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傳統文化>

佤族“木鼓”有着怎樣的歷史文化傳承

傳統文化 閲讀(2.69W)

在中國五十六個民族豐富多彩的各種民族器光中,木鼓是佤族獨有的稀有鼓種。西盟過去的佤族村寨裏置有一對木鼓,有的村寨一個村寨中聚居着幾個族姓,就建有幾個木鼓房。因此,在同一個村寨中有幾個木鼓房的情況。現在的西盟,僅“司崗裏佤族村莊”就存有上百隻木鼓,木鼓數量多,使用木鼓頻率之高,都是足於稱奇的。不愧為名符其實的“木鼓之鄉”。木鼓,佤語稱“克羅”,是佤族人民用來驅邪捉鬼,召集部落成員,告急友鄰,出征戰鬥的重要器具。他們把木鼓視為通天的神靈予以崇拜,因此,1958年以前,在西盟佤族自治縣每一個佤族村寨都有一幢或幾幢木鼓房,每幢木鼓房置一對木鼓,謂之一公一母。

佤族“木鼓”有着怎樣的歷史文化傳承

佤族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對木鼓有許多民間神話和傳説,均與先民們的神靈崇拜、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緊密聯繫。圍繞着木鼓而舉行的拉木鼓、跳木鼓房、敲木鼓和祭木鼓等一系列活動,構成佰族傳統的莊重而又熱烈的盛大節日活動,是佤族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每年12月(佤族的格瑞月)是拉木鼓活動的時節,整個過程一般需10天。

首先由頭人和魔巴帶領部分羣眾,在黑夜到選定做木鼓的大樹,獻上貢品,鳴槍驅鬼,再由魔巴唸咒祈禱並揮斧砍樹數下,接着人們輪流着徹夜把樹砍倒,撿三個石頭放在樹樁上,意即給樹鬼的買樹錢,然後截一段兩米多長的樹杆,鑿出樹耳,穿上藤條,便是要拉的木鼓了。

次日清早,全寨男女老少穿戴盛裝來到山上,由魔巴揮舞樹枝領唱着作指揮,眾男子分兩邊手拉藤條,應聲合唱,拉動木鼓,婦女助威吶喊,老人和小孩送水、送酒、送飯,邊跳邊拉,把木鼓拉到寨門外;木鼓在寨門外要停留二至三天,待殺雞卜卦選好時辰後,舉行隆重的剽豬、剽牛儀式,全寨人一齊將木鼓樹拉到木鼓房旁的場地上,由工匠製作。

拉木鼓氣勢浩大,場面隆重壯觀,是佤族人民剽悍、團結的充分體現。接下來便是跳木鼓房和木鼓製成後入房上架時的敲木鼓活動,常常是全寨人甚至整個部落成員參加的通宵達旦的歌舞狂歡活動。祭木鼓,則是佤族的一項重大宗教活動。

隨着社會的進步,如今的木鼓已演變成佤族人民歌舞娛樂的器具。與木鼓相聯繫的各種活動已成為佤族人民節日喜慶的習俗,而佤族人民勤勞勇敢的品質、團結向上的精神和粗獷樸實的性格卻成為木鼓之魂,厚重地沉積在木鼓文化之中。近20多年來,經文藝工作者首次整理演出的《木鼓舞》及後來出現的各種版本的木鼓舞蹈遍及全國各地,多次走出國外,已在國內外產生轟動的影響。

1994年12月,西盟縣文工隊創作演出的《木鼓舞》被國家列入“中華民族20世紀經典舞蹈”,載入我國的藝術史冊。木鼓舞已成為佤族文化的標誌之一。

在西盟縣城旁邊,就有一座專門放置木鼓的博物館,附近村寨的木鼓都寄放在這裏,待節日到來後,村裏人專門舉行儀式將木鼓拉到慶典場地,敲響木鼓,盡情狂歡。在博物館裏面的木鼓都是用整顆大樹雕刻形成,有大有小,總共約有近百個,最大的直徑近二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