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人羣>名人養生>

92歲老中醫談養生 起居有常修德增壽

名人養生 閲讀(2.76W)

中醫越老越值錢,而中醫界更是不乏精神矍爍的老中醫,你一定很想知道他們是如何保養身體的吧?下面就和養生堂小編一起來跟92歲路老中醫談養生吧!

92歲老中醫談養生 起居有常修德增壽

人物小傳

路誌正,男,1920年12月出生,中國中醫科學院主任醫師、研究員。1939年起從事中醫臨牀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首都國醫名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精通中醫典籍,擅長中醫內科、鍼灸,對婦科、兒科等亦很有深造詣。

天人相應,形與神俱

《內經》認為,人是一個整體,人與自然界也是一個整體,人只有與自然界和諧統一,才能達到天人相應,正如《素問·寶命全形論》所説:“人以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人們的養生觀只有建立在這種整體觀念的基礎上,才會發揮其獨特價值。

中醫養生重視內因,同時也不忽視外因。只有正氣強盛、臟腑氣血功能正常,才能使人體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減少和避免內傷疾病的發生。

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言:“恬淡(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説明人體內正氣充足旺盛,邪氣就不會導致人體發病。在自然界面前,人們不僅要做到與天氣相應,也要有效地避免不利因素,掌握自然界的變化規律,並適應之。

調節陰陽,起居有常

養生學認為,任何生命的產生、存在和發展都需要提供一個適宜其發展的生存環境,《素問·生氣通天論》曰:“生之本,本於陰陽。”説明人的生命活動本原於自然界的陰陽,人的各種生理活動都與自然界陰陽四時的變化密切相關。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就是要順應季節變化,春夏之時保養陽氣,秋冬之時保養陰氣,以增強人體對外在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減少疾病的發生。

《素問·上古天真論》強調“起居有常”,人的生活起居規律須符合“四時五臟陰陽”才能避免疾病的發生,保持身體健康

就一年四季而言,春謂發陳,夏謂蕃秀,秋謂容平,冬謂閉藏,是講人的生活起居在四時季節中必須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人體的生理活動才能保持正常。不僅在一年四季中要順應自然,在一天之中亦應如此。

辨證施養,藥食同用

中醫歷來就有“飲食自倍,脾胃乃傷……膏粱之變,足生大疔”的説法,説明飲食不當可以導致疾病的發生。過量的飲食,可使脾胃受損,同樣會導致疾病。養生之道,貴在後天。而後天之道,又當以脾胃為本。

脾胃要注意辨證施養,才能保持人體的精力旺盛。而食物、藥物均有四性五味,如偏陽虛體質的人可以多吃辛味的食品以助陽氣的生髮,偏陰虛體質的人則可以多吃酸甘之品以養陰,藥食同源,一般食養為先,體質偏頗明顯者,才用藥調。

《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食飲有節”。即強調合理的飲食結構及飲食方式。《素問·藏氣法時論篇》説:“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説明谷肉果菜合理搭配,才能補益精氣津血,以利於人體健康。同時,要辛甘酸苦鹹五味調和,忌飲食偏食偏嗜。反對飢飽失常,暴飲暴食。

勞逸結合,修身養性

養生要遵從“和於術數”及“不妄作勞”兩個原則。要根據自己的體質選擇鍛鍊身體的方法,如導引、吐納、氣功、太極拳、八鍛錦等。我非常注重八段錦的作用,每天堅持鍛鍊。另外,每早梳頭半小時可起到按摩頭皮的作用,從而使氣血流通,精神振作。

“不妄作勞”,即提醒人的勞作不要違背常規,應考慮季節、時間、年齡、體力及有無疾病等諸方面因素,不可長時間從事某一種形式的勞作,以防止“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要做到勞逸結合,使活動有益於身心。

我今九十有餘,其趣不減,晨間如不讀書,晚間如不看報章雜誌,則悵然若有所失。孔子《中庸》雲:“大德必得其壽”即“仁者壽”。養生必先修德。所謂修德,即指超越物質情慾,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以保持人體內在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及人與社會的和諧,達到益壽的目的。

中醫養生 每天搓筷子增強免疫力

中醫認為,手部有很多反射區,不斷地刺激手部穴位,就能使內臟受到良性刺激,而逐漸強化其功能。除了雙手,很多日用品也是絕佳的穴位按摩器,筷子就是其中之一。

具體方法是:取兩雙有方稜的日用品筷子,做搓洗筷子動作,兩手反覆搓擦,除了手心外,還應注意搓擦拇指根部的大魚際,每次搓擦5分鐘,每天2次。

對於老年人常見的下肢水腫,筷子按摩也有快速效果。

雙腿用熱毛巾熱敷15分鐘,取筷子1雙,用橡皮筋把兩端纏起。跪在地上,兩膝張開,兩腳也打開,把筷子放在後腳筋處,由下往上推,5分鐘後,換腳再做。

此法主要是按摩承山穴(小腿後側浮起肌肉的尾端)。按摩前,建議先塗些按摩膏或油脂類護膚品,增加潤滑。另外,按摩忌在飯前或飯後半小時內進行。患出血症、骨折、發燒者切勿按摩。

結語:所謂的健康之道、養生之道從來就不難,縱觀歷史,但凡長壽者基本上都是能做到起居有常修德增壽者,所以不妨多學學他們的這種生活方式和心態吧!(文章原載於《城際生活圈》,刊期:2012.05,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