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民俗>節氣>

小暑是什麼意思 小暑的由來和養生

節氣 閲讀(5.65K)

二十四節氣歌裏有這樣一句:夏滿芒夏暑相連,這其中的暑相連中的暑就是指的大小暑,那麼,小暑是什麼意思呢?在小暑裏的養生我們該怎麼做呢?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小暑是什麼意思 小暑的由來和養生

小暑是什麼意思

小暑在大暑之前,人們一直認為在小暑期間,是一年中熱的開始的時候,所以稱為小暑。

每年7月7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05°時,小暑節氣開始。俗話説:“熱在三伏”。我國三伏天氣一般出現在夏至後的第28天,即所謂“夏至三庚數頭伏”。

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温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小暑時節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着熱浪。

《詩經·十月》中描述小暑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牀下。”文中提到的八月即是現在農曆的六月,這也是小暑節氣的時候。

小暑到來,標誌着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有“小暑開始熱,減衣身上輕,抓緊種蔬菜,備足過嚴冬”的説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説:“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

《羣芳譜》載“暑氣至此尚未極也。”此時,暑氣上升氣候炎熱,但並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間,農諺曰“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人們經常會説“熱在三伏”。其實節氣上早有規定,通常在夏至後的第三天便已入伏,其中首個10天為初伏,初伏最早距離夏至僅20天,最晚的也就是30天,小暑離夏至差不多也就在16天左右。

“小暑過,每日熱三分”,小暑節氣期間正好趕上入伏,從小暑至立秋這段時間,稱為“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氣温最高的時候,民間有“小暑接大暑,熱得無處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説法。

“小暑之時,雨熱同季”,雨與小暑有着相依為命的關係,金代詩人龐鑄《喜夏》詩云:“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青奴被薦枕,黃奶亦升堂。鳥語竹陰密,雨聲荷葉香。晚涼無一事,步屧到西廂。”

“大暑小暑,灌死老鼠”,入伏以後,暴雨形成的洪水稱為“伏汛”。

俗話説“伏天的雨,鍋裏的米”,伏汛會對蔬菜和棉花、大豆等旱作物造成不利影響。

有“小暑南風,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之説,意為小暑若是吹南風,則大暑時必定無雨,就是説小暑最忌吹南風,否則必有大旱。

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沖決圩堤,要注意防洪防澇。在江南,小暑時節的雷雨常是“倒黃梅”的天氣信息,“小暑一聲雷,倒轉半月做黃梅”,預兆雨帶還會在長江中下游維持一段時間。

故農諺説“小暑雷,黃梅回;倒黃梅,十八天”。江蘇有小暑日忌西南風的説法,農諺“小暑西南風,三車勿動”,三車是指油車、軋花車、碾米的風車,意思是小暑前後,西南風和東南風的交匯機會多,主年景不好,農作物歉收,風車、軋車、油車都不動了。

“小暑進入三伏天,龍口奪食搶時間,米中耕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閒。”

小暑節氣氣温高,雨水豐富,陽光充足,是萬物生長最茂盛的時期,大部分地區的大秋作物基本播種結束,農村多忙於夏秋作物的田間管理,因此説“栽秧栽到小暑,打的不夠喂老鼠”、“小暑插秧不生根,收割一畝打半升”。

田間管理除澆水外,主要是鋤耬培土,農諺説:“耬禾不攏堆,莊稼長不快”、“大暑到立秋,積糞到田頭”、“攏堆如上糞”、“沒有堆,颳風下雨兩分開”。

棉花開始開花結鈴,生長最為旺盛,盛夏高温是蚜蟲、紅蜘蛛等多種害蟲盛發,應適時防治病蟲,做到“小暑天氣熱,棉花整枝不停歇”。

小暑期間,一方面要加強防洪防澇,一方面要做好抗旱救災,“小暑不受旱,一畝打幾石”,小暑期間的莊稼急需要水,多澆才能滿足高温下作物生長需要。

南宋才女朱淑真《夏螢》寫道:“熠熠迎宵上,林間點點光。初疑星錯落,渾訝火熒煌。着雨藏花塢,隨風入畫堂。

兒童競追撲,照宇集書囊。”樹林間、草叢中都是螢火蟲的樂園,夜幕降臨之後,忽明忽暗的點點白光伴隨着人們度過漫漫長夜。

小暑養生

一、小暑裏關於:温補扶正護佑脾胃

(一)中醫認為,温補莫過於灸法,能壯人陽氣,益人真陰

艾灸有6大功效: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防病保健。古人云:“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灸法,虛寒者能補,鬱結者能散,有病者能治,無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1、灸哪裏才能温補脾腎呢

宋代醫家竇材《扁鵲心書》的一句話:“人於無病時,長灸關元穴、命門穴、氣海穴、中脘穴……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命矣。”這4個穴位是温補脾腎、扶養正氣、延長壽命的要穴。

關元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是元氣出入的關卡;

氣海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是陰中之陽、元氣之海;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能養脾胃;

命門(位於第二腰椎下兩腎俞之間)顧名思義,是人體的生命之門,具有温煦、推動五臟六腑之陽氣的作用。

每天對這4個穴位艾灸10~20分鐘,以皮膚髮紅為宜,可強壯元陽、理脾和胃,增強抗病能力。平時忙碌的人也可以多按摩這幾個穴位。

2、助人為樂足三裏

從中醫經絡學來看,足三裏穴是胃經的合穴,合穴即全身經脈流注會合的穴位,治臟腑疾患,尤其擅長治療腹部疾患。足三裏穴可謂是一個多面手,有通調百病的效果,尤其是脾胃方面的問題。

《四總穴歌》中有這樣一句口訣説得好:“肚腹三裏留。”也就是説,凡是肚腹脾胃方面的問題都可取它來治。

不僅如此,足三裏穴還是一個長壽大穴。若經常刺激足三裏穴,還有防病健身、抗衰延年的功效。

現代人平時應酬特別多,飲食無規律,夜生活過於豐富,再加上平時工作壓力大,因此胃腸方面最容易出問題,如胃痛、胃脹等,而解決這些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多刺激足三裏穴。

(二)、腹瀉剋星有天樞

天熱出門在外,或貪食冷飲,或飲食不潔,常導致腹瀉。李志剛説,有些人一腹瀉就吃止瀉藥,殊不知,很多腸道傳染病發病初期多有不同程度的腹瀉,排泄物能將體內的致病菌及其所產生的毒素和進入胃腸道的有害物質排出體外,減少對人體的毒害。

此時若使用止瀉劑,無疑是閉門留寇,會隱藏真正的病因,延誤治療。這時針灸穴位便體現了優勢。腹瀉病位雖在腸,但五臟六腑是相互聯繫的,一旦其中一個出現問題,都會牽連腸腑,導致大腸的傳導功能和小腸的泌別清濁的功能失常而發生腹瀉。

若是因不潔飲食或感受寒冷發生腹瀉,可以通過簡單的穴位療法來緩解。其中,天樞穴就是一個代表。天樞穴是一個升清降濁的地方。也就是説,你吸收到腸胃裏面的營養物質,就在這裏開始分清與泌濁,營養精微被吸收了,糟粕之物則排出,可以説它是一箇中轉站。

天樞穴在肚臍旁2寸處,為胃經要穴,也是大腸經的募穴,是陽明脈氣所發之處,具有健脾和胃、通調腸腑的功效,能治療很多疾病,如胃痛、腹瀉、便祕、消化不良、噁心嘔吐、月經不調等。

一般來説,便祕用摩法,即用手掌摩此穴周圍,順時針揉,以助腸蠕動;還可用兩拇指點按天樞穴,尤以左側天樞穴為要,從而促進排便。而腹瀉屬於寒性,可用灸法。灸時躺在牀上,兩天樞穴各灸20分鐘,同時再灸神闕穴(即肚臍)數分鐘。

除了天樞穴外,還可灸關元穴和氣海穴,這兩穴都有培本固元的功效,對緩解腹瀉也很有功效。腹瀉時,我們還可以用生薑切成薄片敷在穴位上,再在上面進行艾灸,可以治療過敏性結腸炎。

小暑吃什麼

一、炒鱔片:補中益氣除風濕

俗話説,小暑黃鱔賽人蔘,以小暑前後一個月產的鱔魚最為滋補味美。

南京中醫藥大學養生康復教研室主任郭海英教授介紹説,暑天往往是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的緩解期,而黃鱔性温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強筋骨等作用,小暑時節最宜吃黃鱔。

黃鱔蛋白質含量較高,鐵的含量比鯉魚、黃魚高一倍以上,並含有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黃鱔還可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濃度,防治動脈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對食積不消引起的腹瀉也有較好的作用。

炒鱔片一般比較常見,由於鱔魚腥味重,所以要加入葱、姜、蒜和尖椒、料酒調和。或者在炒前用沸水燙一下,洗去血污,減輕腥味。

二、河蚌湯:清熱解毒滋陰明目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眼科主任夏承志介紹説,長期呆在空調房裏會使眼睛分泌淚液的速度降低,再加上長時間盯着電腦屏幕,自然就容易出現“乾眼症”。對於這類上班族而言,不妨吃些河蚌湯。

夏主任介紹説,中醫認為蚌肉有清熱解毒、滋陰明目的功效。

河蚌富含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維生素A、B1、B2,對人體有保健功效。但是,河蚌買回家後,用清水養2-3天,待其吐盡泥沙後再吃。

河蚌做法很多,燒、烹、燉均可。比如河蚌湯就是很多人喜歡的美食。需要提醒的是,河蚌湯其性寒,脾胃虛寒、腹瀉的人不宜吃。

總結:小暑養生是一個很常見的話題了,可是在小暑養生方面人們還是在不斷的探索,其實每個人在小暑中養生的方法都是不一樣的。這是因為每個人的體質屬性是不一樣的。希望大家能吃文章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