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文史百科>

張作霖的夫人 張作霖的四夫人許氏許澍陽

文史百科 閲讀(1.58W)

命運是由許多的機緣巧合編織成的一個迷宮,下一步要發生什麼你永遠也不會知道。人的一生會有無數次的擦肩而過,也許有一次會使你的命運出現轉折,許澍陽的命運轉折就出現在與張作霖擦肩而過的一個早晨。

張作霖的夫人 張作霖的四夫人許氏許澍陽

要不是一場罕見的大洪水,河北省宛平縣那個安靜山村就不會成為她“飄逝”的家園。就是這場災難,使9歲的許澍陽舉家舉家北遷,她坐在父親擔子一頭的條筐,另一頭是她全家的家當,踏上了“闖關東”的漫漫旅途。那個時候,她還不知道父母回望故鄉的目光裏有多少無助與悽惶,她只知道這是離別,從此開始了漂泊。最終她們在新民以西十五里一個叫元寶屯的地方結束了漂泊。這在她看來,就如一隻漂泊的孤舟,來到了一個港灣,繫上了一個可靠的碼頭,這就是她所希望的生活,也是她要呆一輩子的地方。

一晃十年,19歲的許澍陽已經出落成了一個大姑娘,她漂亮賢淑勤勞知足。一天,早起的許澍陽挑着擔子到村裏古井挑水。單純的許澍陽沒有覺察到那位佩戴長劍中年軍人貪婪目光,更沒意識到他竟然尾隨到自己家門。直到二天後有人上門提親,她才知道他就是那個嘯聚山林後被朝廷招撫的張作霖。

福兮禍兮?頓時讓這個小户人家慌作一團,視侯門如虎口的許澍陽一家經過計議,選擇了拒絕。然而,呼風喚雨的張作霖想娶一位村姑為妻,豈有不成之理?第二天,村長便帶人上門下了厚禮,這筆“定金”便意味着她已名花有主了。這一年的冬天一個飄着雪花的日子,許澍陽被一抬花轎抬進了張作霖的家門,成了張作霖的四姨太。

貧苦出身的許澍陽就像一隻風箏,飄在大帥府,心卻始終系在貧苦的山村。也許因為她人生經歷的坎坷,也許是因為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也許是因為許澍陽天資聰慧……恪守婦道、吃苦耐勞、定力過人、渴求知識和對子女的嚴厲,集中在這樣環境裏成長起來的女人身上,令人匪夷所思。

她像一片樹葉,被一陣狂風吹落,飄進了張家,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她像是在夢遊。1908年,張作霖奉命進駐遼北沙漠剿匪,與陶克陶胡等蒙人進行着曠日持久的廝殺和艱苦鏖戰,她不畏艱險,與戴憲玉共同陪伴在張作霖身邊,恪守婦道,隨遇而安。直到1909年春天女兒懷瞳降生,她似乎才找到了生活的依傍。隨後,她相繼生下兒子張學曾、女兒張懷曦和後來成為海軍少將的小兒子張學思。

許澍陽從小心裏就有一個夢想,夢想着有一天能和男孩子們一樣坐在學堂。在她看來,那些方塊字和先生們手中的筆,神祕莫惻,那厚厚的書本里是一片美妙的天地,那裏面有她全部的幸福。

進入帥府,生活安頓下來後,她對學習的渴望便日漸強烈起來,逐漸變得無法剋制。於是,已近而立之年的許澍陽,向張作霖提出進學堂讀書的願望。她的這一舉動,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在很多人看來這簡直是大逆不道。然而,她卻不依不饒,幾經苦苦相求,張作霖終於同意她進入奉天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就讀。許澍陽雖然年齡大,文化底子薄,但憑着從日常生活中點滴積累和聰慧的天資,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努力,不僅能夠識文斷字,而在很多方面表現出出眾的才華。

然而,隨着張作霖職位的飛昇,他逐漸感到一位督軍的夫人,在普通女子師範讀書,有損他的尊嚴,斷然勒令許澍陽退學,許澍陽只好灑淚屈從。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她一直走不出這件事情的陰影,多次暗自落淚。

許澍陽失去了這次求學的機會後,就把全部希望寄託在了4個子女的身上。她經常告誡孩子們:做人不能忘本。一定不要忘了,媽媽是個窮苦人出身(其實張作霖更是窮苦人出身),你姥爺姥姥都生活在鄉下。甚至直言不諱地説:做人要和你大哥學良學習,不要學你爸爸,更不要靠你爸爸。

家裏其他孩子們上學都是車接車送,而只有她的幾個子女堅持步行上學,並且要求孩子們和百姓的孩子一樣,穿粗布衣服。一次,懷曦哭鬧着要穿和姐姐們一樣的綢緞衣服,許澍陽堅決不允許,對哭得死去活來的懷曦根本不予理採,張懷曦最終只能自己放棄要求。

四個孩子當中,讓她操心最多的是兒子學曾。大約因為張學曾的的童年,正值張作霖飛揚跋扈的時期,他的生活裏多有桀驁之氣。一次,張學曾從家裏拿了錢請朋友吃西餐,許澍陽對兒子這種“忤逆之舉”,氣得手足無措,拿起棍子便打,直把時值少年的學曾揍得遍體鱗傷。

張作霖被炸死後,張學曾隨母親居住天津,在外國人開辦的學校裏讀書期間,愛上了一位英國少女。這在許澍陽看來,對兒子這種舉動不僅“大逆不道”,而且已經不可救藥,直接把兒子捆綁起來,送到了時任天津市長的張學銘處,要求嚴厲處置,張學銘對姨娘這種過激行為左右為難,只好再把學曾押解到京由張學良處理,直到北京託人捎來口信:少帥已經把張學曾嚴辦了。許澍陽才算把心放下。

自從眼看着張作霖把兩個女兒嫁給了“辮帥”張勛的精神病兒子和蒙古王的傻兒子,舔犢情深的許澍陽就警覺地關注着幾個子女的婚姻問題。

1922年,張作霖命許澍陽帶年僅6歲的張學思進京,進京後才知道為拉攏直係軍閥曹琨,為學思與曹琨的女兒定親。這件事誘發了許澍陽與張作霖的激烈爭吵,許澍陽在知道無力迴天的情況下,一氣之下從北京返回瀋陽,並立即帶着自己的愛子回到了新民老家,並聲言:如果張作霖不收回成命就堅決不回瀋陽。

歷史是上帝的一場遊戲,被上帝遺忘並非一定是件壞事。

雖然,許澍陽與張作霖進行了堅決鬥爭,然而,兩個女兒都沒能擺脱“政治籌碼”命運。所幸,她最疼愛的小兒子張學思與直係軍閥曹琨女兒的婚事,因兩次直奉戰爭不了了之。

小女兒懷曦,與張學思的命運如出一轍,8歲時候被張作霖指父為婚,與時任北洋政府總理兼陸軍總長的靳雲鵬的兒子定親,後來張作霖死、靳雲鵬出家,1931年這門親事才由張學良出面解除了婚約,張懷曦由於出國留學等因素耽擱,至29歲才與愛人張曉雪結婚。

1925年春,張作霖再次突然決定帶着年僅16歲的懷瞳前往天津,但去做什麼卻家人卻全然不知。有幾個姐姐的前車之鑑,使許澍陽和已經懂事的懷瞳忐忑不安起來。不管許澍陽怎麼問,做事一向一意孤行的張作霖不作任何解釋。果然不出所料,張作霖此行的目的是為三女兒懷瞳和清朝老臣趙爾巽的兒子趙天賜定婚。

趙爾巽,曾經擔任東北三省總督,在張作霖剛剛歸順朝廷的時候,一直得受到趙的排斥,致使張作霖一度曾有重返“綠林”的想法,只是“武昌起義”後張作霖用殺害革命黨人的屠刀穩固了趙爾巽的地位,趙爾巽不得已才給了他部分兵權。把自己視若掌上明珠的女兒託付這樣一户人家,許澍陽作為一個對官場宦海一直存有芥蒂的人當然放心不下。然而,許澍陽卻沒能左右張作霖意志。1926年秋,許樹陽在萬般無奈中,將女兒懷瞳嫁給了趙爾巽的兒子趙天賜。陰錯陽差卻成全了一對珠聯璧合的夫妻,尤其在抗日戰爭暴發後的幾年,許澍陽與大女兒、女婿一直東奔西走,過着相濡以沫的生活。

1934年,張學良以不抵抗罪名被迫下野,至此“東北第一家族”揭開了黑暗的一頁。不久,許澍陽便隨大女兒懷瞳夫婦前往香港。

西安事變後,出於安全等多種因素考慮,許澍陽、張懷瞳母女決計前往美國定居。唯一留在大陸的小兒子學思成了她最大的心病。常言道:小兒子大孫子,老太太的命根子。她拍電報讓張學思前往香港見面。此時張學思已經是有5年黨齡的老黨員,她對兒子參加共產黨的事已經有所耳聞,聽了兒子留在國內的想法後,她毅然放棄了讓兒子一同前往美國的意見。

到美國後,出身貧苦之家的許澍陽,始終被漂泊流離之苦煎熬着,尤其對身在國內的兒子放心不下,她關注着所有從國內傳來的戰況及各種信息,大海撈針一樣打撈着兒子學思的消息。她終於在報紙上看到,前往舊金山參加聯合國成立大會的代表中有一位叫董必武的中共代表。這位從來不在官場拋頭露面的婦女,連夜乘飛機趕往了舊金山,費盡周折終於見到了董必武。當得知兒子已經成長為一名共產黨的優秀將領,激動得熱淚盈眶,一種漂泊的孤苦感,立即被一種新的希望取代,回國成了她魂牽夢繞的事。

日本宣佈無條件後投降,許澍陽再也抑制不住回國的渴望,不顧同在美國紐約的三個子女的勸阻,隻身踏上了回國的旅途。

回國後,許澍陽希望立即到延安去見闊別7年的兒子。然而延安在哪?兒子在哪?更令她沒想到的是,國內此時內戰又起,戰火阻隔,延安顯得比美國更遠。回國後面對的不僅是顛沛流離痛苦,還面臨着戰火對生命的塗炭,許澍陽只好回到她熟悉的津門舊居。

此後不久許澍陽與兒子取得了聯繫,此時張學思已經是遼寧軍區司令員,剛剛以共產黨代表的身份接管了奉天省公署,聽到這個消息,歷盡人生風雨的許樹陽百感交集。

自從1907年嫁到張家,她親歷了張作霖在張家大院裏親手升起了東北軍的五彩旗,1929年張學良又在那座大院裏升起了象徵易幟的青天白日旗,今天自己的兒子又在那裏升起了五星紅旗。而自己命運卻像歷史長河中的一隻浮萍,始終被激盪在漩渦裏。

許澍陽見到兒子張學思,已是1949年春天。此時的張學思任遼寧省政府主席,她在兒子兒媳的陪同下再次來到大帥府,從進這座院子到再進這座院了,時光已經過去40年。看着自己再熟悉不過的房間,似乎聽到孩子們的笑聲、哭聲……時光被濃縮成了上帝畫筆下的一組圖畫,當年那些在她懷裏嗷嗷待哺的孩子,如今已經散居天南海北。

張學思為母親萬里尋子並飽受戰爭之苦感動而歉疚:“哥哥姐姐他們都在美國,那邊生活條件也好些,怎麼不留在他們身邊呢?”

許澍陽卻説:“美國再好也不是咱的,還是住在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家裏好!”

許澍陽此生再次的打擊是兒子張學思受到林彪集團的陷害並含冤而死。

1967年9月,張學思被林彪一夥以莫須有的罪名關押,並施加了殘酷迫害,張學思最終病死獄中。兩年後,許澍陽才得知兒子去世的消息,年近八尋的許澍陽,悲痛欲絕,她與兒媳不斷給中央寫信。此事受到了中央重視,林彪死後,在周總理關注下對案件進行復查,然而直到1975年張學思案才被平反。張學思平反的報告中,許澍陽補助問題上,周總理把“一定的補助”改成了“足夠的補助”,使她的晚年生活得到了充分保障。這位歷盡人間滄桑的老人,晚年與兒媳及六位孫輩生活在一起,生活安靜閒適。

1978年,許澍陽在北京走完了人生歷程,享年9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