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人羣>學生保健>

正確應對大學生心理問題

學生保健 閲讀(3.18W)

林崇德: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心理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師德標兵。

正確應對大學生心理問題

教育週刊: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是我國教育界一向關注的問題,在中央的明確規定下,各高校也紛紛建立了“心理諮詢室”等專職機構。最近一些大學生因“心理問題”採取極端行為的報道時有出現,人們關心,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到底如何?

林崇德:的確,近年來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現象有所增多,必須引起全社會,尤其是學校和心理學界的重視。但是,有些危言聳聽的數據和報道有害無益。我們需要的是科學地理解心理健康,並在此基礎上多做實事,而不是營造一種使公眾誤解、使學生人人自危的輿論環境。

這種認識誤區的出現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對“心理不健康”的界定不科學。二是測量手段不科學,主要是用消極的量表來測定大學生心理狀況。目前國內常用的一些量表,例如scl-90量表等,都存在這個問題。三是當前人們對心理健康的關注達到了空前的程度。

去年秋天,在教育部的領導下,我們成立心理健康課題組,制定了四個科學規範的心理測查量表,可以測定積極面,也可以測定消極面。用這個量表測試我國全國部屬院校新入學的30多萬大學生羣體,測出心理不健康的數據很低,只有百分之幾的比率。再聯繫我們日常教學中的觀察和體驗,可以看出大學生心理有兩個主流:一是心理健康是主流;二是有些學生由於壓力產生暫時的心理不適,要求諮詢和輔導,“要求健康”是主流。不承認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是錯誤的,誇大學生心理不健康的比例也是不對的。

教育週刊:學生主流是健康的,但一些問題也不容忽視:有貧困生失去生活勇氣,有博士等“高知分子”不堪重負產生心理問題,一些大學新生的“不適應”問題等。這是否對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林崇德:對,要求我們“分流歸類,具體指導”。我們不能把心理不健康的比例擴大化,但畢竟對於學生個體來説,每個生命都是百分之百,必須認真對待。目前大學生在不同情境、不同發展階段面臨的主要心理問題是不同的。比如,就學習來説,一是無法承受學習壓力;二是缺乏學習興趣,導致厭學情緒;三是存在學習困難,沒有找到良好的學習方法。人際關係方面情況更為複雜,一是親子關係,二是師生關係,三是同伴關係,四是與異性的交往。最後還有自我方面的問題,如自我評價問題、自我體驗問題、自制力問題等等。

針對於此,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有的放矢,對不同需要的學生開展不同輔導。學校心理學家的作用是當好學生心理的保健醫生,同時也要有“具體問題具體處理”的意識與能力,成為德育工作的輔助者、學生學習的輔導者、職業選擇的指導者。

還有一點要引起注意,現在社會上和部分學校中的確存在一種極不科學、極不嚴肅的思維邏輯:之所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因為許多學生心理不健康。這是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誤解。我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整體心理素質,維護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體説,心理健康教育有兩種目標,其消極的目標是預防和治療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僅針對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積極的、也是更重要的目標是促進每個學生最大限度地發展自己。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絕大多數是正常學生,我們要堅持正面教育,堅持預防、治療和發展相結合的原則,促進全體學生心理健康、全面發展。

教育週刊:我們也注意到,一些心理問題與個體所處的環境關係很大,我們又該怎樣應對?

林崇德:外界因素的影響的確不容忽視。當前經濟轉軌時期,社會上唯經濟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衝擊着大學生思想;重智輕德、分數至上的誤區和“精英主義”情結壓迫和挫傷着學生心靈;不當的家庭教育擴大了學生心理上的消極面;泥沙俱下的大眾傳媒內容又使學生的不健康意識潛滋暗長。這樣的局面,要求大學生自身和社會各界來共同應對。

高校是學習的場所,是教書育人的聖地,但現在的學校卻日益向三個方向分化:“辦教育的”忠實於教育本身;“辦學校的”只管硬件不管軟件;“開學店的”拋棄學術轉向利潤,商業氣息太過濃重。後兩者無疑會對大學生造成消極的心理影響。因此,學校是否堅持將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是否注意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與環境?教師又是否安心於本職工作,不因商業行為而衝擊到教學質量?這些都是值得高校警惕和反思的。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應該首先堅守職業道德、以身作則,同時關注學校相關決策制定,向校方積極諫言、獻計獻策。

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和教育要整體化,僅靠學校的呼籲和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廣大家庭和社會各界也應投身其中,轉變教育理念,淨化輿論環境,減輕大學生們身上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