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風雲人物>

段祺瑞軼事 寧願下台也要推行北洋政府關税自主

風雲人物 閲讀(1.7W)

1925年7月,法國政府批准九國公約,中國召開關税特別會議的障礙至此得以解除。此前中國的關税是簽訂辛丑條約時所定,税率為值百抽五,這麼低的税率不僅史無前例,而且為世界各國所未有,本身就帶有如庚子賠款一樣的侮辱和懲罰性質。

段祺瑞軼事 寧願下台也要推行北洋政府關税自主

中國參加一戰併成為戰勝國後,中方代表在華盛頓會議上提出了關税自主問題,理由是戰敗國尚無協定關税特例,中國是戰勝國,更不應受此約束。各國代表無詞可駁,於是決定在九國公約收效後,中國可召集各國來參加關税特別會議。

關税會議在國內贏來的多為叫好聲和掌聲,段祺瑞本人更把召開關税會議作為自己政治生涯中的得意之筆,始終全力以赴。在關税會議籌備期間,有一天段祺瑞在和幕僚曾毓雋談及一些有關會議的主要問題時,曾毓雋不無憂慮地説道:“關税會議各國未必能順利通過,即使如願以償,內部糾紛勢必甚於今日。”

段祺瑞甚為驚訝,立刻問他:“何以見得?”

討論自主關税,必然涉及到近代中國一個很特殊的税收制度,即厘金制度。厘金最早產生於清末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當時是為籌集兵餉所臨時設置,後來便成了一種新税種。這是一種非常雜亂,無法度可守的税制,而且從清末開始,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就為地方所自由處置,被認為是地方擅專和割據的經濟基礎。

各國要求中國將裁撤厘金與海關加税同時進行,即“裁釐加税”。曾毓雋所提到的“內部糾紛”就跟裁撤厘金有關,他對段祺瑞説:“大家一向所爭的是地盤,不完全集矢於中央,一旦決定裁釐加税,各地在爭權奪利時,勢必把矛頭全部集中在老總一人身上。”段祺瑞聽了毫不猶豫地答道:“我以國家利益為前提,內部糾紛可由內部解決。”

段祺瑞對關税會議寄予了無限期望,他認為開幕式關係到國家主權和財政税收,因此決定親自出席,以示重視。為了聽取各國代表的發言內容,他需要配備一個會多國語言的翻譯。這種人才在國內非常稀缺,段祺瑞想到了被喻為“清末怪傑”的辜鴻銘,就讓曾毓雋的叔父、時任執政府外交次長的曾宗鑑出面邀請。

曾宗鑑是辜鴻銘的學生。他認為由自己突然邀請老師擔任翻譯不夠禮貌,還不如讓曾毓雋代為約請。曾毓雋是辜鴻銘的小輩,但與辜鴻銘卻是忘年交,朋友説話反而比師生更好措辭。他也因此向段祺瑞建議:“約他(指辜鴻銘)參加關税會議不難,不過最好給以高等顧問的名義,每月饋贈數百元的車馬費。”

取得段祺瑞的同意後,曾毓雋第二天就前去拜訪辜鴻銘。見面之後,他首先代段致意,隨後拿出了高等顧問聘書和兩個月共一千元的車馬費。辜鴻銘為人非常機敏,不待曾毓雋開口説明來意和要求,就説:“段執政想利用我當關税會議場中的喉舌吧?”

在得到曾毓雋的確認後,辜鴻銘答應得非常爽快:“關税會議關係到國家主權問題,這是我義不容辭的,到時我一定參加。”

1925年10月26日,關税特別會議在中南海居仁堂如期召開。除九國公約的參與國外,美國還介紹了瑞典、挪威、丹麥三國加入,從而由九國變成了十二國。段祺瑞親自出席開幕式並致開幕詞,辜鴻銘也隨段祺瑞出現於會場。他身着長袍,套上大袖口的馬褂,腦後拖一根辮子,神態怡然,隨聽隨記隨譯,舉止格外拉風,引起了會場上中外人士的一致注目。

開會第一天,中國政府即按普通品至奢侈品的不同規格,提出要加徵值百抽五至值百抽三十的臨時附加税。各國代表對中國的開價如此之高表示驚訝,認為已經超過九國公約的範圍。經過談判,中外商定在裁釐未實現之前,先設一個為期三年的過渡期,在此過渡期內,關税依照九國公約,對進口商店一律按普通品值百抽二點五,奢侈品值百抽五的辦法徵收附加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