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人羣>名人養生>

孔子的養生之道 揭祕聖人孔子長壽祕訣

名人養生 閲讀(1.98W)

相信每一箇中國人都有聽説過聖人孔子。孔子是我國歷史上數一數二的大人物,在政治、文學等領域為我們後代留下了很多的思想精華。其實孔子留給我們的還有一樣東西,那就是養生知識,只不過被我們忽略掉了而已。那麼大家知道孔子的養生之道是什麼嗎?孔子在飲食方面又是怎麼養生的呢?想了解的朋友跟着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孔子的養生之道 揭祕聖人孔子長壽祕訣

聖人孔子一生都在經歷政治以及生活的紛擾,坎坷一生,卻依舊長壽。活到了73歲,這在古時候是非常高壽的。孔子的長壽與他晚年堅持的一套養生術有關。

孔子曾以“三十而立……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概括他一生幾個階段的特點。他的話就是很深刻的養生經。人到了老年,自己的行為能把握得住,也能放得開,進入一個人能“解脱一切”的狀態,這時,不為世事所困擾,對一切順境、逆境都看得很開,變得眼界高超,虛懷若谷。 但這又不是看破紅塵,消極避世,而仍然是積極進取,追求理想,享受生活樂趣。所以孔子晚年還致力於編撰《春秋》,不倦地學習《易》,以至“韋編三絕”,還繼續給弟子上課。

有一次楚國大夫葉公問孔子的學生子路:“你們的孔夫子是個怎樣的人?”子路一時不知怎樣回答人。孔子知道了這件事後對子路説:“孔子這個人啊,發憤時可以忘了吃飯,高興時什麼憂愁都扔掉了。他啊,連快要老了自己還不知道。”(《論語。述而》)應該説,正是這種開闊的心境使孔子獲得了長壽。

飲食講究以養生

孔子在晚年的生活特別講究飲食,他有“八不食”的習慣。而且從現代的養生保健以及飲食衞生方面來講,都是非常正確的。這“八不食”總共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一、色味方面:食物變顏色了不吃,變味了不吃。

二、食物質量方面:糧食陳舊了不吃,魚和肉不新鮮了不吃,不時新的菜蔬不吃。

三、製作方面:烹調不當的食物不吃,佐料放得不妥的飯菜不吃,從市場上買回來的酒和熟肉不吃。

這八不吃,對飲食衞生的要求也是非常全面,可以啟發我們當代人。 孔子還很強調吃相,他説:“食不語,寢不語”。也就是吃飯時不説話,睡覺時也不説話。孔子有句名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指糧食,“膾”指切碎了的肉。整句話就是説要多吃經過精加工的糧食,肉切得越細越好。其實這裏麪包含了很多大有道理。老年人的牙齒不好,腸胃的消化功能也較差,食物太粗,肉不切細,不煮爛,便咬不動,會引起消化不良症。

孔子晚年堅持了這一飲食原則,保證了營養的攝人,是他長壽的重要保證。 孔子的這句話還可作另一種理解,那就是老年人要多食用美食。美食就是經過精巧烹調,色香味俱全的菜餚,能刺激人的食慾,使人胃口大開。現代很多營養學家都主張:保健食品應該是美食,如果經濟條件允許,我們應提倡家庭美食。 家庭也可以製作美食。“美食精細以頤年”,對老年人來説,這不是一種奢求,而是養生的需要。

孔子食經中暗藏長壽奧祕

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孔子認為,人生的哲學,不在於榮華富貴,光宗耀祖,而在於實踐“仁”的道德,要把自己培養成一個“仁人君子”。他主張:“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他要求:“士志於道,而恥衣惡食者,未足與論也。”他認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孔子不提倡“恥衣惡食”。其中“惡食”是與飲食上“食不厭雜”的現代營養學上的科學配膳、平衡配膳的理論是一致的。他還明確提出:“肉雖多,不能勝食。”意即席上肉類食品雖多,但吃的數量不能超過“飯量”,這明確地告訴我們主輔食品要合理搭配。只有主輔食品搭配合理,才能充分吸收動物食品中的營養成分,使人得到合理的養分,有利於新陳代謝和健康長壽。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經常飽食(尤其是肉食過量),會增加胃腸的負擔,消化液供不應求,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久而久之,還會使血液過多地集中在胃腸,導致心臟、頭腦等重要器官會產生缺血現象,使人感到睏乏,不利於身心健康。

誠可知,目前有些人認為生活水平提高了,大魚大肉無休止地常食、多食,結果產生了“富貴病”。民諺雲:“食要七分飽。”意為不能貪食,食得太飽,所以孔子提出的“食不求飽”也正體現了“節食益壽”的飲食觀點。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春秋戰國時期,不僅食品品種很豐富(但並不是不多),而且對飲食也已經很講究了,孔子的飲食觀很具有代表性。明代張岱《圭饕集序》中寫道:“中古之世,知味唯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精細二字,已得飲食之徵。至熟食,則概之失飪不食;蔬食,則概之不時不食。四言者,食經也,亦即養生論也。”

孔子後來發跡,做了魯國上卿及魯國大司寇,俸祿都是“六萬鬥穀子”,在當時已經是很富裕了(相當於現在高級白領階層的待遇),但當時孔子並不因為生活富裕了而過奢侈的生活,他對飲食很講究,主張“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精”,精細,粗之反;膾,細切魚和肉,反覆用“不厭”二字,極言講究之致。

這裏有一段插曲,清代曹臣棟《逸經》引《呂氏春秋》載:“文王嗜菖蒲菹,孔子聞之,縮項而食之。三年,然後勝之。”

這一插曲彷彿有點可笑,但是既然有益,又何必怕人説笑話呢。眾所周知,菖蒲的根是苦的,非常難吃。所以孔子要縮着頭頸(難吃的樣子),吃了三年才習慣。不過,據《孝經》記載:“菖蒲益聰。”這就回答了孔子為何吃菖蒲之事,由此可見,孔子主張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恐怕也不全是着眼於“味道好”這一點,而看重營養,即養生的。

在飲食衞生上,孔子還有“八不食”。即“食鈕而蝕,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意思是説糧食陳舊了或變味了,魚和肉腐敗變質了,不吃。食物顏色難看,不吃。氣味不好,不吃。烹調不得當,不吃。不新鮮蔬菜,是指蔬菜要採摘及時,譬如春韭夏莧,無非是吃個鮮嫩。過時而採,形如柴草,又有什麼味呢?

日本有句民諺:“鬼已有十八歲,粗茶已有粗泡時。”所以蔬菜採收要掌握時令是很重要的。“杜園菜”之所以可口,除了土膏露氣的好處外,現採現炒現吃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肉切得不合規(如肉壓切成糜狀),不吃。調料(醬)放得不當(太淡或太鹹了),不吃。從市場上買來的酒(怕有摻假)和肉(不衞生),不吃(喝)。這些與現代飲食衞生學的觀點是一致的,可借鑑。

唯酒無量,不及亂

誠可知,孔子是個酒徒,酒量很大,但他能自我遏止,適量而飲。

《論語》記有“唯酒無量,不及亂”之句,意即“只要飲酒不限量,但卻不至於醉”。《論語·子罕》還記載有這麼一段話:“子曰:‘入則事公卿,出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意思是孔子説:“在外侍奉國君和大臣,在家孝敬父兄,有喪事不敢不努力去操辦,喝酒不被酒所醉倒,這些事對我來説是沒有什麼困難的。”

眾所周知,酒少飲有益,多飲傷身,這些都是被古今醫學及大量事實所證明的。

食不語,寢不言

孔子不僅對吃很講究,而且還注意“吃相”和“吃的文明”。例如“食不語,寢不言”中的“食不語”是飲食衞生的好習慣,因為每當在吞嚥食物時,呼吸動作是暫時停止的。如果在吃飯時大談大笑,那麼呼吸和吞嚥食物必然會同時進行,這樣一來,容易使食物誤入氣管或鼻腔內,因此會發生嗆咳、噴嚏、流淚等現象。若是魚刺、碎骨、豆粒之類一旦誤入氣管,則後果更是不堪設想。所以常聽老人説“小人吃飯不要講話”,其原理即在於此。

由於孔子對飲食有良好的習慣和嚴格的要求。他雖然幼時家貧,後來發跡(升官),但能享有73歲高齡,這與當時(公元前五六世紀)人的平均壽命僅30歲左右相比,確為“高壽”了,孔子的“食經”成為他長壽的奧祕。

孔子的抗寒養生訣

除了“教育家、思想家”這些名號外,孔子還是一位養生專家。在戰亂年代,孔子得享73歲高齡,這和他對抗寒冷的養生之道密切相關。

吃肉一天不超二兩

《論語》中稱,“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意思是席上的肉雖然多,但不能超過吃飯的量。由於蔬菜稀少,冬天的餐桌經常是肉類唱主角,但冬天人們的運動量明顯減少,肉類最易在臟腑內積食積熱,多吃反而會導致體力下降。建議成年人冬季一天吃肉最好不超過二兩。

大冷天更要多吃薑

《論語》還把生薑的保健功效提到很高的位置,“不撤姜食,不多食”。其實在嚴寒的冬季,生薑的保健驅寒功效更好,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飯前或者飯後半小時喝杯姜紅茶。

煮食可以精細一些

《論語》中孔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冬天適當把蔬菜或肉類的烹飪過程做“精細”,更有利於腸胃吸收。

孔子的音樂養生法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養生大師。他的“音樂養生法”,很值得今天的我們學習。

孔子有很高的的音樂素養

《論語·述而》記載: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這一方面説明韶樂美妙,另一方面也説明孔子追求高雅的音樂境界。不僅如此,孔子還親自參加音樂教材的編寫,他親手編訂了《樂經》,還經常和當時的音樂大師們探討樂理。編訂教材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對自己的心靈進行一次洗禮和淨化的過程。

孔子對音樂的養生功效十分推崇

《論語·述而》就記載了孔子在這方面的見解:“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每當聽到別人唱幽雅的歌曲時,孔子必定請人再唱一遍,自己跟着學。如其弟子們所説:“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天天如也。”孔子認為高雅的音樂能陶冶人的情操,激勵人的高尚情趣,並使人心悦神和,有益於身心健康。

正是因為孔子認識到音樂的養生功能,使得他成為一名音樂發燒友。

據《論語》記載,孔子除了遇到喪事不唱歌之外,他幾乎天天曲不離口。周遊列國時,孔子被困在陳蔡,隨從的弟子許多都病倒了,唯獨孔子每天依舊彈琴唱歌。子路生氣地責問老師:“這種情況下,先生還有心思唱歌,這樣做對嗎?”孔子沒有回答,等唱完一曲,他才説:“我告訴你,音樂的陶冶可以讓君子不倨傲,可以讓一般人忘掉恐懼。你們是我最親近的弟子,難道還不瞭解我嗎?”子路聽了孔子的話,豁然開朗,高興地和孔子一起彈起琴來。

孔子在古琴方面的造詣很高

他自己作曲,並把個人情感付諸琴韻之中。他在彈琴時“神情莊重,四體通泰,目光遠大,壯志凌雲”,足見彈琴對孔子的身心調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孔子還把琴藝傳授給自己的弟子,在他的三千弟子中,通曉音樂的有七十二人。正是注重了在音樂方面的修養,塑造了孔子強健的體魄,才使得他能在那戰亂年代,有力量為實現自己的主張而拼搏,並且最終成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代偉人。

結語:上述內容就是對儒家聖人孔子的養生之道的詳細介紹,通過上文的介紹,大家對於孔子是如何進行養生的都應該有了大概的瞭解了吧?從孔子的養生方法中我們可以知道,養生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們養生了良好的生活習慣,那也就是在養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