆的哭鬧變成一場躲貓貓遊戲。

3、媽媽需注意安撫孩子時候的技巧

在孩子因吃醋哭鬧時,媽媽需要多向孩子傳遞這樣一個信息:“媽媽愛你,爸爸也很愛你,我們一家三口在一起最幸福了。”而不是如上文媽媽所強調的那樣:“媽媽愛你,也愛爸爸”,雖然這是事實,但孩子當下所需要的更多是保證,是被愛的滿足,媽媽這樣説只會加劇孩子的焦慮,對安撫孩子的情緒沒有幫助。

4、功夫在平時

平日裏,夫妻之間要注意培養感情,父母、家人之間多表達關心和關愛,孩子習慣並享受着父母營造的有愛氛圍,就不會對於愛的表達過度敏感了。這個過程中,爸爸的重要作用,就是要介入到媽媽和孩子的共生狀態當中,小心平衡一家三口的關係,這樣“爸爸媽媽孩子”的三角關係才會穩定,家庭才會平穩幸福。

總之,父母能夠做到上述,就能順利幫助0-3歲的孩子度過這個特殊階段。而在3歲之後,情況可能稍有不同。

比如,我們接到很多媽媽反映:家中4-6歲左右的女兒跟爸爸關係特別好,自己心裏很失落。一位媽媽這樣説:

“孩子畫了一幅結婚的圖畫,然後告訴我,其中的新娘子是她自己,旁邊的新郎是爸爸,還説等她長大了就要跟爸爸結婚。我聽了十分擔心,孩子這樣對不對呀?我要不要讓她少跟爸爸接觸呀?”

這個案例中,是女兒排斥媽媽,想要獨佔爸爸。現實中,也常見兒子像要獨佔媽媽,排斥爸爸,或者因為爸爸跟媽媽的親密動作而“吃醋”。對此,父母不要過度緊張。對此有困惑的父母需要了解以下幾點:

1、別隨意評價孩子此種行為

孩子只是進入了對婚姻敏感的階段。説到底,孩子只是比較好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孩子的反應是很直接的,他喜歡誰,就會説出來。他表達要跟異性父母結婚,只是在表達自己的好感。這種好感,是孩子對自己性別角色的一種認識,也是對異性性別的一種認識。所以,父母切忌用成人世界的觀點來評價孩子,若是如此,只會擾亂孩子的性別認識和對自身性別的認同,給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壓力。

2、案例中,這個媽媽的過分憂慮本身是值得探究的。

如果孩子有想要“離開”、“排斥”自己的行為,而父母非常焦慮的話,需要警惕:父母是否無法接受和孩子的分離?

就上面這個案例來説,我們後來就瞭解到,從懷孩子開始,媽媽就辭職做起了全職媽媽,孩子的衣食住行全都是她一手張羅的,丈夫工作很忙,很少顧家。兩年前,丈夫的工作相對輕鬆了很多,加上孩子大了好帶了,爸爸回家就花很多精力陪伴孩子,孩子從一開始的對爸爸陌生、到一點點喜歡,現在幾乎成了爸爸的小尾巴,只要爸爸一回家,就粘着爸爸不分開,跟自己在一起她比較叛逆,總愛跟自己對着幹,可是爸爸説什麼她都言聽計從。

看起來,父女倆感情好,讓媽媽吃醋了。在她看來,自己辛辛苦苦將孩子養大:她病了,是自己寸步不離地守在身邊照顧她;她餓了渴了,是自己緊忙張羅吃的喝的……結果小傢伙反而跟自己不好了,媽媽很傷心。

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認為,4-6歲階段(即性蕾期)的孩子都會出現俄狄浦斯情結,這是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必經的過程。即這個時期的孩子正處於性發展的對象選擇時期,開始向外界尋求性對象。這個性對象首先是雙親,即這個階段的男孩會出現愛母嫌父、女孩會出現親父反母的複合情緒。孩子正是在親近異性父母質疑同性父母的過程中形成對自身的性別認同和對父母的認同的。

對於孩子來説,處理這種複合情緒並不輕鬆,同樣地,這對父母特別是媽媽來説也不容易。正如上文中的這位媽媽一樣,孩子已經順利度過與母親的共生分離階段,開始向下一個階段發展了,反而是媽媽還沒有處理與與孩子的共生分離。生活中經常見到這樣的例子,很多婆媳、翁婿矛盾,追根究底,與父母同孩子之間“吃醋”行為有關。

我們多次強調,所謂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從一開始就是指向分離的。説來,這是一件悲傷的事,很多父母迫不及待地想要抓住這短暫的親子緣分,結果反而是越攥得緊,親子矛盾越多。這是因為,我們忽略了一件事,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只是跟我們走一段而已,在同行的過程中,父母還肩負着引路人的角色,在孩子走得搖搖晃晃、磕磕絆絆的時候,還需要我們扶一把,送一段。有了這樣的意識,對於孩子的很多問題,我們可能會更理性、客觀些,比如親子之間所謂的吃醋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