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人羣>名人養生>

名人養生 馬有度教授的養生之道

名人養生 閲讀(1.58W)

説到養生,很多人都會想起中醫養生,那麼中醫師們都是如何養生的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着名中醫師馬有度教授的養生祕訣,希望大家能夠從他的養生之道中借鑑到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一起去了解吧!

名人養生 馬有度教授的養生之道

馬有度教授的養生之道

馬有度教授是重慶醫科大學的知名教授和主任醫師,畢業於成都中醫藥大學,而且還是首屆的優秀畢業生。他不但中醫功底十分的紮實,而且經過長期從事教學、科普宣傳以及多年中醫臨牀的經驗,成績顯着,被中華中醫藥學會評為首席中醫科普專家。

馬有度教授身體力行,在養生保健方面秉承《黃帝內經》理論,參照歷代中醫養生理論,用現代語言闡述養生保健健康長壽要領,提出富有東方文化特色的養生保健四大基石論,充滿東方人的智慧。

多年前我在《中國中醫藥報》就拜讀過馬有度教授的科普文章,近日又在海峽兩岸四地中醫藥文化科普發展戰略研討會暨《走好中醫科普路》首發式上見到了77歲高齡的馬有度教授。重温馬有度教授的養生保健四大基石,受益匪淺。

心胸有量

中醫認為,雖然喜怒哀樂是人人都有的正常神情,但是也不能太過或不及。因為長期太過或不及的喜怒哀樂對會人體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嚴重還會引起各種疾病。

造成七情危害的主要原因大多是心胸狹窄,所以胸中有量至關重要,因此馬有度教授將它列為四大基石之首。大凡長壽之人大都心胸豁達開朗,不斤斤計較,遇事冷靜,有容人讓人之雅量。這樣,心情平和,氣血經絡不瘀阻,可減少生病,身體自然健康。

動靜有度

凡事有度很重要,不管是靜養或者運動對人身體都有好處,人不但需要靜養,而且需要運動。《內經》中就有“久卧傷氣,久坐傷肉”的記載。體弱多病之人,大都不愛運動。那麼,是不是多運動,身體就一定很好呢?據統計,大多數運動員都不長壽。所以,要想身體健康,必須做到動靜有度。

飲食有節

《內經》中早就指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膏粱之變足生大疔。”提出飲食厚味影響人體健康。飲食肥甘,是人生之必須,人人所喜,不過只要能適當節制,就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眾所周知,飲食有節中還包括了戒煙和適當飲酒。因為無論是香煙還是酒精,都對人體有傷害,所以一定要嚴格的加以節制。

飲食有節超過了世界衞生組織提出的合理膳食、戒煙限酒範疇。筆者認為飲食有節勝過“合理膳食”提法,合理膳食是西方人的觀念,膳食怎樣才算合理很不好把握。

西方人思維習慣凡事都喜歡量化,什麼都要精確計算,不符合東方人的思維習慣。馬有度教授的飲食有節比較好掌握,飲食有節也要因人而異,不同體質的人食譜不一樣。就像重慶市中醫藥學會會長周天寒在《衣爛從小補,病從淺中醫》一文中寫到:“一個人的食譜應該廣泛,主食除外,有些食物不能天天吃、頓頓吃,這是底線,是原則。”現在有些“三高”病人,去看醫生,有的醫生就告訴他,這樣不能吃,那樣也不能吃。有的病人聽信了醫生的話,結果造成營養不良。其實不管肥肉瘦肉,各自營養成分不同,皆為人體生長之必須。所以説馬有度教授倡導飲食有節非常正確,符合東方人的思維習慣,容易把握。

起居有常 《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可見,早在二千多年前,古代養生家就提出人要順應四時變化,起居有常。

馬有度教授將起居有常列為健康四大基石之一意義重大,充分體現了馬有度教授對中華傳統養生文化的傳承。起居有常要作息規律,這樣才能保證第二天上班工作精力充沛並有益健康。現代研究表明,每天晚上22時至次日5時是睡眠最佳時間,如果每天能按時休息,形成規律,不但減少失眠,而且可以美容

我是馬有度教授的粉絲和養生保健受益者。我將馬有度教授《名老中醫馬有度趣談養生保健》一書放在枕邊案頭,隨時翻閲並且付諸行動。雖然年屆6旬,仍然精力充沛,每天接診30~50個病人輕鬆自如。世界衞生組織關於人體健康的四大基石觀點經洪昭光教授宣傳推廣,知曉率很高。

但通過以上比較不難看出,世界衞生組織的健康四大基石除了存在保養健康因素不完備外,還有不符合東方文化思維因素,難以為國人健康保駕護航。因此我認為大力宣傳推廣傳承中華養生文化的馬氏健康四大基石,符合中國國情,有益於廣大民眾身心健康,很有必要。

另外,馬有度教授還強調,養生保健妙在適度,不刻意,不強求,不死板。也就是説我們養生保健,不為養生而養生,我們人生還有奮鬥目標,還要實現自身價值。作為中醫人,還要用所學知識去解除人民羣眾的疾苦,向人民大眾宣傳健康養生保健知識,復興中醫大業,還要用實際行動精研中醫醫術,提高防病治病水平,實現讓中醫藥走向世界的奮鬥目標。

中醫養生保健

頭為精明之府,日梳五百把病除

頭為精明之府,人體之重要12經脈和40多處大小穴位,以及十多個特殊刺激區均會聚於頭部。用木梳或骨梳替代小銀針,對這些穴位和經脈進行所謂鍼灸性按摩或刺激,可去病健身。勤梳頭的確是一項積極保養人體精、氣、神的簡便易行的長壽保健對策。

腳底為第二心臟,常搓湧泉益健康

中醫學認為腳上的60多個穴位與五臟六腑的12條經脈有着密切的聯繫,它佈滿了相關全身各器官的反射區。但由於腳底部離心臟甚遠,抵抗力低下,是人體的先天薄弱環節,客觀上為寒濕邪氣的侵襲提供了有利條件,所以説腳部的保健比其他部位顯得尤為重要。經常温浴後搓湧泉穴,可去病延年。

日嚥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

中醫認為,唾液是人體精華,貯于丹田,再化津還丹,遂成精氣,起到和脾健胃、濡潤孔竅、潤澤四肢五臟、強腎補元、滑利關節、補益腦髓的作用。所以常嚥唾液是有一定道理的。

日撮穀道一百遍,治病療疾又延年

穀道,又稱肛門。撮即上提收縮也。通俗地講,就是做收縮肛門的動作。孫思邈在《枕中方》中規勸世人“穀道宜常撮”,認為肛門周圍的肌肉應時常處於運動狀態,才能養生健體,尤其對防治痔瘡有特別療效。

朝暮叩齒三百多,七老八十牙不落

叩齒,就是指用上下牙有節奏地反覆相互叩擊的一種自我保健養生法。中醫學認為經常叩齒能強腎固精、平衡陰陽、疏通氣血,使局部經絡暢通,延緩衰老。

隨手揉腹一百遍,通和氣血裨神元

揉腹,即用手來回按摩腹部,包括腹壁、腹腔以及內臟的一種養生保健法。中醫認為,腹為人體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勤揉腹,即可以調整脾胃、通和氣血、增補神元、敷養腎精、充實五臟、驅外感之諸邪、清內傷之百症。

人之腎氣通於耳,扯拉搓揉健身體

中醫認為,耳為腎之上外竅,雙耳靈健則腎經通,腎氣充足,腎精盈滿,則聽覺靈敏。扯拉、按摩、搓揉、點捏耳朵,實際上就是對雙耳進行各種形式的物理刺激。

消疲健美伸懶腰,血運暢通最為高

所謂伸懶腰,就是指伸直頸部、舉抬雙臂、呼吸擴胸、伸展腰部、活動關節、鬆弛脊柱的自我鍛鍊。

安心靜坐延年壽,調身調息加調神

醫學研究表明,情緒與健康二者緊密相連。凡情緒樂觀開朗之人,可使其內臟功能健康運轉,增強對外來病邪的抵抗,同時在平靜的情緒狀態下,方可從事持續的智力活動。因此,古人的攝生之道之一便是安心養神。

總結:通過上述的文章對馬有度教授的養生之道和中醫養生保健等有關知識的具體介紹,大家現在是否都已經對馬有度教授的中醫養生祕訣有了非常詳細的瞭解了呢,如果你已經從他的養生之道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那麼一定要堅持下去,因為養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