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飲食百科>養生保健>

西學東漸 西醫怎麼被傳進中國

養生保健 閲讀(1.18W)

如今,西醫成為人們日常行醫看病的主要方式,早已取代了往日中醫的顯赫地位。然而,在它初傳之時,並未引起人們太多的重視,人們更多的是對它的好奇。

西學東漸 西醫怎麼被傳進中國

西方醫學是以古希臘、古羅馬醫學為基礎,並隨着自然科學的進步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西醫作為一門科學,16世紀以後大規模進入中國。

然而,西醫最初走進中國時,不是具體醫道的傳播,而是以介紹西醫的基礎生理學知識為主。明末關於這方面的知識,首先零散地出現在一些傳教士的着作中。入華的耶穌會士,為吸引更多的中國人入教,對16世紀西方新興醫學特別是比利時維薩留斯《人體的構造》中的人體生理知識給予了一定介紹。1569年,主教加內羅在澳門設立醫院,可謂近代西醫傳入中國之始。利瑪竇的《西國記法》則是西方傳入中國的第一部心理學着作。湯若望的《主體羣徵》(1629年刻印)對人體解剖學進行了介紹。更為系統全面介紹人體生理的着作是《人身圖説》和《泰西人身説概》。

《人身圖説》主要論述臟腑、脈絡、溺液、女人自貢、胚胎等內容,共28篇,並附有五臟軀殼圖形21幅。《泰西人身説概》上卷敍述人體骨、肉、筋、皮、脈絡等15部,下卷闡述總覺司、目、耳、鼻、舌、四體覺司、行動、語言等8部。此外,西方的醫療制度、醫院設施、藥物藥房等內容也在一些着作中提到。但明末西醫的傳入只是一個開始,難以被接受。到了清代,西醫才開始被應用。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前後,康熙因身體欠佳對西醫產生興趣。他對傳教士白晉等人講述的西醫中的病因知識及相關的生理學,特別是17世紀法國解剖學家韋爾納的着作頗感興趣,指令他的最好的一個畫家,專畫人體解剖圖像,並將中醫中的銅人模型與之進行對比,發現銅人模型也有靜脈但無動脈和血管。1698年,法國傳教士巴多明參考最先進的西醫理論,用了近五年的時間將白晉等人的講稿整理譯成滿文,編譯成《按血液循環理論及戴尼新發現而編成的人體解剖學》。康熙帝對此很關注,但為維護封建禮教未令刊行。此書在丹麥哥本哈根皇家圖書館被發現,1928年以《解剖學詮釋》出版。

西醫入華後,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有些學者對西醫產生了濃厚興趣,常與傳教士研討西醫,行醫也兼採西醫治病。王宏翰便是第一位接受西醫的醫家。1688年王宏翰四卷本的《醫學原始》集中反映了他所受西醫的影響。乾隆時的王清任,也是篤信西醫的學者,平素常以未見人體臟腑為憾。1797年,灤州瘟疫流行,小孩死者多且多無棺材。王清任趁機察看小孩死者臟腑達三十多人,才弄清中國古代醫書所繪臟腑與實不符,後着成《醫林改錯》記述腦髓説,頗多卓見。

排斥西醫者也大有人在。經學家俞正燮出於反宗教情緒,誣衊中外的臟腑不同,抨擊西醫。姚瑩在《康猷紀行》中講述天主教源流,也引粵中奏章説習教的人,藉此誘淫婦女,取人死後目睛。

西醫,由於它在人體結構和生理功能認識及醫療體制上較中醫有所長,引起了人們出於獵奇心理的關注,但並未對中醫引起衝擊和震盪。直到1908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後在數日內亡故,太醫院因而獲咎。太醫院作為舊時代傳統中醫的象徵從此消失。在清末至辛亥革命建立新政權時期,西醫被納入國家行政部門。這表明,西醫已正式進入中國,佔據中國醫壇的首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