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人羣>白領健康>

青壯年成心理問題主力軍

白領健康 閲讀(2.82W)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衞生日”。關注人們心理、精神健康,再次成為熱門話題。然而,現代青壯年以及職場的心理健康卻不容小覷。

青壯年成心理問題主力軍

青壯年成為發病“主力軍”

來自南京市精神衞生部門的一份最新統計資料顯示,我省精神障礙、心理疾病的患病率,由10年前的10%左右,已上升至目前的14.7%左右,其中躁狂型、精神分裂型重症精神病發病率約為1%-1.5%。全省現有重性精神病患者80-100萬左右,南京約有6—8萬人。

今年以來,南京某腦科醫院精神心理科的日門診量都在800-1000人次,比10年前增長2倍多;上升最快的,是抑鬱症、焦慮症、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等幾類。

這家醫院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六成的精神病人是20-50歲的青壯年;前來就診的,相當一部分是由升學、就業、買房、情感等原因引起的,其中不乏高級白領和大學生

“引起精神病的原因很多,目前醫學上能肯定的,只是遺傳因素,易感人羣體內有發病基因;其次,是社會環境因素、生活環境惡劣、氣候變化等影響。”南京市腦科醫院副院長姚輝主任醫師説,精神病的發病機理至今仍未完全清楚,但普遍認為是“易感基因+社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精神心理科門診量大增,既與人們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上升有關,更與社會大環境變化密切相關。白領、知識分子、大學生來就診的比例增多,説明這部分人羣重視精神、心理健康,並不一定表明這部分人羣發病率比其他人羣高,“這只是冰山一角。其實,廣大的農村患者幾乎都未得到及時治療。”

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增多,還與老齡化社會進程加快、經濟發展迅速有關係。長壽老人增多,老年痴呆、老年癲癇等生理因素引發的精神疾病也明顯增多。其次,經濟發展迅速,外界各種不良刺激增多,也會誘發精神心理疾病。另外,社會轉型時期,貧富差距加大,一些人心理失衡,也是精神心理疾病誘因之一。

職業壓力是最受關注病因

“近年來,職業倦怠誘發的精神心理疾病,逐漸受到國際精神病學界的重視。最新的理論研究表明,大多數精神、心理疾病與職業壓力有關。”據江蘇省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副主委張寧介紹,之所以20-50歲發病人羣比例最高,是因為這一年齡段人羣正好處於職業狀態。“這一羣體,為了升職稱、為了保住職位、為了謀取更好的前途,往往殫精竭慮,夜不能寐,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心理、情感障礙,就有可能進一步惡化為精神疾病。”

張寧介紹説,職業倦怠是一種感覺疲勞或挫折的狀態,可以表現為生理、心理多種症狀。生理上可能出現頭疼、內分泌失調、睡眠障礙等情形,心理上則主要表現為厭倦、力不從心、情緒煩躁,情況嚴重者則發展成憂鬱症、精神分裂等。

前陣子發生在富士康公司的十幾起跳樓事件,張寧認為就是典型的職業倦怠引發的精神異常。他説,預防倦怠,要靠個體本身的認知,要學會豁達、大度、自我減壓與調節;其次,是用人單位要關注員工的精神需求,管理不能簡單粗暴,要將每一位員工的工作壓力控制在適度範圍內;同時,政府應建立“兜底”社會保障體系,保住弱勢羣體的生存底線,讓他們能有尊嚴、有希望地生活。

1/4的人有過精神心理困惑

出於傳統習慣原因,多數人有了心理障礙、抑鬱、焦慮等,不願意去看心理醫生;家中有了精神病患者,親屬也往往是藏着、掖着,不願為外人知道。其實,據專家介紹,有25%的人,一生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心理問題,如果他們能及時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或者家人、朋友能及時幫助他們發現問題,及時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就能避免更大的傷害。而目前,我國精神類疾病的就診率僅有9.2%,治療率只有不到5%。

一個社會實現是,許多人一提到精神病都異常害怕。“其實,在精神病患者中有相當一部分的病人是抑鬱症、‘文瘋子’,大多患者不會傷人。”據介紹,目前已經有了很好的藥物,精神病人如果發現得早,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就能控制住病情,而晚期嚴重的精神分裂、躁狂類疾病複發率較高,需要長年服藥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