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人羣>嬰幼兒>

益氣通督法治小兒脾虛泄瀉

嬰幼兒 閲讀(2.99W)

小兒腹瀉是一種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疾病,發病率高,是造成小兒營養不良、生長髮育障礙及死亡的原因之一,國外多采用抗生素、抗病毒及助消化藥治療,但觀察發現,運用抗生素及對症治療,療效不佳。

益氣通督法治小兒脾虛泄瀉

經臨牀觀察,採用“益氣通督手法”治療小兒脾虛泄瀉,療效可靠,技術操作簡單,易於掌握。手法治療無針藥之苦,花費時間短,家長樂於接受。

診斷標準

1.大便次數增多,一般不超過每日10次。

2.大便多為黃色水樣便,或蛋花樣便,含有少量黏液。

3.伴有嘔吐,食慾不振。

4.無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狀。

5.常由受寒、飲食等因素引起。

適應證

1.3個月-7歲的患兒;

2.症見黃色水樣便,或蛋花樣便,含有少量黏液。次數增多,但一般不超過每日10次;

3.伴有嘔吐,食慾不振;

4.中醫辨證為脾虛泄瀉,表現為神疲納呆,面色少華等;

5.無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狀;

6.大便鏡檢可見脂肪球。

禁忌

1.年齡小於3個月及大於7歲的患兒;

2.皮膚潰爛、滑石粉過敏、嚴重腹瀉伴脱水;

3.不符合小兒脾虛泄瀉的中西醫診斷標準;

4.腸道感染引起的重型腹瀉,有較明顯的脱水、電解質紊亂和全身中毒症狀。

技術操作方法

一、治療方法

1.揉腹:患兒仰卧。醫者中指放於神闕,示指放於下脘穴,無名指腹放於氣海穴力度以皮膚凹陷3~5毫米為宜,順時針方向揉腹3分鐘,然後中指指腹放於神闕穴,食指和無名指分別放兩側天樞穴,力度以皮膚凹陷3~5毫米為宜,順時針方向揉2分鐘。

2.揉氣海:患兒仰卧,醫者中指指腹放於氣海穴處,力度以皮膚凹陷3-5 毫米為宜,順時針方向揉3分鐘。

3.揉百會:接上勢,醫者用中指指腹順時針方向點揉百會穴2分鐘,力度以皮膚微陷為宜。

4.揉龜尾:患兒俯卧位,醫者拇指指腹着力於患者尾骨處,力度以皮膚凹陷1-2毫米為宜,其餘四指放於骶部起附着作用,揉龜尾250-300次。

5.捏脊叩督法:患兒俯卧。醫者兩手拇指橈側緣頂住患兒背部皮膚,示、中指放於拇指前方,三指同時用力提拿皮膚,沿督脈經及華佗夾脊穴,從長強穴上2釐米至大椎穴反覆捏提3-6遍,然後醫者五指自然彎曲併攏,從大椎穴向下到腰俞沿督脈及兩側華佗夾脊穴叩擊3-5遍,叩擊力度以皮膚凹陷2-3毫米為宜,頻率為160-180次/分,結束治療。

二、治療時間及療程

每日治療1次,7次為1個療程。

三、注意事項

1.根據年齡、體質強弱不同,調節用力的大小,操作時間的長短,勿損傷患兒皮膚。

2.不能讓患兒腹部、背部長時間暴露,以免受涼感冒,加重病情。

3.選用推拿介質如爽身粉、滑石粉等。

4.適當控制飲食,減輕脾胃負擔。對吐瀉嚴重的患兒暫時禁食,以後隨着病情好轉逐漸增加飲食量。忌食油膩、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5.保持皮膚清潔、乾燥,勤換尿布。每次大便後,要用温水清洗臀部,並撲上爽身粉,防止發生紅臀。

6.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早發現腹瀉變證。

7.對於治療過程中出現脱水、酸中毒的患兒,要停止手法治療;同時採用液體療法等對症治療,以維持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