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母嬰>育兒>

小兒捏脊的手法和好處

育兒 閲讀(6.1K)

小兒捏脊的手法和好處

小兒捏脊療法

這幾年小兒保健推拿最為中國父母知道的手法,恐怕非捏脊莫屬,很多父母非常熱衷給自己的孩子捏脊。許多養生書籍及各類形形色色的小兒推拿專家,凡論及小兒捏脊都是高談闊論,並且都只談捏脊的好處,比如疏通經絡、昇陽開胃、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臟腑功能以及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等作用,而對於不適宜的捏脊所帶來的副反應往往只有隻言片語甚至根本就沒談及,這就給父母一個錯覺,認為每個孩子都適合做捏脊保劍但事實情況又是如何呢?

上捏脊還是下捏脊?

一般的小兒推拿教材和養生書籍中所説的捏脊指的是上捏脊(即是從下往上捏),但實際應用當中,也會有下捏脊(從上往下),不過因為日常保健下捏脊用得比較少,所以大多父母就只知道上捏脊。上捏脊還是下捏脊有不同的適應症,要了解其適用症狀就得知道捏脊的原理。

捏脊是在後背的膀胱經和督脈上操作的,上捏脊是從長強穴(尾骨尖附近)向上捏至大椎穴。督脈主一身之陽氣,督脈上幾個主要穴位都是昇陽的穴位。根據經絡按摩“順經為補,逆經為瀉”的原則,順督脈自下而上捏脊的目的是昇陽,屬補法。下捏脊順序跟上捏脊相反,逆瀉督脈,有清熱瀉火通便之效,屬於瀉法,平時多用於實熱證,比如發燒或便祕的治療,極少用於平時保健。

小兒捏脊具有促進氣血流行,經絡通暢,神氣安定,臟腑調和的作用。手法與成人推拿相似,但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肌膚柔弱,手法應以輕快柔和為原則,每次推拿的次數,應根據年齡大小,病情輕重、體質強弱而定。捏脊也是小兒推拿中的一種療法,是通過對督脈和膀胱經的捏拿,達到調整陰陽;通理經絡,調和氣血,恢復臟腑功能的目的。常用於治療疳證、遺尿、泄瀉及脾胃虛弱的患兒。

操作方法:患兒俯卧,醫者兩手半握拳,兩食指抵於背脊之上,再以兩手拇指伸向食指前方,合力夾住肌肉提起,而後食指向前,拇指向後退,作翻卷動作,兩手同時向前移動,自長強穴起,一直捏到大椎穴即可,如此反覆5次,但捏第3次時,每捏3把,將皮膚提起1次。每日1次,連續6天為1療程,休息1天,再作第2療程。脊背皮膚感染及紫癜病患兒禁用此法。

小兒捏脊的手法

捏脊有助於促進寶寶氣血運行,對一些腸胃疾病如積滯厭食等還有肺系疾病均有裨益;捏脊還能起到安神作用,改善寶寶夜啼和睡眠不穩;此外,捏脊對小兒遺尿和多汗症也有一定療效。

1、肺系疾病:捏脊通過刺激督脈和膀胱經,能調和陰陽,健脾理肺,從而達到提高免疫力、減少呼吸系統感染的作用。

2、胃腸疾病:積滯、厭食;消化不良等脾胃疾病都可用捏脊療法來治療。

3、遺尿、多汗:通過捏脊來刺激人體脊柱兩側的植物神經幹和神經節,可以起到防遺尿、止汗的作用。

4、夜啼、睡眠不安:捏脊療法能調理脾胃,幫助寶寶安然入睡了。

小兒捏脊的好處

捏脊手法簡單,爸媽只要在家中就可以進行捏脊。脱去孩子的衣褲,任其俯卧在牀上或爸媽膝蓋上。爸媽站或跪靠在孩子的腿部的邊側,全身放鬆,活動一下手指,面帶微笑,用手輕輕撫摸幾下小兒的背部,使肌肉放鬆,然後進行捏脊。

1、讓寶寶俯卧於牀上,背部保持平直、放鬆。

2、捏脊的人站在寶寶後方,兩手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狀。

3、食指半屈,用雙手食指中節靠拇指的側面,抵在孩子的尾骨處;大拇指與食指相對,向上捏起皮膚,同時向上捻動。兩手交替,沿脊柱兩側自長強穴(肛門後上3—5釐米處)向上邊推邊捏邊放,一直推到大椎穴(頸後平肩的骨突部位),算做捏脊一遍。

4、第2、3、4遍仍按前法捏脊,但每捏3下需將背部皮膚向上提一次。再重複第一遍的動作兩遍,共6遍。

5、最後用兩拇指分別自上而下揉按脊柱兩側3—5次。

6、一般每天捏一次、連續7—10天為一療程。療效出現較晚的寶寶可連續做兩個療程。

捏脊護理要點

捏脊的部位為脊背的正中線,從尾骨部起至第七頸椎。即沿着督脈的循行路線,從長強穴直至大椎穴。如頭面部症狀明顯(目紅赤、癢澀羞明、鼻腔紅赤、牙齒鬆動、牙齦潰爛、面黃肌瘦、脣紅煩渴、面紅煩急、驚悸咬牙等)者,可捏至風府穴。捏拿完畢,再按腎俞穴。

1、施術時患者的體位以俯卧位或半俯卧位為宜,務使卧平、卧正,以背部平坦鬆弛為目的。

2、在捏脊的過程中,用力拎起肌膚,稱為提法”。每捏3次提一下,稱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一下,稱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單捏不提。其中,單捏不提法刺激量較輕,捏三提一法”最強。

3、施術時可根據臟腑辨證,在相應的背俞穴部位上用力挾提,以加強針對性治療作用。如厭食提大腸俞、胃俞、脾俞;嘔吐提胃俞、肝俞、膈俞;腹瀉提大腸俞、脾俞、三焦俞;便祕提大腸俞、胃俞、肝俞;多汗提腎俞、照明俞、肺俞;尿頻提膀骯俞、腎俞、肺俞;煩躁提肝俞、厥陰俞、心俞;夜啼提胃俞、肝俞、厥陰俞;失眠提腎俞、脾俞、肝俞;呼吸系統病症提腎俞、肺俞、風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