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風雲人物>

鄭成功收復台灣之後卻又為何i使之輕易失給清軍?

風雲人物 閲讀(3.21W)

公元1683年,清軍在擊敗了鄭家水師之後,在台灣大舉登陸。負責台灣軍政事務的權臣馮錫範帶着幼主鄭克爽投降,請注意,在這一點上,鹿鼎記和歷史沒有半毛錢的關係。當時的鄭克爽才不過13歲,是一個標準的幼主。從鄭成功到鄭經,鄭家勢力一直非常強大。為什麼到了這個鄭克爽手裏就變成這樣了呢,其實這裏面原因很多,有清廷方面的優勢,也有鄭明方面的劣勢。最終在各方面因素的作用下,清廷征服了台灣。

鄭成功收復台灣之後卻又為何i使之輕易失給清軍?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20萬農民軍進入了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殉國。但是李自成並沒有在北京站穩腳跟,山海關一戰,李自成大敗虧輸。隨後清軍入關,並且開始一步步南下。這一時期的清軍,基本上都是旱鴨子,根本沒有什麼水軍。在清軍進攻西南永曆政權期間,鄭成功一再利用水師襲擊清廷部隊,清軍對此毫無辦法。為了對付鄭成功,清軍也建立了自己的水師,不過水平比起鄭成功差得遠。清軍水師被一再爆發,完全處於守勢。在西南的戰事基本穩定以後,清廷開始騰出手來加強自己的水師力量。當時鄭成功的家底只有廈門、金門一帶很小的地區,為了擁有更大的資本與清廷周旋。公元1661年,在經過一番浴血奮戰之後,鄭成功終於收復了台灣。

康熙皇帝繼位之後,根本沒有精力對付台灣鄭家力量。他首先面對的是鰲拜的挑戰,隨後又出現了吳三桂的叛亂。在平定了吳三桂之後,康熙皇帝準備把進攻台灣的計劃提上日程。經過幾年時間的準備,清廷的水師雖然談不上多麼強大,但對付鄭明的水師應該足夠了。此外,康熙還挑選了一個會打海戰的將軍,這個人就是施琅。清廷自己的將軍們熟悉弓馬騎射,但是下了水就只有餵魚的份。施琅原本是鄭明集團的將領,因為各方面的原因投降了清廷。這個人熟悉鄭明水師的戰法和實際情況,這是其他的清廷將領所不具備的。公元1683年,康熙命令施琅率領500多艘戰艦進攻台灣。當然這些船都不大,否則清廷根本就沒有這個財力。

認真的説,鄭明水師在火炮威力上要明顯強於清軍,但是戰艦性能上就不行了。在帆船時代,福建地區的木料最適合建造軍艦。這些山木防水性強、而且抗腐蝕,鄭成功時期的大量戰艦都採用福建木料。但是在收復台灣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由於鄭成功率領主力部隊前往台灣,這致使守衞廈門和金門的軍隊數量嚴重不足。在廈門和金門被清軍佔領以後,福建的木料來源徹底斷絕。鑑於這樣的情況,後來的鄭經只能使用台灣木料建造軍艦。台灣木料在各方面都比福建木料差得多。建造出來的軍艦個頭小,而且耐波性差。在海戰的過程中,鄭明水師的優勢在於火炮,而清軍在於戰艦。鄭明水師戰艦的數量嚴重不如清軍,最後火力被清軍壓制,自然難以逃脱被殲滅的命運。

除了裝備的問題,此外就是將領在指揮上的嚴重失誤。當時鄭明水師的軍艦數量還不到清軍的一半,負責抵抗清軍的鄭明水師將領劉國軒認為現有的情況下很難取勝,只有依靠颱風的幫助。當時正值6月,劉國軒準備藉助風向的優勢一鼓作氣擊敗施琅。為此他甚至拒絕了部下前往偷襲施琅艦隊的請求,只能颱風的到了。颱風來了,但是風向卻是對清軍有利的方向。劉國軒萬萬沒有想到竟然是這個結果。到了這個份上,只能全力一搏了。兩軍的實力是非常懸殊的,最終清軍幾乎全殲了劉國軒率領的水師。

在澎湖戰役失敗以後,鄭明方面已經戰心全無。如果是鄭成功或者鄭經,那一定會血拼到底。但現在寶座上的鄭克爽還是一個13歲的孩子,真正的權力掌握在馮錫範的手裏。劉國軒是馮錫範的老朋友了,劉國軒從澎湖逃回台灣之後,講述了清軍的強大。這讓馮錫範產生了恐懼心理,隨後馮錫範帶着幼主鄭克爽投降。朱明皇族還是比較有骨氣的,在最後的根據地喪失之後,朱明皇族選擇了自殺。至此明朝最後的抵抗力量宣告終結,但從實際情況來説,鄭家勢力完全是一個獨立的集團,僅僅是用了永曆皇帝的年號而已。在征服了台灣之後,康熙的下一個目標是盤踞西北、並且野心勃勃的葛爾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