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風雲人物>

解密段祺瑞的艱難決擇 要不要繼續仇視日本?

風雲人物 閲讀(4.28K)

當初大隈內閣的對華政策,尤其是“二十一條”,即便在日本國內也廣遭非議,日本元老派和其他持重穩健人士都對此表示不滿。日本元老山縣有朋的嫡系、時任朝鮮總督的寺內正毅評價道:“大隈內閣向中國要求二十一條,徒惹中國人全體之怨恨,而日本卻無實在利益。”

解密段祺瑞的艱難決擇 要不要繼續仇視日本?

在大隈即將倒台前夕,寺內便被山縣等元老選定為繼任者。鑑於前任在對華外交上的失敗,寺內主張“中日親善”,以緩和中國國內的仇日情緒。為此,他以西原龜三為特使,派西原以個人名義來華,對政策調整的可能性進行試探。

西原本人自稱是“王道主義者”,指責大隈內閣的對華政策是“霸道主義”,持強烈反對態度。西原來華後見到的第一個高官是有親日派之稱的章宗祥。他告訴章宗祥,寺內不久將組閣,新內閣會一反從前政府的態度,徹底實行“中日親善”。

章宗祥因為還沒有完全弄清西原的底細,所以未與之進行深談,對西原的親善之談,他也認為只不過是普通的門面話。可是在得知寺內有可能成為日本下屆政府的首腦,西原又是這位未來首相的使者後,段祺瑞卻非常重視,立即予以接見。

當初在日本提出“二十一條”時,段祺瑞曾是政府要員中為數極少的主戰派,那時他對日本的態度,如果用現代政治術語來描述就是鷹派。不過另一方面,段祺瑞又是一個實用主義的政治家。他認識到,隨着世界大戰的爆發,國際環境已開始發生變化,中國的對外政策也必須適應於這一變化。

早在民國創建之前,身為清廷要員的袁世凱就主張實行“遠交近攻”的外交政策,即聯合美國、德國,制約日本。在袁世凱成為民國元首之後,這一政策得到延續,中日關係也因此十分緊張,“二十一條”正是這種形勢下的產物。

段祺瑞主張將“遠交近攻”改為“一律看待”。他説:“中國對於各國宜取一律看待主義,彼以誠意來,我亦以誠意往。”換言之,只要其它國家主動示好於中國,就沒有必要先入為主地予以排斥。以此新政策來看待日本,如果寺內新內閣真的能夠改變對華政策,則絕不妨礙他老段由鷹派轉變為鴿派。

這時德日因一戰已成為敵對國。為了表明自己並不親德,段祺瑞在接見西原時,便要他回去轉告寺內:“日本因為我留學德國,故認為我和德國有着特殊關係。這誠然是多餘的顧慮。”

寺內曾赴法國,並擔任過駐法公使館的附武官,段祺瑞以此打了個比方:“據説寺內先生長期在法國,但並沒有人説他與法國有特殊關係。我所想的只是中國和東方。”

此次接見不久,段祺瑞即派章宗祥出使日本,與日本加強往來和接觸。臨行前,章宗祥請示對日基本方針,段祺瑞向他明確交待:“遠交近攻之策,自不適用於今日。”章宗祥素來主張與日本搞好關係,見作為總理的段祺瑞與他見解相同,“心中為之一安”。

當章宗祥以駐日公使的身份出使日本時,寺內內閣已經正式成立,西原又跑來與章宗祥會晤。

雖然大隈內閣已經下台,但當時中國各地仍有大隈內閣所派遣的浪人在到處興風作浪,盡情搗亂,尤其是山東膠濟沿線一帶折騰得更兇,這讓章宗祥感到十分頭疼。既然西原一直把話説得那麼漂亮,他就決定用投石問路的辦法來試一試,於是便託西原傳話給寺內,要求予以解決。不久,日本政府果真下達命令,取締分散中國各地的浪人,要求一律限期回國。之後在西原的促成下,日本向中國提供了第一筆交通銀行借款,以作為表達其“誠意”,讓中國消除戒心的見面禮。

其間因段祺瑞下野,中日關係未再取得進展。直到段祺瑞“三造共和”,得以重新上台,他才重新考慮外交政策。這時,時任交通總長的曹汝霖提出了一個新見解。他認為,“遠交近攻”是強國才能採取的策略,中國只是一個弱國,作為弱國,既不適宜於“遠交近攻”,也不能單純的“一律看待”,而只能採取“近交”、“善鄰”的政策,説白了,也就是必須採取親日政策。

曹汝霖的這一見解,博得了段祺瑞的讚賞。他在送此前一直在天津活動的西原回國時,特地請西原向寺內轉達自己的意向:“中國的政局幾經變化後,我再度出任總理。將來一切施政,當按預定方針進行。”

得到西原帶回的這一重要訊息,寺內內閣作出決定:“對段內閣給予相當友好的援助。”至此,日本政府終於明確了全力援段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