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人羣>學生保健>

青少年心理疾病時代悄然來臨

學生保健 閲讀(5K)

為什麼中小學生離家出走、厭世輕生的悲劇屢屢發生?為什麼往往等到悲劇發生了,家長、老師和社會 才表示出莫大的意外和驚訝?悲劇的癥結在哪裏?悲劇又向筆者們敲響了什麼警鐘?

青少年心理疾病時代悄然來臨

就在今年大學聯考前不久,筆者參加了陝西省的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現場會,走訪了現場會舉行地的全國少兒工作先進集體——西安碑林區教委和部分教育專家。在採訪中,上述問題的答案漸漸清晰,這就是心理健康。

昨天,大學聯考落下帷幕,那些從考場裏出來的學子們流露出各異的神情。看着他們,筆者思緒飛揚,久久不能平靜。

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危機。

十多年前,我國第一例未成年人弒母事件披露後,社會輿論大譁,對教育的反思由此揭開序幕。但是,那時並沒有提出“心理健康”的概念。這一事件,也並沒有在教育的理論和實踐上產生應有的影響。

西安市教委主任李廣瑞説,過去我們對中國小生出現的一些問題,從政治上、思想上、品德上分析得多,而從心理上分析得少。把中國小生的心理問題當成政治問題、思想問題去解決,顯然是不妥當的,難以對症下藥,收到實效。

他説:“我們過去以簡單、呆板、僵化、千篇一律的思想政治工作取代一切,使得中國小生在競爭力、情緒、情感、性格、自我意識、人格傾向、社會交往與適應能力等等心理素質方面,往往處於一種自發形成和盲目發展的危險狀態。”

西安市教委1995年的一項調查表明,中國小生中有心理障礙的達35.99%。北京的調查表明,每10名中國小生中,就有1名心理障礙者。曾讓許多人羨慕的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據稱有三分之一不能完成學業而遭淘汰。而從全國的調查情況看,中學生有較強自信心的比例只有43%,抗挫折能力強的僅佔38%,意志力強者佔20%。

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博士主持的“中國小生心理素質建構與培養研究”課題組按照國際標準分別在北京、河南、重慶、浙江、新疆等五個省市區進行的問卷調查表明,我國國小生中有異常心理問題傾向的比例是16.4%,有嚴重心理行為問題的比例是4.2%;國中生中有異常心理問題傾向的比例是14.2%,有嚴重心理行為問題的比例是2.9%;高中生中有異常心理問題傾向的比例是14.8%,有嚴重心理行為問題的比例是2.5%。考慮到中國中國小生巨大的基數,這一心理異常的比例也是觸目驚心的。

在這次調查中,有一些問題尤需我們關注,像在國中生和高中生中,師生關係、親子關係很差和較差的比例在人際關係六項調查指標中都排一、二位;國小生的“孤獨”、“考試焦慮”、“敵對”以及國中生和高中生的“交往焦慮”、“敏感性”、“考試焦慮”、“敵對”等嚴重的情緒問題,在情緒狀況調查的八項指標中都排前列。

國家有關部門對北京國小生進行的調查表明,在過去10年間,國小生中的行為問題從8.34%增加到10.9%,兒童青少年的行為問題有明顯增加趨勢。北京市海淀區檢察院一項關於青少年犯罪的調查也表明,1997年至2000年間由於心理畸變引起的“激情犯罪”顯着增多。

在江蘇、浙江等人文傳統十分濃厚的地方,相繼發生了中國小生甚至大學生因為考試原因殺死父母的事件。花季少男少女的暴力事件,更是層出不窮,充斥着各地報紙的社會新聞版面。同時,一項調查表明:自殺已經成為我國未成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專家指出,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上,如此嚴重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危機還是第一次出現。一個心理疾病的時代正在悄然來臨。嚴峻的形勢迫使我們進行深刻的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浮出水面。

值得欣慰的是,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門已經開始了意義深遠的探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績。在全社會的關注和努力下,心理健康教育正在走進越來越多的校園和家庭

西安市碑林區地處西安南部,目前有中學37所、國小54所、在校中國小生9萬餘人。這裏大中專院校雲集,科研院所林立,是陝西省的素質教育實驗區。碑林區教育局局長薛振虎對記者説,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該區的廣大老師逐漸深刻地認識到,在新時期的教育工作中,重視和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和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

他説,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應該看作是德育工作的延伸,歸根到底還是我國正在倡導的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如果輕視或者漠視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很難落到實處,智育和德育等方面也很難有大的突破。

這位長期從事教育管理的官員指出,繁重的課業負擔、現行的考試製度和評價手段給學生心理帶來了巨大壓力,同時,處於青少年期的學生心理具有一定的封閉性。複雜微妙的師生關係、同學關係、異性關係、家庭關係,以及青春期生理變化帶來的困惑和躁動,使得他們“心有千千結”,內心充滿了困惑後矛盾。在這種情況下,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解決“小小少年為何煩惱”的一位良藥。

在過去八年裏,碑林區教育部門成立了專門的領導小組,培訓了專門的師資力量,不斷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在區教育局的統一組織下,各學校緊密結合教育教學實際和學生的個性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了“每天都有好心情”、“還學生尊嚴”、“筆者能行”、“悄悄話信箱”等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最近,他們的經驗作為過去10年中國婦女兒童工作主要典型之一,受到在北京舉行的第五次東亞及太平洋地區兒童發展問題部長級磋商會議的代表們的高度好評。

一位教育專家評價説,在目前形勢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水平如何,從某種意義上説,實際上是反映了一個地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亟需殺出重圍。

前不久,內蒙古幾個十五六歲的九年級學生因為小小摩擦發生廝打,致使其中一人身中數刀,不治而死。而此前不久,同樣是在內蒙古,一名16歲男生為了一個小小的誤會,用刀捅死了自己15歲的同宿舍同學。一些教育工作者沉痛地指出,青少年正處於人格重建和心理極易扭曲的危險期,心理扭曲如不及時矯治就會導致心理障礙,形成各種程度不等的心理疾病,這些病態心理輕者影響了健康人格的形成,重者助長了青少年犯罪。加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已是當務之急。

不少專家指出,目前在全國不少地方,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還很不到位,中國小心理教育基本還處於空白狀態,不少中學從教師到領導對心理教育的意識還十分淡薄。另外,全國目前尚缺少權威的中學生心理教育的教材,更談不上建立起一套完善、科學的心理輔導和治療體系。

中國健康教育研究所的專家説,目前我國的教育還不是“以學生為主體”,而是以“教學大綱”為主體。在學校和社會上還普遍存在着以分數和升學率來衡量學生、老師和學校的“功利主義”思想。在很多地方,學生普遍感到學習沒有愉快感,是被動的、被迫的。同時,學校和家庭較少關注學生心理健康,也不重視生活技能的培養;學生的個體差異沒有受到重視,學校教育與社會人才需求嚴重脱節。

專家指出,中國小時期是一個人智力、情感及意志品質形成的重要時期,是每個人心理是否健康的基礎。中國小生的學習、行為問題不僅影響其本身的學習和生活,還會影響周圍的人,且其中相當一部分問題又會帶到青少年乃至成人階段。如果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在短期內殺出重圍,其累積的負面效應將不堪設想。

來自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統計資料表明,近年內,青少年犯罪總數已經佔到了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歲少年犯罪案件又佔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的70%以上。教育專家分析説,心理上的狹隘、自私、惟筆者獨尊、好佔上風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內因,而不良社會環境的薰染、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則是不容忽視的外因。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醫學部王德炳教授説,發生在青少年學生中的惡性事件實際上是整個社會的教育問題,尤其是心理教育與心理健康問題。精神病研究專家孔祥泉教授説,在我國,目前大多數人對健康狀況的認識還片面停留在身體器官有無病變的層面,心理健康遠遠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一位旅居海外的華裔心理學家不久前公佈的一項研究發現認為,一些華人的精神病實際上教育有着重要的關係:不少華裔家長從小打罵子女,罵子女的話往往用得很絕。有人罵子女愚蠢,有人甚至叫子女去死。華裔父母希望通過打罵顯示自己的權威,對子女進行徹底的控制。在完全缺乏温暖、經常被打罵的家庭中成長的子女,會對自己徹底失去信心。

與此相反,西安市碑林區的實踐則證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威力。該區教育局在一份文件中,要求教師堅決杜絕對學生的不良刺激,要求教師“走進心靈”,對學生多肯定,多鼓勵,堅持正面引導,調動學生自筆者教育、自我改正的積極性,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主動接近心理有障礙的學生,弄清癥結,提供幫助。作為“走進心靈”活動的成果,全區每學期學習困難生的轉化率都在86%以上,教育教學質量大面積提高。

令人鼓舞的是,中國小生心理健康問題正在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教育部1999年發出的《關於加強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指出,中國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的需要。既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也明確指出,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艱苦奮鬥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比陸地更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心靈。未來的國際競爭,將不但是知識和創新的競爭,也必將是“心靈”的競爭。幫助我們的下一代塑造更堅強、更廣博、更健康的心靈,應該是人們全社會的一項光榮任務。

中國孩子心理挺健康

研究顯示——中國小生心理健康狀況沒有想象的嚴重,中學生優於國小生

究竟我國的中國小生心理健康問題有多重?是否像某些報道中説的那樣有1/3甚至75%的學生存在心理問題?4月15日,在北京師範大學通過鑑定的“中國小生心理素質的建構與培養研究”課題顯示,中國小生心理健康問題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嚴重,真正稱得上心理有問題的中國小生只佔到其總數的10%。這個課題自1997年11月被列為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重點課題以後,先後在北京、河北、河南、重慶、浙江、新疆等地的400多所中國小中展開調查,對中國小心理素質教育中的許多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這次“中國小生心理素質建構與培養研究”課題給出了關於我國中國小生心理現狀的具體結果。課題着重是從中國小生的思維、自我概念、自我監控、動機和歸因、學習能力自我評價、自我控制能力、情緒發展、人格發展、人際關係等九個方面的內容來考察的。結果顯示,總體上來説,中國小生心理健康狀況良好,而且中學生心理狀況優於國小生。

按照“心理基本健康”、“有中度心理行為問題”和“有嚴重心理行為問題”三個檔次的標準來看,國小生的比例依次為78.9%、16.4%、4.2%;國中生的比例依次為82.9%、14.2%、2.9%;高中生的比例依次為82.7%、14.8%、2.5%。具體來看,國小生存在問題最多的是人際關係,達到了36.7%,其次是情緒狀態31.2%,自我控制21.3%,動機14.3%,自我概念11%,對自己學習能力的評價8.6%;而在國中生中,這個比例卻發生了明顯變化,自我控制上升為主要問題,達到32.6%,而人際關係反倒排到了後面,僅有9.4%,其他依次為情緒狀態24.4%,對自我學習能力的評價14.7%,自我概念9.9%,動機9.2%;高中生與國中生的狀況基本相似,只是在具體比例上略有浮動。

另外,中國小生存在的心理行為問題表現出明顯的年齡階段性,中學生心理健康比例要高於國小生,這是與以前的調查結果不同的。對此,主持課題的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副教授解釋説,現實中,中學生的心理問題並不見得真的好於國小生,只是因為隨着年齡的增長,孩子們的思維水平和理解能力都有了發展和提高,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對事情嚴重程度的認識會有差異,國小生認為嚴重的問題在中學生眼裏或許並不嚴重。而當國小生有嚴重的感覺時就是容易出現問題的時候,也恰恰是應該引起我們重視的時候。而家長和教師往往對此卻忽視了,輕描淡寫,一筆帶過,使孩子的心理問題並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所以我一直提倡我們應該“蹲下來”看孩子,一定要“蹲下來”。

最後沃建中副教授還強調,心理轉變是個內化的過程,而我們現在心理研究的誤區就在於沒有從孩子的年齡特徵出發,心理教育沒有真正進到孩子們心裏去。“我們要以發展教育為主題,致力於提高孩子本身的心理素質,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有了問題才解決問題的層面上,要把提高心理素質當成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