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生活百科>網絡詐騙>

老年人為何沉迷保健用品?年老孤獨戀上保健心甘情願花冤枉錢

網絡詐騙 閲讀(2.63W)

一些老年人為何沉迷保健用品

以“免費體驗”為名,推銷老年保健品,類似體驗門店在上海不少。許多老人趨之若鶩,深信不疑。

老年人為何沉迷保健用品?年老孤獨戀上保健心甘情願花冤枉錢

老年人為何沉迷保健用品?年老孤獨戀上保健心甘情願花冤枉錢

市工商局負責人透露,由於體驗門店推銷的醫療器械及保健品大都產自正規廠家,且證照齊全,加上工作人員態度好,深得老年人信任,所以投訴不多。於是,這塊既無療效又吃不壞身體的“雞肋”,近幾年被一些老人嚼得津津有味。

店員遇年輕顧客即變臉

“免費測血壓,體驗理療儀。”在閔行區一家農貿市場,“免費體驗”的大幅廣告高掛在一個攤位門口。幾名二十出頭的女店員嗓音甜膩,滿臉堆笑,招攬過往老人。

在上海市郊,不少農貿市場設有類似攤位,專門針對老年人,以“免費體驗或檢查”為幌子,行推銷保健品之實。

昨天清晨,記者走進其中一家體驗門店。不足5平方米的逼仄空間,血壓儀、電療筆、理療機等四五台儀器在桌面依次排開,地上還擺着幾台半人高的保健器械。不一會兒,屋內擠滿了十多位老人,或正襟危坐體驗產品,或圍着小姑娘問這問那,好不熱鬧。

“血壓儀多少錢?”記者問

工作人員迴應,門店相當於老年活動中心,免費體驗,不賣產品。但隨後多名顧客透露,只要一遇到老年人,店家便會一改謹慎態度,熱情推銷產品,看到年輕人則馬上變臉,一問三不知。

“不收錢,純粹公益,回饋社會。”79歲的沙文芳取下夾在耳朵上的檢測器,搶着回答。對種類繁多的保健儀器,她如數家珍,“這是清理體內垃圾的,那個能治療‘三高’。”

細看幾台儀器宣傳單,名稱雖各不相同,治療範圍卻都神通廣大,堪稱“哪疼用哪”。僅數碼理療儀就能治風濕性關節炎、腰椎綜合徵、視力模糊、鼻炎等眾多病症。店員聲稱,“公司已成立20年,品牌連鎖,在上海有幾十家體驗門店。”

陳設簡陋,宣傳誇張,如此小店憑藉什麼過人之處俘獲沙文芳們的“芳心”?

老人心甘情願花冤枉錢

最近3年,沙文芳究竟在體驗門店扔了多少錢,只有她自己知道。女兒婁豔萍問過幾次,她總是王顧左右而言他。“爸媽不和子女同住,具體開銷我不清楚,至少幾萬元。”婁豔萍常勸媽媽別上當,免得老花冤枉錢,“但她很犟,口頭答應,背地裏一直沒斷。”

3年前沙文芳在小區門口被推銷員拉進店,起初只免費體驗電療,沒多久便擋不住店員的甜言蜜語,買了一台電療儀。“感覺電療蠻舒服,他們有專業認證證書,總歸有益無害,而且老是免費去體驗,不太好意思。”

狹小的門店裏,幾位老人將菜籃放在腳旁,邊體驗邊拉家常。“我不喜歡打拳、跳舞、炒股票,來這裏能認識不少老年朋友,一起做做電療,聊聊天,很開心。”沙文芳強調説,店員服務態度特別好,“感覺比親人還親。”

於是,她幾乎天天光顧,早晨買菜後多了一項固定節目。從上百元的營養液,到上千元的電療儀,再到上萬元的按摩牀墊,她一次次對“親人們”慷慨解囊,把店內產品搬回家。“前陣子店家主動送給我兩個電療坐墊,市場價好幾百元呢。”

老人們不只在門店聚會。店家常搞活動,開免費健康講座,參觀生產基地,到江浙旅遊。每次出行,總少不了貌似專業的健康專家和熱情洋溢的推銷專員。

問及療效,沙文芳答:“反正自我感覺不錯,沒吃出毛病。”

子女百般勸説換來無奈

“但也沒啥改善。”女兒婁豔萍補充道。她年過半百,對父母百依百順,但在這點上,總有分歧,她覺得是忽悠。“上個月媽媽犯風濕病,我陪她去看中醫,症狀明顯減輕。問她,1000多元的營養液,和100多元的中藥,到底哪個管用?媽媽不理我。”

看到媒體曝光同類產品,沙文芳也不為所動,堅稱:“那些小店是‘大興’的,這家是正宗連鎖企業,和他們不一樣。”

婁豔萍透露,父親得癌症後,母親立刻買回一堆保健品,號稱“特效抗癌”。“服用半年,爸爸病情反而更重。”她再度嘗試勸説,“媽媽似乎有點動搖,卻跑去門店諮詢,對方迴應,多服用幾個療程,定會見效。”

如此敷衍的態度,可能導致病情惡化,可沙文芳還是信了。婁豔萍實在看不下去,跑去店裏找負責人交涉。“我沒時間和精力吵架,只想請他們以後有事及時通知子女,別單方面找我媽,有時出門旅遊幾天我們都不知道。”

她回憶,經理口頭答應,但最終沒兑現。“我要他留手機號碼,他怎麼也不肯。後來再撥門店電話,老打不通。估計把我加入了黑名單,故意不接。”偶爾接通,店員又藉故搪塞。

女兒百般勸説,沙文芳無動於衷。最近老伴病重入院,她搬到女兒家暫住。“媽媽還是牽掛那家店,每週都想去光顧,我是徹底沒辦法了。”婁豔萍無奈地苦笑説。

老年人更容易輕信“專家”

華東師範大學應用心理學系主任崔麗娟分析,老年人特別關注自身健康,隨年齡增大,身體機能不可避免地下降,保健成為老年生活頭等大事。

老年人易輕信他人,容易被商家利用。“他們更信奉‘專家’和廣告,不像年輕人那樣有質疑精神。”崔麗娟認為,商家常找少數老年人做“託”,誇大產品療效,這是利用了“自己人效應”,在心理上產生強烈暗示,從而增強產品可信度。另外,年輕推銷員巧舌如簧,打“親情牌”讓老年人難以招架。崔麗娟説,這是心理學上知名的“孫輩療法”。

崔麗娟強調,加強處罰和監管力度,規範老年保健品市場,是避免上述問題的主要手段。加大宣傳,向老年人普及保健知識也尤為重要。“還要提醒老年人,堅信天上不會掉餡餅,遇到經濟問題多向小輩取經。”

業內自曝忽悠老人的招數

以免費為餌,推銷老年保健品,黃勇(化名)幹了5年,去年轉行。“不想再忽悠老人,他們對我很好,實在不好意思。”他希望揭露幾招慣用伎倆,提醒更多老年人。

免費體驗吸引人

利用老年人愛貪便宜的心理,免費體驗是這類推銷的“敲門磚”。選擇目標羣也有講究——發佈免費健康知識講座信息做餌,或直接去公園找晨練老人,他們保健意識相對較強。

閒聊句句藏玄機

和老人交流時,看似閒聊般提問,其實都有明確目的。比如問家裏誰買菜,就能知道是誰管錢;問家裏幾口人,就能知道子女是否和老人同住,以免他們干涉。

靠押金固定客源

免費體驗有另一種形式——先讓老年人交少量押金,然後約定,每週至少來門店5次,才能全數歸還,否則就要扣錢。這樣就能固定客源,贏得更多推銷時間。

親情攻勢套近乎

老人過生日,主動送蛋糕;老人愛打球就陪運動,愛逛街就陪逛街。小投資換來大回報。嘴巴還得甜,“阿姨”“爺叔”“爺爺”“奶奶”不離口。

多辦活動增消費

健康知識講座、短途旅遊、參觀、聚餐等活動輪番登場,有針對性地宣傳產品。公司會經常安排“患者代表”上台“現身説法”,請“醫療專家”配合忽悠,直到老人甘願消費。

借老年協會之名

首次打電話請老年人蔘加旅遊或講座,不能直接以企業的名義,可借用老年協會的名號,先想辦法把客人拉來。見面後如果對方追問,可回答:“我們公司歸老年協會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