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母嬰>幼兒教育>

孩子不是我們的朋友,請勿隨意訴説

幼兒教育 閲讀(1.45W)

家庭關係中母親過於“強勢”會傷害父子感情

孩子不是我們的朋友,請勿隨意訴説

■ 講述

替父親心酸自已也不幸福

●冥靈,女 35歲,企業宣傳

“爺爺奶奶比較重視男孩兒,我出生以後他們就有些不開心,但是父親對我很好,他並不覺得男孩兒和女孩兒有什麼區別。我十歲時,家裏頂不住爺爺奶奶的壓力,決定再要一個孩子。大家都很期待給我添個弟弟,但是最後的結果是我又多了個妹妹。爺爺奶奶對媽媽的數落越來越多,媽媽經常抱着我們姐妹兩個哭,還總是説爸爸沒出息不像個男人,我們姐妹兩個看父親的眼光也漸漸開始發生變化。後來我結了婚,從這個家庭裏脱離了出來。但是每次我回去的時候,看到母親和妹妹看父親的那種眼神就覺得很心酸,自己對父親也覺得很愧疚……而且在現在的家庭裏我也覺得不幸福,看自己的丈夫的時候也會有一種覺得很泄氣的感覺。我不知道自己這是怎麼了?”

想親近父親

內心又很抗拒

●天馬,男26歲,自由職業者

“小時候媽媽和我在一起的時間更長,因為爸爸總是在外面不怎麼回家。有時候爸爸很晚都不回家,媽媽就會帶着我去找爸爸。她經常對我説要保護她,我也會像一個小大人一樣努力去扮演一個保護者的角色。而且母親跟父親吵架的時候也不避諱我,我有時候甚至覺得她是罵給我聽的。後來情況慢慢好轉,他們吵架也少了。但我和爸爸之間的距離仍然沒有拉近,有時候想要親近他但內心又往往會抗拒。有人説父親和兒子之間就是這樣一種關係,但我總感覺不對,肯定是哪裏出了問題……”

■ 對話

“不對勁”,是家庭關係模式出了問題

新京報:冥靈和天馬都覺得不對勁,你覺得究竟是誰出了問題?

盧悦(北大燕園博思心理諮詢中心資深心理師):清官難斷家務事,是因為家庭關係中的事情是循環因果,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的。他們都是關係模式出了問題,而非某人出了問題。

很顯然,在案例一中,我們能看到:一個無力保護自己家庭而被疏離的父親,一個無力承擔壓力變得更脆弱把自己的孩子拉到身邊做“墊背”的母親;一個從小就被迫承擔起家庭巨大壓力,成為父母保護者的當事人。

案例二中,則是一個疏離的父親,一個把兒子變成丈夫的母親;一個從小就喪失了做孩子權利,而不得不成人化的當事人。

不要對孩子説要保護媽媽

新京報:是不是當孩子承擔了成人的角色,也就意味着傷害的開始?

盧悦:有兩面性,這個孩子一方面會變得非常出色,尤其在所謂的“責任感”方面,因為這是他從小就被訓練的;另一方面他的確深受其害,當位置站錯了,他做的所有努力都註定要失敗,他的參與讓應該做事的人失去了位置,這種錯位將會成為他一生的情結。婚姻危機中的母親就像是溺水的人,抓住什麼都好,結果她抓到了孩子,她希望孩子能拯救她,希望孩子乾脆就取代丈夫的位置,甚至是自己的父親的位置,這樣她就可以不用面對問題了。

新京報:母親對孩子,尤其是男孩子説,要保護媽媽,其實是不對的?

盧悦:當然不對,他是個小孩子,怎麼可能保護媽媽呢?保護媽媽的應該是爸爸,或者其他大人。家長不應該回避自己的教育和保護功能。

新京報:不止是冥靈和天馬,很多人的母親都有意或無意地向孩子抱怨、指責過配偶,這會造成什麼影響?

盧悦:朋友之間發發牢騷是可以的,可是你發牢騷的對象除了是你的孩子,還是你所埋怨的對象的孩子,這個孩子就必須要面臨一種分裂,他必須選擇站隊,也就是説,他必須在心理上完成一次對另一方的背叛,讓孩子討厭自己的另一方父母是件很殘酷的事情。

孩子不是你的朋友,和孩子保持邊界

新京報:不過,很多育兒專家曾提出過,父母要做孩子的朋友?

盧悦:朋友的“朋”字是對稱的,也就是説,朋友之間的責任義務關係是對稱的,但你和孩子的權利義務相等嗎?我想育兒專家想強調的是友善地、友愛地對待孩子。

孩子會成為我們的精神資源,但這不意味着他們必須承擔和他們無關的壓力和痛苦。家長永遠要記住一件事,孩子不是成人,他們也不是你的朋友,當然如果當他們已經是成人了,你當然可以以成人之道對待他們,可是在他們還小的時候,他們理解的世界,和你所理解的世界是不同的。

很多成人都不會找7歲的小孩子做朋友,因為他們心智未開,世界不同,沒有交集,可是很多人就是會把自己的7歲孩子當朋友、知己,甚至救星。

新京報:有位讀者曾給我們來信説,她的孩子説長大以後不愛她,要愛自己的孩子,反覆問過幾次,孩子都非常篤定。這位讀者認為自己教育失敗,你怎麼看?

盧悦:這不是她教育失敗,而是她人生的失敗,因為她想和自己的孩子談戀愛,讓孩子成為她的歸宿,這就很有可能造成扭曲。相反她的孩子要愛自己的孩子,要和她保持距離,我認為她的教育還算成功,因為她的孩子起碼知道了和她保持邊界。

在有些影視作品中,當夫妻不合時母親往往會讓孩子站在自己這邊共同對抗自己的丈夫;現實生活中,母親們在受到委屈時也常常會向孩子抱怨,指責孩子的父親或者爺爺奶奶。這些司空見慣的細節,卻常常會造成孩子一生的心理陰影,讓他們在面對自己父親時,總感覺“哪裏不對勁”。

心理學家武志紅認為,父子、母子、夫妻這三種關係形成一個穩固的三角形。母親要獨立處理與丈夫的關係,不要“綁架”孩子,不要破壞家庭的三角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