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飲食百科>養生保健>

健康小常識 醫生犀利語句説死病人

養生保健 閲讀(2.01W)

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電視或者是電影場景就是一位病人身患絕症,但是病人的家屬要求醫生不要告知病人的實際病因情況,而是説一些安慰的好話。這樣可以讓病人在心理上面得到安慰,同時不會太大的打擊到病人,那麼為什麼説醫生的幾句話就可以讓病人送命呢?今天我們就隨着本站小編一起去了解關於醫生的溝通技巧以及一些生活中的健康小常識,讓我們能夠更好的與醫生進行交流治病。

健康小常識 醫生犀利語句説死病人

醫生的四句話帶走了一條生命

有一位病重的農村人,好不容易借了點錢去縣城的醫院掛了一個“水平很高”的專家號。一見面,醫生看一些檢驗報告就説:“你來的晚了。”緊接着就是第二句:“沒法治了,”再然後第三句話就是:“回家吧。”當聽完報告之後的病人心理就承受不住了,但是還是央求醫生:“大夫,您再給我看看吧,看看是不是還有其他的辦法?”

“你早幹嗎去了!”聽了醫生的這第四句話,病人當場就腿軟了……中國醫師人文醫學執業技能培訓導師劉志平告訴健康時報記者,這不是虛構的,是一個真實的案例。而這位患者,還沒出醫院大門就一命嗚呼了。

人在生病的時候往往最脆弱,這個時候醫生如何對待他,會對他產生巨大的影響。而如今,有多少醫生在給病人看病時,能抬頭看病人一眼?一旦病人問得過多、問得不專業,又有多少醫生能夠笑臉相待並耐心解答?

我們知道醫學從來都是不是一門很純粹的科學,它是和人進行打交道的,而醫生的職業冷漠也是非常可怕的,因為它會影響一個人生命。

是治病,還是給人治病

着名的醫學先驅希波克拉底有句名言:醫生有三件武器——手術刀、藥物和語言。

很多醫學生入學的時都學過這句話,但工作後,往往最容易忽視語言這種武器。

一位35歲的準媽媽,為在哪個醫院生孩子四處打聽。有一天,她在北京婦產醫院檢查,正好年近過七旬的老大夫吳連方當班。結束檢查後,吳大夫並沒有離開,而是用手臂托住孕婦的頭頸,幫孕婦從牀上起來……這位準媽媽毅然選擇了北京婦產醫院生產。這個故事後來以《尋找温暖的產牀》為題發表在了人民日報上。

人文關懷的缺失就會導致醫患雙方的相互不信任,這樣就會加劇醫患之間的矛盾激化。根據中國的醫師協會的統計,有90%的醫患之間糾紛不是因為技術問題而是因為醫護人員的服務不到位以及溝通不恰當等等的原因造成的。

對於醫生而言,治病越來越像修理機器,甚至個別醫生做完心臟介入手術後都不知道患者多大歲數、到底是男是女,這都反映出了醫學和人文之間距離越來越大。

在傳統思維方式中,醫生的職責是看“病”,醫生只需要關注患者生的什麼病、用什麼藥、如何治療,至於治療態度是否生硬、治療動作是否粗暴、是否有不尊重病人或是漠視患者之嫌,是次要問題。很多地方,醫生語氣粗暴地命令患者“站着、躺下去、衣服掀起來”等現象早就見怪不怪。

問題到底出在哪

“你為什麼如此粗魯地對待我的病人!”

北京協和醫院一位博士在德國進修的經歷讓他終生難忘:他的導師是名艾滋病治療專家,有天出診的時候,一位艾滋病感染者突然發瘋似地衝向他的導師,在胳膊上狠狠咬了一口。這位博士二話不説,一個箭步衝上去,抓起病人的頭髮使勁甩了出去。然後,關切地扶起倒地的導師。

哪想到,老教授一站起來,就衝他吼道:“你為什麼如此粗魯地對待我的病人!”剎那間,他竟不知道如何回答,尷尬萬分。

首都十大健康衞士、北京航天中心醫院心外科醫生曲波曾經把照顧入院病人比做“作畫”,醫生畫好一筆,護士來畫好一筆,甚至護工畫好一筆,才能完成這一傑作。

“一個敗筆,就能毀掉一幅名畫。”從1994年起,他負責的科室,出現去世病人,醫護人員都默哀致敬,完成這幅“名畫”的最後一筆。而這個規矩,也作為唯一不處罰的條例寫入科室規章。

醫生不是神仙,不能包治百病。着名神經外科專家凌鋒教授感慨,“醫學本來就是個非常不確定的學科,不能因循守舊。尊重生命,敬畏生命,體現在醫生對技術精益求精的一種情感,把這種情感融化在血液中,就會成為手術前那嚴謹縝密的分析,手術中那一刀一剪的精確,手術後那無微不至的觀察,決策時那設身處地的思考。”

醫學人文,到底能不能教

知識是能傳授的,而德行能否傳授?

“即便德行教不會,至少有些準則和規矩是能教的。譬如,醫患溝通的一些原則與方法,以前醫生要經過很多年才能體悟到,現在我們可以通過教授,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學習和掌握。”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院長張大慶表示,還是要真正從道德和價值的層面,而不是技巧的層面來教育醫生。

給醫生:請記得迴應患者

沒有一個醫生不是真心想把病人治好的。然而現實中,醫患矛盾的產生,往往就是在關鍵時刻,醫生們“不會説話”——不知道怎樣向患者解釋病情。”醫師人文培訓導師劉志平説,“這裏面學問大得很。”

比如,患者一進診室的門,醫生就微笑、點頭,就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建立起醫生和病人之間的信任。“讓患者感覺到你是他可以依靠的人。”

然後,耐心地讓病人敍述自己的病情,面臨的困惑,盡情釋放內心的恐懼和壓力,在這個過程中,醫生應該頻頻地點頭、用一些“嗯、嗯”的語氣詞,表示理解,讓患者感受到尊重。

在向患者解釋病情時,醫生要注意病人的背景,農民患者對醫生的話較為言聽計從。教師人羣則被很多醫生公認為“最難聽話”的病人,因為他們有很嚴謹的探討精神,喜歡追根求源弄個明白。

那麼,就請醫生在治療方案的選擇、藥物副作用與藥效的比較、手術與保守治療的利弊衡量上,一定要注意解釋決策的過程。“總之,言不在多,有愛則靈。” 優秀的醫療技術、高新的醫療設備,並不總能減輕患者的痛苦。醫生良好的語言,不是藥物勝似藥物,可以減輕患者心理壓力,讓他更加配合治療。

而“不愛説話”常常導致漫長而艱苦的治療功虧一簣。

剛剛成功做完支架手術的一位老人,出院當天,小孫子來病房接爺爺回家,老人一高興,彎腰抱起迎面跑來的小孫子,當時就病症復發去世了。事後,悔恨的醫生們自責:“要是早點説一句術後注意,也許就不會這樣了。”

同樣是剛手術完的老人,家人接老人回家,抬着擔架上6層樓時,由於忽上忽下地搖晃,老人冠心病復發。搶救無效而身亡。事後醫生們悔恨:“要是説一句話,讓他們抬輪椅上樓,也許就不會這樣了。”

“如果病人走出你的診室以後不能夠做到病情得以減輕1/3,你就不是一個好醫生。”一名地方衞生官員説。

美國紐約東北部的撒拉納克湖畔一片墓地中的一塊墓碑上,鐫刻着一位着名醫生特魯多的名言——“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這話,值得所有的醫生記一輩子。

醫生和患者之間應該怎樣溝通

就醫的時候最重要的莫過於和醫生的溝通,這是治療的第一步,只有醫生正確的掌握了你的病情才能對症下藥,但是往往溝通的時候不是特別順利,導致患者進行治療的時候產生牴觸心理,延誤病情好轉,可見溝通是如此重要,那麼醫患之間應該如何溝通呢?

醫生的溝通技巧

學會傾聽

在病人描述病情的時候要學會傾聽,千萬不要打斷病人講話,這是對人的不尊重,不禮貌,會讓病人對你的印象變差,進而對你的醫術產生質疑,影響以後的治療。

一心一意

每次只看一個病人,不要同時看好幾個病人,因為這樣會使的病人認為自己不被重視,從而引起牴觸心理,和病人交談的時候要一心一意,不要三心二意。

耐心交流

患者在患病的時候情緒難免不穩定,可能會出現情緒激動的情況,此時,作為醫生一定要有耐心,不厭其煩的跟病人交流,不能顯出一副很不耐煩的樣子,更甚者與病人起了爭執。

説話威嚴

通過病人的描述,你對病人的病情有了大概的瞭解,然後根據你的經驗對患者的病情進行確診,此時你説話的時候需要有威嚴,讓患者覺得很有權威性,才會對你產生佩服心理,堅定了治好的信心。

解釋處方

確診後就可以開處方了,寫完處方後一定要對病人進行解釋,交代服用方法以及下一步的治療方案,切不可讓病人茫然若失,不知所措。

患者溝通技巧

清楚描述病情

這是治療的第一步,很多患者在描述病情的時候含糊其辭,不能詳細和正確的描述自己的病情,使得醫生不能正確的對你的病情進行判斷,更有甚者導致醫生的誤診,可見,清楚的描述病情是很重要的事情。

態度要端正

人在生病的時候難免會心情不好,時常發脾氣,當你就醫的時候一定要剋制自己的不良情緒,你找醫生看病,是你有“求”於人,所以態度一定要端正。

不要插話

當醫生對你的病情進行診斷的時候,不要打斷醫生的講話,這是很不禮貌的行為,即便是你真的有問題想要提問,也要等醫生説完之後,這是人與人交往最基本的禮儀。

注意事項

學會傾聽不限於醫患之間的交流,人與人之間也理應如此。

醫生在為患者診斷病情的時候一定要有威嚴,讓病人覺得你很有權威,提高患者的信心,這樣有助於患者接下來的治療效果。

在別人説話的時候不要打斷,這是做人最基本的禮貌,也是人與人交往最基本的禮儀。

結語:我們在看了上文中,由於一些醫生的不負責的一句話就會導致病患出現病情惡化或者是直接一命嗚呼的現象出現,那麼這也就告誡大家不管是醫護人員還是病患在與其進行溝通的時候都應該要做到描述清晰,態度端正,和藹温婉的去交流,而不能夠給病患帶來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