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人羣>名人養生>

名人養生 體驗列子的養生祕訣

名人養生 閲讀(6.86K)

如今的社會壓力很大,物價飛漲,所以每個人都在刻苦努力,為了自己好的生活。然而在自己忙的時間裏,又有多少人想過自己的身體或者是精神方面的東西。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列子的養生祕訣,下面就讓我為大家好好介紹一下吧。

名人養生 體驗列子的養生祕訣

列子,即列禦寇,是戰國時期身居鄭國(今河南省鄭州市區)的一位隱者,所着《列子》被認為是道教經典着作之一。原書八卷,早已亡佚,今本《列子》系魏晉間人託名之作,但確能反映列子的學術思想。該書用較多的篇幅闡述養生之道,這些論述至今仍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清虛無為 順乎自然

列子的思想屬道教範疇,道教思想的鼻祖是老子,“清虛無為”是由老子提出而列子有所發揮的。“清虛無為”的核心是“無為”,列子認為,“無為”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它“能陰能陽,能柔能剛,能短能長,能園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涼,能浮能沉,能宮能商,能出能沒,能玄能黃,能羶能香”(《天瑞》)。《黃帝》篇圍繞“無為”講述了十九個故事,雖然這些故事不相連屬,但總的內容是講身心修養和怎樣掌握這個規律的。其中一個故事是説孔子在呂梁觀望一個漢子在大瀑布下漂游,只見那漢子在水中出沒自如,邊遊邊唱。孔子很驚訝,問他有什麼道術?漢子説,我只是順水勢的規律而不憑個人的好惡,這就是我能出沒水中的原因。

列子在《力命》篇中指出,人的生命是“天福”、“天罰”、“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這裏所説的“天”與“命”,乃指自然界不可抗拒的運動規律。順應這種規律,就可以長生。《天瑞》篇説:“常生常化者,無時不生,無時不化,陰陽耳,四時耳”。這種順乎自然的思想在《黃帝內經》裏闡述的更精闢、更具體,《素聞·四氣調神大論》就是講人與四時怎樣協調統一的,這種“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養生理念,已被許多人所接受並在實踐着。

涵養元氣 樂而忘憂

元氣在《列子》中稱為“道”、“太易”、“機”。“道”即是“氣”,即是“機”,即是“太易”。“機”是講運動形態,“太易”是講原始狀態。元氣在人身的運動形態是不易覺察的。《黃帝》篇有一則列子問關尹的故事,列子問:“道德最高的人不會窒息,入火不會燒傷,騰空行走而不恐懼,他們依靠的是什麼?”關尹道:“是純氣之守也,非智巧果敢之列。”就是説,他們依靠的是純化本性,涵養元氣,保持品德,而不是執意取巧的伎倆,所以能夠通向自然。

《仲尼》篇記述了孔子的一段話:修養身心,不管處境是窮困或是顯達,都要抑制心中的憂亂,這就是“樂天知命故不憂”。憂,本身就是致病因素,它能傷害人元氣,派生許多疾病,而“樂而忘憂”就能涵養元氣,不生疾病。《周穆王》篇記述古代宋國一個叫陽裏華子的人,中年患健忘症,占卜不靈,祈禱不驗,用藥無效,後來魯國有個儒生用感化心靈的方法治好了他的病,這可以説是心理治療學的最早實例。《黃帝內經》中有九氣致病的專述,還有以情勝“憂”的治療方法,可以看出,《黃帝內經》情志致病的理論與治法,與道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聯繫。

尚柔主靜 貴在專一

以柔勝剛,以弱勝強,是《列子》養生理論的基本理念。《黃帝》篇曰:“天下有常勝之道,有不常勝之道,常勝之道曰柔,不常勝之道曰強。”氣功就是以柔弱勝剛強的健身之法。這種方法在老子《道德經》中就有闡述,曰:“虛其心,實其腹”。“虛其心”就是神向下,“實其腹”就是精向上。氣功是以靜坐求功,調息呼吸,意守丹田,這種形靜氣柔的方法,比起剛強之法,有不可言喻的功效。但列子在強調柔法的同時,並不排除剛強之法。《黃帝》篇引粥子的話説:“欲剛,必以柔守之;欲強,必以弱保之。積於柔必剛,積於弱必強。”主張柔中求剛,弱中求強,可見他是以柔弱為基,柔中寓剛,這種認識至今仍是氣功理論的核心。

養生貴在意念專一,老子説:“神得一以靈。”《列子》則輔以故事闡明,最有趣的故事是“僂者承蜩”,是説孔子在林中看到一位駝背老人正在粘蟬,其準確程度竟像用手取物一樣容易,孔子歎道,太奇妙了。問之,你有道術嗎?老人在説明練習的刻苦性後説:雖然天地廣大,萬物繁多,但我只看見蟬的翅膀,不回顧也不側視,不容任何事物來分散我的注意力,這樣怎能會捉不到蟬呢!孔子聽後對學生説:“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佝僂文人之謂乎!”可見,煉氣化神,意念專一,是以柔制剛,以靜制動的首要因素。

那麼會了列子的養生祕訣,才能過得更健康

樂而忘憂

不要去壓制它,不要與它對抗,讓情緒保持自然流動狀態。如果它被攔截,被困頓,它就會儲存在你的身體內,造成身體的不舒服,甚至會損壞身體組織器官,導致各種疾病。相反,如果讓它潺潺流動,來了又去,就不會留下負面的影響。因此如果想大哭,就哭出來,因為哭能幫助我們排解哀傷情緒。當我們暢快淋漓地將哀傷都發泄出來,身體就不會受到多大的損傷。同樣地,如果想笑,就開懷暢笑;如果憤怒,就高喊出來,用自己喜歡的,覺得舒服的方式,將情緒釋放,清空,就是對身體最好的保護。

人在心情平靜、內心和諧安寧的時候,身體能量消耗降到最小,同時能夠最大限度地吸收大自然的能量。比如在修煉瑜珈、禪修、打坐、冥想或者催眠的狀態,就是吸收大自然能量最好的狀態,這時身心完全放鬆,如果再配合一些良好的暗示,效果就更好。

健康的身體來源於良好的情緒,良好的情緒來源於積極正面的思想觀念。當人樂觀自信,情緒愉悦,很多疾病自然就望而卻步了。所以保持心情開朗,是身心健康的前提。

擁有一顆寧靜之心

寧靜之心是一種智慧。寧靜不僅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涵養,一種習慣,更是一種對人生的領悟和透視,一種人生航向的座標,一種生活的智慧。擁有一顆寧靜的心,就能讓人放鬆心情,調控自己的生活節奏,有計劃進行;就能讓人看到細節,從細小的事情做起,不再浮躁。

寧靜之心是一種超越。每個人的前面,都有一條通向遠方的路,崎嶇但充滿希望。擁有了一顆寧靜的心,會用全新的觀點看世界,自己與他人。當人在前行的道路上拼搏向前時,會注意遠方的燈塔,即使周圍微光點點甚至漆黑一片時,也不會為此而深感寂寞和失落。當人遇到不公正、遇到誤解、遇到委屈,就不會傷心,就不會怨天尤人,更不會自怨自艾。

寧靜之心是一種胸懷。當人遭到挫折並對前途心灰意冷時,需要用寧靜的心去對待,這樣,人才能重新振作起來,樂觀地迎接未來的挑戰。當人鬥志昂揚,深信成功就在不遠之處之時,亦要用冷靜的心態去對待,這樣才能謹小慎微,贏得最終的勝利。

寧靜之心是一種心態。寧靜的心境,不是天生就有。它是一個人在閲遍了人情冷暖,嘗夠了世態炎涼,懂得了“月有陰晴圓缺”的道理之後,漸漸形成的一種淡定。寧靜的心境,如林中的清泉,澄澈透亮,心明如鏡卻又靜如處子。寧靜之人,不屑於計較,做自己就好;懂得寬容,原諒眾生,也原諒這個不成熟的世界。

寧靜之心是一種修行。一個“靜”字,既是方法,又是心態。在繁雜的人世間,能夠保持一份心靈的寧靜,隨時回到自己的內心深處,細細品味生命的微妙,無疑是一種修身養性的人生境界。寧靜的心境,不是天生就有。它是一個人在閲遍了人情冷暖,嘗夠了世態炎涼,懂得了“月有陰晴圓缺”的道理之後,漸漸形成的一種淡定。

結語:列子的人生為何精彩,因為他有自己的先進的想法,我知道如何養生,知道自己該怎麼做好。那麼現在我們在自己忙碌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我們自己的身體呢?那麼就好好學習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列子的養生祕訣吧,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