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科全書館>歷史>風雲人物>

國父孫中山曾經遭輕視:同仁多稱呼他為孫大炮

風雲人物 閲讀(5.26K)

《孫中山年譜長編》告訴讀者一個純粹的事實:偉人出道之初,也難免會遭到低估和小覷。

國父孫中山曾經遭輕視:同仁多稱呼他為孫大炮

1895年元月,孫中山在日本長崎與梅屋莊吉締交,他推誠相告:“……歐美各國人都稱中國為睡獅。如果是獅子,要醒起來才有用,睡着的雖不是整個中國國民,但眼睛被矇蔽,不管事的人實在太多了。……為了拯救中國,我與同志們正準備發動革命,打倒清朝。”

梅屋莊吉讚賞孫中山的大智大勇,決定運用自己的人脈資源,幫助孫中山採購武器。嗣後,孫中山為了尋求軍援,與日本駐香港領事中川恆次郎會晤,他開出的清單為:步槍二萬五千支,手槍一千支。中川心存疑慮,致書原敬吐真言:“考慮到像孫文這樣的青年人毫無經驗,難以令人放心。……孫文所説的要在兩廣獨立,成立共和國,只不過是空中樓閣而已。”年方而立,前路茫茫,孫中山卻愈挫愈奮。

1895年3月16日,孫中山與興中會核心成員楊衢雲、謝纘泰討論廣州起義的可行性方案。楊、謝二人認為,非三千人馬不足以攻取廣州城,孫中山則較為樂觀,他認為發難者貴在信念堅定,烏合之眾形同散沙,容易走漏消息,若有百人敢死先驅,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則大事可濟。大家都認為孫中山的計劃過於冒險,以卵擊石,難奏奇功,稍有蹉跌,必將同歸於盡。

謝纘泰在《中華民國革命祕史》中寫道:“孫逸仙看來是一個輕率的莽漢,他會為建立個人的聲望而不惜冒生命的危險。他提出的都是易招物議的事情,他認為自己沒有幹不了的——事事一帆風順——‘大炮’!”就在那時候,“孫大炮”的綽號已歸屬孫中山。謝纘泰對孫中山的酷評非止一端,他接着寫道:“孫念念不忘‘革命’,而且有時全神貫注,以致一言一行都顯得奇奇怪怪!他早晚會發瘋的。我也是一個認為不能將領導運動這麼重大責任信託給他的人,一個人固然可以置生死於度外,但在行動上,卻必須認識到領導人的生命不能作無謂的犧牲。我相信,孫是希望每一個人都聽從他,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他的經驗一直都表明,光靠他,是會要冒風險的。”孫中山狂飆激進,置個人生死於度外,在謝纘泰眼中,他卻是一位“輕率的莽漢”,領袖氣質完全歸零。

當年,孫中山在羊城掛牌行醫,暗地裏鼓動民族革命,很快就形成了小氣候。朱瓞生害怕弟弟朱淇謀反會連累他,遂冒名密稟緝捕委員李家焯,指證孫中山為逆黨頭目。兩廣總督譚鍾麟對於朱瓞生“大義滅親”的告發將信將疑,孫中山是基督徒,李家焯蒐集的證據尚屬鱗爪,憑此立案,必遭教會反噬。譚鍾麟對李家焯説:“孫乃狂士,焉能造反?不可鹵莽從事!”李家焯在總督府碰了一鼻子灰,遂與“不世奇功”失之交臂。

莽漢徒有血氣之勇,狂士只見嘴上功夫。孫中山遭到同仁誤解,興中會總統一職就成為了楊衢雲的囊中之物,後者強調“非此不足以號召中外”。倘若孫中山真是莽漢,他會出面勸阻鄭士良為自己抱打不平、兩肋插刀嗎?鄭士良已當眾放出狠話:“如有他人作非分想,當親手刃之。”孫中山重大局,示謙退,他不願看到革命團體發生內訌,自相殘殺。陳少白也不贊成動刀子,出了人命案,廣州起義必定泡湯,他建議先辦大事,大事辦成,什麼問題都可迎刃而解,大事辦不成,誰當總統都沒關係。

孫中山的氣量和風度一世無幾。謝纘泰稱之為莽漢,明顯低估;譚鍾麟視之為狂士,絕對小覷。事實證明,他們錯得離譜,比張鐵嘴、李神算鬧出的笑話還大。由於“網漏吞舟之魚”,譚鍾麟一度受到朝廷嚴譴,險些為此吐血翹辮子。

孫中山智勇兼備,他倡導三民主義,撰成《建國大綱》,追求共和理想,不按常理出牌,俗眼患有青光、白內障,又豈能識得泰山。