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母嬰>幼兒教育>

親情伴抑鬱學生走出困境

幼兒教育 閲讀(3.11W)

近年來抑鬱症在青少年中的發病率一直走高,其中少兒發病率為0.5%至2.5%,青春期青少年則高達2%至8%,且往往比成年人更具有自殺傾向。

親情伴抑鬱學生走出困境

孤獨:青春期抑鬱突出表現

“青春期本來就是一個容易煩惱的階段,而女孩比男孩更容易陷入抑鬱。”廣東省人民醫院省精神衞生研究所副所長許明智教授指出,青少年抑鬱症的成因主要有三種。一是生物學因素,如遺傳、內分泌和心理社會學等綜合因素。研究顯示,抑鬱症主要與患者大腦的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神經遞質的功能低下,或對其不敏感有關。二是與早期母愛剝奪有關。有研究顯示,如果嬰兒缺少母親的照顧,長大後更易患抑鬱症。三是青春期少年在尋找自我、形成個性的過程中,因價值觀衝突而陷入負面情緒,如突然遭遇應激事件打擊,例如學習挫折、失戀等,也容易發展為抑鬱症。

從症狀上看,青少年患者和成人有所不同。“青少年抑鬱,最突出的表現之一是孤獨。”他説,孩子的人際適應、同伴交往明顯退縮,表現為不願出門上學、不願和朋友來往,與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也急劇惡化。廣州一名17歲高中男生患抑鬱症後,拒絕出家門,跟父母也可以幾天不説話。

此外,孩子的消極情緒更為明顯,例如覺得自己無能、“活着沒用”,以往的愛好突然放棄,對異性喪失興趣、顯得無精打采、很難快樂起來等,相當多的學生還會有學習成績下滑、食慾下降等表現,少數人甚至身體發育滯後。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家長應及時帶孩子到醫院心理科或精神科就診。

父母應主動問孩子煩心事

有些青少年患抑鬱症後,家長擔心孩子處於發育期,服用抗抑鬱藥物會對身體有害。許明智説,抑鬱症治療一定要遵醫囑堅持服藥,以免病人病情惡化後走上不歸路。

實際上,對於有抑鬱傾向的孩子來説,最好的“解藥”是家庭的關愛。“青春期孩子面臨諸多煩惱,要讓他們有釋放壓力的渠道。傾訴對象可以是父母、朋友、師長,但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有耐心傾聽他的煩惱。” 許明智説,孩子跟成人不同,可能不會直接説自己“不快樂”,父母應察言觀色,多主動詢問孩子“最近有什麼煩心事”。

專家建議,應鼓勵抑鬱症患者和有抑鬱傾向的青少年多運動,多曬太陽,多吃對情緒有正面作用的黃色食品,如有“開心果”之稱的香蕉和橙子,凡事多往樂觀方面想,多看看喜劇片和笑話集釋放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