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母嬰>幼兒教育>

多少學習壓力是父母給的

幼兒教育 閲讀(6.32K)

如今的父母個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的生活、學習都給予無微不至的關心,但不知不覺中,他們也給孩子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為此,我們請到著名考前心理輔導專家、北京回龍觀醫院副院長王紹禮,來給有孩子的家庭減減壓。

多少學習壓力是父母給的

嘮叨型:現身説法天天管

“一聽到我爸説他過去的事情,我的腦袋就有要炸開的感覺。”魏銘説,無非就是自己當年差一點點錯失了上大學的機會,在工作時被別人遠遠拋在了後面。“如果我能考上大學,一定不是現在這個樣子。”這是魏銘父親最常説的一句話。“你看看現在,就業多難呀,一個職位幾千人擠破了頭往裏鑽。爸爸媽媽把你養這麼大不容易,就是不想你再走我們的老路。”

有很多父母,因為自己年輕時不夠如意,就把全部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希望他們考上重點大學,學業有成,畢業進名企,一輩子生活無憂。這種期望是好的,但父母們恰恰忽略了,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不是用來實現父輩夢想的工具。人只要進入社會,就註定不會一路坦途,讓孩子覺得只有“考上、考好”這一條路可走,反而會讓他們厭倦學習,極大打擊他們的積極性。

這種類型的父母,往往功利心很強,希望把自己沒有得到的東西,都在孩子身上找回來。時間長了,孩子會牴觸與父母交流,甚至把自己不甚成功之處,都歸咎於自己不甚成功的父母,丟了信心,也丟了責任心。家長一定要端正心態,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道路,一條高速公路有許多入口,如果孩子錯過了一個,還有下一個入口可走。家長儘量用積極的事例和他們溝通,談論自己經過努力獲得的成功,會大大增加孩子的信心。

保姆型:一舉一動監控。

嚴小薇從小就是家裏的掌上明珠。成績優異的她,更被全家人寄予厚望。自從上了國小,爺爺奶奶都從老家來到北京,加入她的“保姆大軍”。每天早上奶奶變着花樣做早飯;爺爺則去好幾站地外的早市給她買土雞煲湯;爸爸是每天上學放學接送她的司機;晚上在家做作業,媽媽幾乎五分鐘就探視一次,端茶倒水更是跑得勤快。媽媽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你什麼都不用幹,只管學習。”

即將參加大學聯考或會考的孩子並不是什麼特殊人羣,作為一個正常的社會人,他們也有自己的日常生活。家裏人的過度關注,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處於“監控之下”。不少孩子在考前難敵壓力走上自殺自殘的歧途,並不是因為對自己沒信心,而是無法直視家人過於殷切的目光。舉全家之力為孩子考試保駕護航,只會把孩子逼上“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懸崖邊緣。

為孩子保證合理的營養、舒適的環境並沒有錯,但是一定要注意適度。可以給孩子做一些精緻的菜餚,但沒有必要端到他們面前;可以不讓孩子幹額外的家務,但收拾自己房間、上學放學這些分內事,家長還是不要代勞的好。讓孩子覺得自己並不“特殊”,反而有利他們於成長。

暴力型:越罵小孩越叛逆

朱莉一直不屬於班上的優等生,平時考完試,父母看到分數就沒有好臉色,“我告訴你,考不上好學校你就別想找到好工作,你以後過得不好可別怪我們沒把你教好。”媽媽這種夾槍帶棍的教訓,常讓朱莉覺得無地自容。

不管有多少人蔘加考試,也只有一個第一名,總得有人排在第二、第三,甚至倒數第一。每個孩子的天賦不同,作為家長,需要做到的是,接受孩子的現狀。尤其是14—18歲之間的孩子,本來就具有青春期的叛逆,一味打罵和諷刺挖苦,只會讓他們會變得焦慮、低落,內心的困悶,可能演變成極端的發泄。

對待孩子的成長,家長需要有一顆平常心。兩三個月的時間,不會讓一個孩子從差等生變成年級第一,但無論如何,家長都要表現的有信心,讓孩子在能力範圍內發揮到最好。不妨多説些鼓勵的話,比如“只要你努力了,爸爸媽媽就知足了”。

沉默型:啥都不説更緊張

“臨近考試,越來越緊張,我每天回家做題都要到十一二點。這幾個月,家裏一天比一天安靜,我爸媽電視也不敢看,話也不敢説,連走路都躡手躡腳的生怕打擾我。”陳星説,父母一個賽一個緊張,好像生怕影響他。

家長的沉默往往會給孩子帶來兩個感覺,一是不被重視,二是人為製造了緊張氣氛。

針對第一種情況,可能會導致孩子沉默消極,如果持續時間較長,可能會導致孩子性格內向、孤僻,自我封閉不與人交往,或衝動、過激、偏執,神經質的人格特質。對於第二種情況,父母絕口不提考試,本意是為了避免給孩子造成壓力,但在無形中暗示孩子,“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全家的生活節奏都因為你而改變了。”往往家長表現地越不自然,孩子心理的負擔就越重,出現自殺等極端時間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家長一定要努力在家中營造“一切如常、歡樂和諧”的氣氛,多和孩子開開與學習無關的玩笑,父母雙方,也儘量表現出關係很融洽,這樣才能將孩子的壓力降至最低。至於不看電視、不敢説話,完全沒有必要。如果怕影響孩子,可以減少看電視的時間或降低音量,一些輕鬆的節目,也邀請孩子一起看,能緩解他們的緊張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