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風雲人物>

大將軍施琅是如何一舉收復台灣的?

風雲人物 閲讀(2.67W)

施琅收復台灣一事,對於大清來説是一件大事,總體來説,他維護了國家的領土統一完整,並且也正式在台灣設省,從法律上確定了台灣屬於中國不可缺少的部分。那麼當時是誰收復台灣的呢?

大將軍施琅是如何一舉收復台灣的?

康熙帝在解決東北邊疆沙俄侵擾和西北噶爾丹叛亂的同時,還有條不紊地把東南沿海和台灣島收歸了版圖。 鄭成功到台灣後不久,就生病去世了。他的兒子鄭經率領鄭氏部屬,在台灣和福建沿海一帶活動,仍然沿用明朝年號,堅持反清復明。但是,在清朝已經穩固統治了大陸的情況下,恢復明朝是根本不可能的。

公元1681年,康熙帝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籌劃攻台。施琅(1621~1696)是福建晉江人,他以擅長海戰著稱,曾隨鄭成功起兵抗清,後投降清朝。這次出征,是施琅夢寐以求的願望,他到了福建後,就佈置打造戰船,操練水師。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施琅率領水師山發了。台灣鄭氏早已聽到風聲,派久慣海戰的大將劉國軒坐鎮澎湖。劉國軒修建炮城,排列戰艦,準備迎戰。十六日,清軍船隊集齊,兩軍開始交戰。施琅一馬當先,首先駕船衝入敵陣。鄭軍氣勢強盛,各營鎮戰船爭先恐後,圍繞清軍戰船猛攻,施琅被流彈擊中受傷。清軍船隻多,擠在一起,難以發揮威力。初戰受挫,施琅傳令各船將士不許卸甲,嚴陣以待。

二十二日清晨,清軍誓師出戰。施琅將船分為8隊,每隊7只,他自己統領一隊,居中調度。又派80只船為後援,50只船在東側截敵後路,50只船在西側作為疑兵進行牽制。兩軍相遇後,炮如雨下,煙氣蔽天。在清軍的奮力衝殺下,鄭軍漸漸不支,將士喪失了十分之七八。劉國軒知道大勢已去,不敢再戰,急忙率領殘兵敗將,退回台灣島。

台灣一些鄭軍將領聽説清軍來勢兇猛,紛紛派人與施琅接洽,裏應外合,協助清軍。清軍兵不血刃,佔領了台灣本島。清軍佔領台灣的消息傳到京師,康熙帝大喜,封施琅為靖海侯。當時,朝廷上有些人以為大功告成,主張放棄台灣不管。施琅堅決反對,上疏力爭,提出台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保衞東南沿海的天然屏障,一旦放棄,必然重被荷蘭人佔據。 康熙帝完全贊同他的主張,下令設立台灣府,下屬3縣,歸福建省管轄。

從此,台灣正式隸屬中央政府,列入了清朝版圖。這對於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外來侵略有着重要意義。施琅後來也一直被清朝重用。

這件事就這麼完成了,至於施琅其人,到底是一個功臣還是一個叛將自有後人評述。我們再次不必多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