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人羣>名人養生>

上醫養生 金匱學專家張家禮教授養生之道

名人養生 閲讀(2.6W)

要説養生之道,誰能有老中醫們瞭解得更透徹?但凡是國內有名的中醫對於養生都有一套獨特的經驗,今天我們就來學學上醫養生之法吧!

上醫養生 金匱學專家張家禮教授養生之道

張家禮

教授,全國知名金匱學專家。曾任成都中醫藥大學金匱教研室主任、仲景學説研究室主任,兼任四川省中醫藥科技評審委員會委員、《四川中醫》第二屆編委、四川省中醫學會第四屆理事會理會、四川省仲景學説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靈活用方 隨證變通

由於父親即是一位中醫,且在萬州地區頗有些名氣,家裏人生病後通常也是自行醫治。因此,出生於1941年的張老自幼就與中醫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他初通文字時,便被博大精深的《黃帝內經》深深迷住了,就此立下了行醫救人的宏願。

在成都中醫藥大學6年的學習經歷讓張老對中醫學理論的理解更加深入,此後多年的實際臨牀經驗則讓他的醫術更見精進。張老非常尊崇張仲景,對其學説研究亦頗深,喜用經方,但師古而不泥古,兼取各家之長,不尚門户之見,不墨守流派之戒律,不拘泥成方之羈絆,常“古方今方”聯合使用,他説要以針對病機為第一原則,方有藥到病除之妙。“經方運用之法宜為方證相對者用原方不必加減;主證病機相類,兼證有所不同,則貴在靈活變通。善用經方者,首先要對經方有深刻的理解,對其適應症的病因病機、主治證候及其方藥組成等要了然於心;其次是要有一定的臨牀經驗,辨證準確,抓住病機,方可使方藥與病機相對,從而取得較好療效。同時,針對兼證又要善於靈活加減,方能把經方用活。”説到隨證選用方藥時,張老侃侃而談。

西醫檢查 僅供參考

如今,很多人在看病時,不管掛的是西醫門診還是中醫門診,一定大多都有過相同的經歷——掛號→醫生簡單問診→開具一大堆化驗單→繳費化驗→拿着化驗單返回診室→醫生迅速過目後即開具藥方→繳費取藥。這也讓很多人產生了疑問,認為如今中醫看病和西醫看病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

“這是一個誤解,現在有些中醫師的確只認病,不辨證,這是由於對中醫的理解不夠和臨牀經驗的缺乏所造成的,中醫的特色在於辨證論治,西醫的化驗單僅供參考,不能決定處方的思維方式。舉個例子,西醫診斷是肺炎,若不辨證,一般都會使用麻杏石甘湯來宣肺平喘,如果要辨證,風寒咳喘者用麻黃湯、小青龍湯的效果更佳,痰濁阻肺證用三子養親湯,偏陰虛用生肺散,脾虛症用蘇子降氣湯。即使化驗單上顯示有炎症,按照中醫的方式也不一定要消炎,不同的病症其病機是不一樣的。但如果炎症很高,可適量用一些消炎藥相結合,以達到更佳療效。”張老顯得有些激動,一直以來,他很是看不慣有些中醫師這種不負責任的做法。

對於張老來説,中醫是國寶,他希望能將之發揚光大,以傳統醫學為基礎,在保證辨證論治這些傳統精華的前提下,汲取現代醫學的成果,以增強臨牀效果,讓中醫能更進一步走向世界,為更多的人所認同。張老説:“很多人對中醫還有一個誤解就是它只能調理,只能治慢性病,其實,中醫同樣可以治療急症,比如闌尾炎,按中醫的説法即是腸癰,漢代的張仲景就用大黃牡丹湯、薏苡附子敗醬散等方進行醫治,療效甚佳,這種不手術即可治療急性病的方法在被現代西方醫學界得知後,引起了很大震驚。此外,中醫雖然不能像輸液打針那樣很快見效,但從長遠來看,整體調理的療效更佳。比如小兒發燒後,西藥確實比中藥的解熱效果來得更快,但在病情控制住後,因病而受損的脾胃一時半會是無法恢復的,還是需要中藥進行調理,這時候中醫的特色就能完全體現出來了。”

話鋒一轉,就“西醫治標,中醫治本”的話題,張老繼續談起了自己的觀點:“這個説法也是錯的,西醫其實也治本,比如缺鐵性貧血、骨質疏鬆等,服用鐵製劑和鈣劑就屬於治本的範疇。只是西醫和中醫兩者在理念上強調的側重點不同而已。”

明悟病機 防微杜漸

四川人因喜食麻辣等因素,患慢性咽炎的人很多,故四川人感冒咳嗽大多伴有咽炎,張老在臨牀上遇見的不少,西醫的治療方式在此時就顯得有些侷促了。張老再次強調:“臨牀辨治特點是‘辨證論治’四個字,這是中醫的精髓所在。按照這四個字去做,就能解決臨牀上紛繁複雜的問題,同時也要考慮到當地的氣候、飲食習慣等因素對病情的影響。”比如風邪咳嗽宜用止嗽散、風熱咳嗽宜用桑菊飲、燥咳則宜用桑杏湯等,且治咳時不能忘配伍利咽之藥,兩者並舉往往能收到較好的效果。“但利咽消痛也是要看具體病機的,不像西醫統一就是消炎,銀翹馬勃散可治風熱咽痛;升降散治熱毒所致咽痛,亦可用來治扁桃體腫大;玄麥甘桔湯治陰火上炎所致咽痛;半夏厚朴湯治痰凝氣滯所致咽痛;甘露消毒丹治濕熱藴毒所致咽痛;麥門冬湯治陰虛所致咽痛等。我再舉個例子,就拿失眠來説,也是要分很多類型,痰熱內擾之失眠要用温膽湯加味;肝血不足之虛煩不眠可用酸棗仁湯;心脾兩虛之失眠則是用歸脾湯了。”看來張老確實是深得“謹守病機”之選方真諦。

多年的行醫經驗,讓張老對各種疾病早已見慣不驚,對病機的明悟使得他在養生之道上也頗有心得,注重細節,防微而杜漸的道家養生修行是他最為推崇的:“道家的本質內容在於養生,肯定現世人生的生命價值,提出了‘生為第一’,‘我命在我不在天’等追求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的口號。而現代人的觀念——凡高情商、智商、健商的人均為壽長者,也與道家的長壽觀吻合。”心靜身動是張老給自己提出的養生之道標準,不急不躁、淡然處之是為心靜;時時習功、閒庭漫步是為身動。“適合自己的養生方式才是最好的,我對自己的要求是能做到就儘量做到,做不到那就還需要繼續努力!”一句簡簡單單的話,盡顯灑脱。

結語:名家養生方法基本都是非常簡單並且人人都能做到的心態和飲食上的調理,所以你完全也能像他們一樣長壽!(文章原載於《養生雜誌》,刊期:2012.11期,作者:玉子,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