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戰史風雲>

美國公眾是怎樣瞭解南京大屠殺的?

戰史風雲 閲讀(3.19W)

美國公眾對南京大屠殺的認識分三個階段:

美國公眾是怎樣瞭解南京大屠殺的?

南京大屠殺剛剛發生時,在南京的美國傳教士和新聞記者向世界各地報道了日軍的暴行,激起了美國人民強烈的反日情緒。

冷戰開始後,南京大屠殺神祕地從美國國民的視野中消失了幾十年。

1997年12月,美籍華裔女作家張純如出版《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喚醒了美國人民關於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記憶。

人間慘劇

南京淪陷後,留駐的18名美國人(主要是傳教士和新聞記者)懷着悲憤和恐懼的心情,在信函、日記或筆記中,記下了親眼目睹的日軍血腥暴行。

貝德士在家書中痛苦地説:“城裏差不多每一棟房屋都被搶劫一空”,“小至11歲的女孩和老到53歲的婦女橫遭姦污”,“無辜平民被肆無忌憚地槍殺或刺死”。費吳生在日記中記述了“有個5歲的男孩被刺刀戳傷了18處,一個婦女的臉被砍傷17處,腿上也有幾處受傷”。麥卡倫在致家人的信中驚呼“我從未聽過或見過如此暴虐。暴行,暴行,還是暴行!”馬吉牧師在致朋友的信中心有餘悸地説:“這使人想起古代的亞述暴行。我們未曾料到如此恐怖,當這些事情開始時,對我們是可怕的震撼。”完全震驚於日軍的野蠻和兇殘。福斯特咒罵日軍為“披着人皮的野獸”,威爾遜把淪陷的南京比作“當代但丁的煉獄”。這些資料至今保留在耶魯神學院圖書館內,成為證實南京大屠殺的可靠憑證之一。

美國記者率先向世界報道了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情況。弗蘭克·蒂爾曼·德丁在1937年12月18日的《紐約時報》頭版新聞上,發表了《屠戮意味着佔領南京———俘虜全部被殺》,指責日軍“大規模的搶劫,對婦女施暴,殺戮平民,把中國老百姓從家中趕出來,大批處死戰俘與強迫徵集壯丁,把南京變成恐怖城市。”公開揭露了日軍的暴行。

耶茨·麥克丹尼爾在同一天的《芝加哥論壇報》上發表《戰地記者日記內描述的南京恐怖》中無奈地説:“我對南京的最後印象———死亡的中國人,死亡的中國人,死亡的中國人。”向世界描述了一幅屍積如山的人間地獄圖。1938年回國的費吳生帶回了馬吉牧師祕密拍攝的屠殺現場照片和鼓樓醫院傷患者影片,在美國各地放映和展覽,揭露南京大屠殺。

正是通過新聞報道、攝影照片、紀錄影片和雜誌、小冊子等,使美國民眾瞭解了日軍殘殺無辜平民,肆意姦淫婦女的野蠻行徑,譴責日本的呼聲越來越高。日軍炸沉美艦帕奈號,毆打美國在華外交官阿里森等,更激起了美國國民的憤怒。於是,美國民眾通過基督教團體、婦女團體、教師學生團體、工會以及其他市民團體,紛紛開始向南京等地的難民提供食品、住所、藥物等救濟物資,同時也發起了抵制日貨運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美聯合抗戰,美國國內也開始收集日軍侵華暴行的證據。1942年3月,美國出版了《1937年至1938年冬日軍在華暴行》,以南京大屠殺為例,向美國民眾宣傳日軍的兇狠和殘暴,激勵中美人民的抗戰決心和鬥志。

集體忘卻

曾經讓美國人民極為同情、震驚和憤怒的南京大屠殺在冷戰開始後,卻從美國民眾的視野中神祕地消失了。

這其中既有日本右翼勢力對揭露南京大屠殺真相的阻撓,也有“受害者本身的沉默”,使亞洲以外的國家對南京大屠殺知之甚少。親歷南京大屠殺的美國傳教士在回到美國後又遭審訊和隔離,身心遭受重創,大都過早地離開了人世。如,斯邁思博士1951年離開金陵大學回國,邁納·瑟爾·貝茨則遭到拘留審查,馬吉於1953年在美國去世。美國政府此時為獲得日本的友誼和忠誠,不僅包庇了許多日本戰犯,使他們重返政壇,還企圖從公眾意識中抹煞南京大屠殺。美國共和黨參議員麥卡錫在20世紀50年代初掀起了反共反民主的政治迫害逆流,不僅使倖存的傳教士三緘其口,而且專家學者也怕引火燒身,對南京大屠殺避而不談。

南京大屠殺似乎成了美國學術研究的禁區,在美國卷帙浩繁的二戰史研究叢書中很難發現關於南京大屠殺的點滴記載。據張純如調查:到冷戰結束前夕,美國公眾所讀的綜合的或“權威”的二戰歷史著作中,幾乎沒有一本詳細記述南京大屠殺。如,《美國二戰圖片史》(1966)是連續多年最暢銷的單本二戰圖片史圖書,其中竟無一幅關於南京大屠殺的照片。亨利·米歇爾的經典名著《二戰風雲錄》(1975),在947頁的篇幅中對南京大屠殺隻字未提。在長達1178頁的格哈特·温伯格的鉅著《戰火中的世界》(1974)中,南京大屠殺僅僅被提到兩次。直到1987年,在羅伯特·萊基的著作《來自魔鬼:二戰紀實》中,才有一段關於南京大屠殺的記載。在全部美國中學歷史課本中,只有寥寥幾本提到了日軍在南京的暴行。儘管目擊南京大屠殺的傳教士、新聞記者留下了豐富的一手資料,卻沒有一位美國作家或學者用它撰寫一篇關於南京大屠殺的研究論文或紀實作品。由於刻意的忘卻,南京大屠殺成了美國人的“盲點”,幾乎被忘記了。

感到憤怒

隨着冷戰的結束和中美關係相對平穩的發展,南京大屠殺再次引起美國民眾的關注。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出版了大量關於日軍慰安婦、活人醫學試驗、細菌和毒氣戰,以及南京大屠殺的小説、論文和著作。

1996年8月至1997年1月,耶魯神學院圖書館舉辦了“美國傳教士對南京大屠殺的見證”展覽,首次向公眾展出了南京大屠殺時期,這些留守傳教士的信件、日記、筆記、照片等資料。該館的瑪莎·斯茉莉還編輯出版了《美國傳教士對南京大屠殺的見證,1937-1938》一書,客觀公正地再現了當年日軍的血腥暴行。美籍華人社會活動家也通過展覽南京大屠殺的實景資料,利用互聯網介紹大屠殺的事實和圖片,以馬吉牧師拍攝的照片和影片為基礎製作錄像等,介紹和宣傳南京大屠殺。美國人民為人類社會曾發生如此慘劇卻毫不知情而氣憤,更為日軍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而震驚。

今天的美國公眾利用圖書雜誌、電影電視、互聯網等各種途徑,獲得越來越多關於南京大屠殺的信息,對日本右翼分子竭力掩蓋南京大屠殺真相的行徑感到憤怒,要求政府向日本施加壓力,迫使其承認戰爭中的暴行。二戰老兵吉爾伯特·海爾叱責日本人在靖國神社內供奉甲級戰犯,無異於“在柏林中心為希特勒建造一個大教堂”,表達了強烈憤慨之情。1996年12月3日,美國司法部列出了日本戰犯的名單,禁止他們進入美國。1997年4月,前美國駐日大使沃爾特·蒙代爾公開要求日本必須誠實地面對歷史,希望日本為其戰爭罪行充分道歉。同年春,美國議員同人權活動家一道起草了一項提案,譴責日本在二戰期間虐待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戰俘,要求日本向戰爭受難者正式道歉和賠償。

美國影視界也為揭露日軍暴行而錄製了南京大屠殺紀錄片。郎恩·喬瑟夫博士獨家拍攝的《南京夢魘》,在美國的加州、華盛頓、紐約等地上映,真實而殘忍的場景使許多美國觀眾陷入悲痛之中。美國在線副總裁泰德·萊恩塞斯投資拍攝的大型紀錄片《南京》,不僅再現了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事件,而且影片內容更使人“脊背發涼”。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美國駐日使館公開表示“失望”,某種程度上也是美國人這種民意的體現。

美國人民對南京大屠殺的認知歷程再次告訴我們———真相無法永遠被掩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