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人羣>老人健康>

中老年必須重視心理保健 中老年心理教育

老人健康 閲讀(2.62W)

一、心理保健與心理教育

中老年必須重視心理保健 中老年心理教育

廣義的心理保健包含了心理教育,或者説心理教育是心理保健的一種方法、一個領域、從方法來看,心理保健離不開心理教育,通過教育將心理保健知識傳授給廣泛的人羣,以達到心理保健的目的。

從領域來看,心理教育是心理保健工作的一個相對獨立的方面,有着相對固定人羣的方式。

心理教育的目的是普及心理保健知識和心理保健觀念。心理保健的預防、矯治、提升功能,特別是其中預防、提升功能,必須通過心理教育才能實現。

只有樹立了自覺的心理保健意識,掌握了心理保健的必備知識,心理保健才能最終成一種自覺的行為及羣眾事業,而達到全面保健的最高宗旨。

心理教育的形式、途徑很多。課堂教育是在學生中進行心理教育的主要形式,這種形式效率是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近年來許多地方把心理教育列入社區管理科普健康知識的內容,許多地方開設了心理教育課,這是一種非常可喜的現象。

除此之外,講座、會議、座談和媒體等,都是心理教育的好形式,也都不同程度地發揮着心理教育的功能。

二、心理保健與心理輔導

心理保健離不開心理輔導,心理輔導是心理保健的一種重要形式。

心理輔導是輔導者教給被輔導者一些心理學知識、心理保健的方法,指導被輔導者通過認知、調節、疏導和訓練,自己對自己進行保健。可以説,心理保健的大量工作,都是通過心理輔導完成的。

沒有心理輔導,心理保健工作就可能是不全面的、效率低下的。

心理輔導與心理教育有不同的特點。首先,二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其次,二者的目標不同,心理教育主要是培養人們的心理保健觀念,心理輔導則主要是授以心理保健的知識和方法,知道訓練。

再次,心理教育的面和範圍要比心理輔導廣泛,心理輔導常對一個或幾個人實施,心理教育通常是對大量的公眾實施。

最後,心理輔導知覺目標是改善人的心理狀態,而心理教育則是以培養人健康的心理素質為目標,心理教育主要是實現心理保健的最終目標。

心理輔導的形式是個別輔導、集體輔導、書面輔導、電話輔導、網絡輔導,也可以是講座、課堂輔導或通過媒體輔導。

三、心理因素會導致疾病

(一) 老年人的心理與疾病成因

老年人面對強烈、持久、不良的情緒因素,可影響機體各系統的正常生理功能。這種影響持續時間長,生理功能障礙進一步發展,就可能出現身心疾病。

老年人常見的心身疾病,主要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哮喘等。此外,心理、情緒因素與腫瘤、癌症以及精神疾病的發生、發展有着密切的關係。

精神、情緒緊張,不僅影響腦功能,同時內分泌系統、心血管系統、代謝和免疫系統也會發生變化。長期情感壓抑,親人喪亡的悲哀,對癌症的發生、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早期使體內激素分泌失去平衡,後期削弱機體免疫力,從而加速癌症的發展。

當人在生活中遇到不幸事件,軀體疾病和精神疾病的發生率相對增多。

反過來,疾病本身又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如腦動脈硬化、嚴重的高血壓,輕則會削弱老年人的記憶力和工作能力,嚴重的則可引起智能減退和痴呆。長期因卧牀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更容易產生孤獨、焦慮、抑鬱和消極的心理。

(二) 老年人的異常心理表現

老年人的異常心理現象比中青年人多,最常見的有痴呆、健忘、抑鬱、猜疑、幻覺、妄想等。

老年人的痴呆導致智力低下;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與操作能力嚴重衰退;極度健忘,完全喪失工作能力;情緒不穩定,焦慮不安;道德情感、審美感也衰退;易發脾氣。

引起痴呆的原因只要有:腦動脈硬化腦嚴重萎縮。

老年人的近期記憶能力衰退是正常的,但是有的老年人則表現為高度健忘。例如,剛放下的東西就忘記放在哪了;剛吃過飯就忘了吃什麼;更有甚者連自己年齡,自己愛人、孩子的姓名都忘記了。

抑鬱是老年人較常見的一種精神異常。表現為情緒沮喪、孤單寂寞、思維遲鈍。這種老年人,對一切事物都不感興趣,什麼都不想幹,經常自尋煩惱,甚者絕望自殺。老年人的這種抑鬱狀態常伴有失眠、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等症狀。

猜疑心重也是老年人較常見的一種精神異常。他們對與本人毫不相干的言行也疑為是針對自己的。猜疑心重對老年人身心健康不利,他們認為受到了別人冷落挖苦,而悶悶不樂。

幻覺與妄想也是老年人的一種精神異常。老年人的幻覺以幻視與幻聽為多見,也有發生幻嗅、幻味、幻觸的。例如有的老年人説看到了鬼神,聽到了親人的呼叫等。

(三) 老年人心理活動類型

1、愉快積極型

這類老人性格開朗、心情愉悦,熱愛生活,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直接興趣型

這類老人能理智地接納和適應退休後的變化,坦然而合理地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對生活知足常樂,並能主動搞好人際關係。

3、關心健康型

這類老人特別關注自己的健康,唯恐年老體弱多病。有的人確實有病,但誇大病情;有的則是基本無病,卻千方百計找出自己的“病”。

4、解脱型

這類老人性格一貫內向,退離休後更是減少社交。他們對晚安生活要求不高,能平靜地應付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不輕易開口求人,往往有抑鬱心理。

5、追求支持型

這類老人依賴性強,需要別人在情感上支持他們,在生活上幫助他們,用別人的同情獲得自己情感上的滿足。一旦這種需要得不到的滿足,就認為別人瞧不起自己,或不願意幫助自己,從而出現沮喪情緒。

6、堅持工作型

這類老人通常是一些青壯年時期胸懷大志,但是壯志未酬的人。他們總是用忙碌的行為和更加努力的工作,來證明自己還有能力。

7、冷淡型

這類老人認為生活很苦,而自己對現狀又無能為力。他們內心很痛苦,於是只能用回憶以前愉快的經歷作為樂趣。他們給人的印象冷漠無情,其實是無可奈何的表現。

8、自責型

這類老年人回顧自己一生後,發現一些目標沒有達到,他們把這些失敗都歸罪於自己無能,因而常常自責,甚至有自我犯罪感。這類老人及其自卑,常常自怨自艾,沮喪和心灰意冷。

9、憤怒型

這類老年人往往多疑,把自己看做是環境的犧牲者,似乎誰都和他過不去,感到生活毫無樂趣。回顧往事,把失敗原因歸咎客觀,把怨恨發泄在別人身上。他們人際關係很差,自己孤獨、怪癖。

上面九種典型的老年人心理活動類型,對某一個老人來説可能不完全符合,但可能有一種類型的特徵會較為明顯。

愉快積極型和直接興趣型的老人對他們的心身健康較為有利。冷漠型、自責型、憤怒型的老人容易心理衰老。

因此老年人應該進行自我心理調節,有意識地矯正和改變自己身上不利健康的心理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