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野史祕聞>

孫中山的猶太保鏢馬坤 多次救孫中山於不測

野史祕聞 閲讀(2.21W)

孫中山一生曾多次身臨險境,每次都在保鏢的護衞下化險為夷。在他的保鏢中,加拿大籍猶太人保鏢莫里斯科恩的經歷尤為傳奇。1922年,支持中國革命、敬仰孫中山的科恩毅然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擔任孫中山的保鏢,並起了箇中國名字——馬坤。由於他善使雙槍,且槍法極準,因此得了個外號——“雙槍馬坤”。憑藉這對雙槍,馬坤多次救孫中山於不測。

孫中山的猶太保鏢馬坤 多次救孫中山於不測

猶太裔保鏢忠心耿耿

1911年3月,孫中山在美洲宣傳革命,並向支持者籌款,以支援籌備中的黃花崗起義。由於孫中山一直遭受清政府的海外追蹤,在倫敦曾蒙難,所以革命黨人對孫中山的安全十分在意,到了加拿大後,便要為他尋找保衞人員。

這時,有人向孫中山推薦了25歲的加拿大籍猶太人科恩。科恩生於波蘭,在倫敦貧民區長大,19歲定居加拿大後,與一些中國華僑有聯繫。他同情革命黨人,參加過中國同盟會的活動,為革命者購買、運送過武器彈藥。

科恩矮胖身材,為人忠誠,且槍法精準。經過考慮,孫中山先生決定挑選他作為臨時護衞。在科恩的護衞下,孫中山一行從加拿大西岸出發,經中部到達東部城市多倫多,接着又前往美國芝加哥、紐約、波士頓等地,從3月中旬至5月底,歷時兩個多月。

在旅程中,科恩對孫中山的保衞工作做得非常認真,同時,他也被孫中山熱誠宣傳革命,獻身民族救亡的精神深深地感動着。科恩後來回憶説:自己遇到了真正的偉大人物,每一個有血性的人在同孫中山先生有所接觸後,都會追隨着他去革命的。在與孫中山的交往中,科恩還深切感受到,中國是少有的能接納猶太人,不曾對猶太人肆行迫害的國家。這樣他對中國革命的感情就更為深刻了。

短短兩個月的相識,科恩對孫中山產生了強烈的敬仰和崇拜,決意為這位偉人做任何犧牲。

孫宅門口的有趣傢伙

1922年,孫中山在廣州遭到陳炯明叛軍的襲擊,科恩得知後,立刻從加拿大出發橫渡大洋趕到中國。

當年12月13日,科恩如約到孫中山的家裏,孫中山對他也更加信任,命他擔任自己的副官,並給他取了箇中國名字——馬坤。

直至孫中山去世,他身邊也就一直有這名外國警衞忠心耿耿地相伴着。

到孫中山家裏拜訪的人會發現,孫在屋裏常穿一件傳統長袍,主客入座後,孫會叫人上一些中國煙草和煙紙,還有一些水果和一壺茶。而在外面的過道里,馬坤持槍而坐,準備應付任何麻煩。

孫中山的一位拜訪者羅威爾回憶説:“我在門口碰見了一個叫坤的有趣的傢伙,他總是坐在前廳裏的長椅上,褲袋裏還塞着一支大號的左輪手槍。這使得他的褲兜鼓出一個大包,看上去怪怪的。”

隨着時光的流逝,馬坤已熟悉了他的工作程序,瞭解了不同的訪客,傾聽他們在孫中山書房中的動靜。他説:“不論什麼時候,只要有客人來(有時一天會來幾十位客人),我就開始觀察他們的臉和穿着,以及他們的行為舉止,以便這些人下次來訪時能認出他們。”

當然,也有放鬆的時候。白天,全家人會在後院中玩一場槌球遊戲。晚上,孫夫人和孫中山坐在一起讀書閒聊。作為一個影迷,孫夫人偶爾還組織放一場電影。

馬坤非常尊重孫夫人,他像保護孫先生那樣仔細地看護她,宋慶齡女士也很喜歡他。

1923年,孫中山在赫納島上挑選了一棟水泥石大樓,建起了新的基地。馬坤和其他三名保鏢就在頂樓孫的屋外放哨。同樣給孫先生當過保鏢的方良回憶説:“他們4人總躲在孫中山住的3樓上,他們整天待在那兒,天天如此。連一天都沒離開過他。他們非常強壯,沒有人能戰勝他們。”

偶然負傷催生“雙槍馬坤”

除了保護孫先生外,馬坤還幫助訓練保鏢。他們通常進行有目標的實戰訓練,馬坤還教這些人自衞術和拳擊。馬坤對這些人提出忠告:“先用拳打你的敵人,如果這種方法無效,再用槍。永遠不要先使用槍,不要隨時拔槍。無辜的旁觀者可能正在周圍,如果你拔槍,就將會傷着其他人。”

有大批的訪客到指揮部拜訪孫先生。訪客從船上下來、上岸,然後走上碼頭進入院子。如果訪客攜帶武器,必須在門口上交。

遊記作家哈得弗蘭克寫道:“我們在廣東的幾個月裏,總司令幾乎很少在沒有夫人陪伴,或身旁沒有馬坤持槍保護的情況下出現,即使在半公開場合也是如此。至少是高度警戒,馬坤先生寸步不離。星期日早晨,當我們有幸去孫先生的官邸拜見時,他的加拿大影子(馬坤)站在對着孫博士書房出口的樓梯角落裏,不僅監視我,還有我的妻子,好像非要證實她不是來陰謀傷害他的主人才行。”

在一次小規模的衝突中,一挺機關槍射出的子彈擦傷了馬坤的胳膊,幸運的是,現場的一位醫生給他作了治療。

這次負傷使馬坤暫時休息。“打在我左臂上的子彈常常讓我思考,假如子彈打在我右臂上,我又右手持槍,我將永遠不能打槍了。我們一回到廣東,就又弄來一支槍,也是一支斯密特手槍。我把它放在左手拿着方便的地方,用左手練習打槍。不久,我發現我擅使雙槍,而且兩隻手的射擊速度幾乎一樣快。”

此後,他擁有了兩支重型45毫米口徑的手槍,一支別在褲袋裏,另一支放在槍套裏。他時髦的雙槍配備,引起西方社團關注。他們送給這個與中國關係密切的猶太人一個綽號——“雙槍馬坤”。

承續中山先生事業服務中國

孫中山把北上看成了一生輝煌的頂點,但是此刻他已是病魔纏身。 孫中山逝世前,科恩因事暫時不在北京。當聽聞孫中山病逝的噩耗時,正在加拿大的馬坤匆忙趕回中國,他直接去探望了宋慶齡,然後趕往孫中山靈前痛哭不止。

“當我看到孫夫人時,我淚如泉湧,我感到世界的末日到了,我十分無奈。”馬坤後來回憶説,“我感到自己的一部分也被留在了那裏。我只有痛苦地悼念着他,並感到我的生活現在是如此的空虛,和他相比,我的生命是那麼渺小。”

此後,科恩繼續盡忠於孫中山的事業以及家人,他還在中國軍隊中服務過。

孫中山與猶太朋友的友誼在中國也影響深遠。

二戰前夕,隨着德國納粹在歐洲大陸開始瘋狂地迫害猶太人,孤立無援的猶太難民們發現幾乎無處可去,而當時的中國不顧中德關係受到影響,仍然接納了數萬名猶太人。

美籍波蘭猶太人索科爾斯基在孫中山逝世一週年時,發表了《孫逸仙主義》一文,以作紀念,表達了他自己以及猶太人羣體的感情,文中寫道:“值得注意的是孫博士去世後,他的人格差不多具有宗教性的意義。”

1939年3月,孫中山之子,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長孫科,還提議在中國的西南邊區劃定猶太人特區,以保護無家可歸的猶太人。這個提議立刻引起了中國政府內部的廣泛關注。雖然後來由於海岸被封鎖,抗戰十分艱苦,政府無力顧及落實此事,但是政府以及普通民眾也都一直對猶太人進行真誠的幫助,這在世界各國是不多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